文学就是自个儿跟自个儿说说话
文/草根

我们这个世界热热闹闹、人来人往,可文学呢,就像一块安静的小角落,装着很多人说不出口的心事和想法。
有人说:“文学,就是自己的事儿,跟别人没啥关系。”乍一听你可能觉得这话有点傲,但仔细想想,还真有道理。
文学是从哪儿来的?就是从一个人心里冒出来的。
古时候也好,现在也好,好多读书人、写文章的人,都是一个人待着待着,心里有话想说、有情绪想表达,就拿起笔写下来了。
像李白,一边喝酒一边挥笔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那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是他自己真心觉得:人活着,该高兴就得高兴。
陶渊明也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他真心喜欢田园生活,不想凑外面的热闹。这些好句子,都是从他们自己心里长出来的。
写东西,说到底就是自己跟自己说话。
作家们埋着头写,跟着自己故事里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一个字一个字地磨,一句话一句话地改,就是非要把心里那点东西写明白不可。
这时候,别人说什么都不好使,他们只在乎自己说得对不对、像不像。
就像法国有个叫福楼拜的作家,写《包法利夫人》写得入迷了,写到女主角中毒死了,他自己也难受得不得了,就像真的经历了一样。
你看,文学这条路,很多时候得一个人走。
就算写出来了,文学也不是专门写来讨好谁的。
很多了不起的作品,刚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不理解、不爱看。
比方说卡夫卡——一个外国作家,他活着的时候没人觉得他写得多好,他心里也孤独,但还是坚持写。
他的《变形记》,讲人变成虫子以后的事,其实是在说现代人活得多孤单、多不像自己。这种东西,不是为了让人高兴才写的,就是他心里就这么觉得。
再比如梵高的画,当年没人要看,但他就是按自己的感觉画。
文学也一样,真正会写的人,不是为了别人叫好才动笔。
你说文学完全是自己的事,那是不是说它跟别人一点关系没有?
那也不是。
当我们读到一本好书,陷进去了,好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这时候,文学的魅力就来了。
但这种感受,是读者自己读出来的,不是作者硬塞给的。
作者写的时候,没指望要改变谁,他就是老老实实把自己的内心掏出来。
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感受都不一样——这也正是文学有意思的地方。
所以说到底,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人自己的事。
是他在安静中对自己说话,是发自内心的声音。
就算后来打动了别人,那也不是他一开始的目的。
真正的文学,就像在一片喧闹里,有人点一盏灯,自己写、自己看——
那份踏实和干净,恰恰就是它最珍贵的地方
作者简介:
喻大发,网名“草根”,1952 年出生,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农民。年轻时,热爱文艺创作,曾被评为县模范创作者和文艺评论员。近几年,重拾笔墨,在自娱自乐中陶冶情操,在地方文艺杂志及各公众号发表200多篇习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