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面、丰富、详实的抗战志书精品
——《宝鸡抗日战争志》评析
文|刘崇学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宝鸡抗日战争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6月)恰逢其时地出版发行了。这部著作由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组织编纂,霍彦儒先生担任主编,汇聚了宝鸡八位文史专家之力,历经十载打磨而成,是编写团队在宝鸡抗战研究领域深耕细作的心血结晶。全书品质精良,不仅内容全面丰富、史料翔实可靠,更以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精美大气的装帧设计凸显厚重质感。该书采用精装大十六开版式,共计470余页、54.5万字,系统梳理了宝鸡地区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与细节,堪称该领域的集大成之作和权威文献,尽显皇皇巨著的风范。纵观全书,其核心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首创之功。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更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历时14年的抗战意义非凡,中华民族在烽火中觉醒,中国共产党在淬炼中成熟,中国战场更有力地助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宝鸡,地处陕西省西部、渭河中上游之滨,扼守陕、甘、川三省交界要冲,作为陇海铁路西端的重镇,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成为无数同胞心中的“希望之地”。凭借联结西北与西南大后方的枢纽地位,以及相对安全的环境,宝鸡在抗战中肩负重任,它倾尽物力、财力与人力,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战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中蕴含的民族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代代缅怀。
然而,遗憾的是,关于宝鸡抗战的事迹与资料,长期以来多为专题性的单篇散记,始终缺乏一部全面、系统、完整、详实记录这段历史的综合性、史志性著作。十年前,在宝鸡市行政中心召开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座谈会上,4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研讨,当“编纂一部属于宝鸡的抗战志”的提议响起,会场瞬间沸腾。40多双手共同签下名字,许下誓言:要让宝鸡大地上的抗战故事,永远镌刻在历史长河中。从那一刻起,霍彦儒先生的肩上,便多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随后,研究会迅速成立专门机构,将任务和责任细化落实到人。每一位参与者都深知:这绝非普通的文字工作,而是对历史的庄严承诺,是对先烈的深切告慰。十年间,无数个深夜,灯光下的稿纸见证着坚守;无数次修改,字里行间浸透了心血。如今,这部凝聚着众人智慧与汗水的《宝鸡抗战志》终于得以面世。十年辛苦非寻常,淘尽黄沙始见金,正是这份筚路蓝缕的执着,才铸就了这部填补空白的历史著作。
二、钩沉索隐,旁征博引的史料价值
《宝鸡抗日战争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通过广泛收集和深入考证各类史料,全面、真实地还原了宝鸡地区抗战的历史面貌。
首先,其史料来源广泛多样。编纂者从尘封的档案里翻出电报,从旧报刊里拼凑图景,还从老人的记忆中收集细节,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史料,确保了资料来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丰富的史料来源为全面、客观地记录宝鸡抗战历史提供了坚实基础,使志书能够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宝鸡抗战历史的全貌。
其次,其史料内容全面系统 。志书共设15章56节,以翔实的史料为支撑,辅以珍贵历史图片,全方位、多角度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宝鸡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动展现了宝鸡民众踊跃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壮阔图景。它不仅记载了宝鸡作为抗战后方基地的重要作用,如工商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经济支撑,还详细描述了民众的抗日活动,如捐款捐物、征兵支前、拥军优属等,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宝鸡在抗战中的贡献。
再次,其史料考证严谨细致。编纂过程历经十年,经过数轮全面审校和专题评审会上的逐字研讨。对于一些模糊不清或有争议的史实,编纂者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辨析。例如,关于日军轰炸宝鸡的次数和造成的损失,编纂者通过查阅历史档案、采访幸存者等方式,进行了详细的核实和统计,确保了志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再次,其史料凸显地方特色。宝鸡在抗战时期是联结西北与西南大后方的枢纽,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志书对宝鸡的“工合运动”、长乐塬窑洞工厂、内迁工厂和新建企业、内迁学校及难童教养院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抗战元素进行了重点记述,这些内容不仅是宝鸡抗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抗战历史的独特亮点,对于研究中国抗战时期的工业发展、民众动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其史料补充历史空白。由于宝鸡地区的抗战历史在以往的研究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够深入和全面的地方,《宝鸡抗日战争志》的出版填补了这些空白。该书还包括抗战时期宝鸡的防空防务、难民救助、驻军医院、伤员救治、过境人员、军政部第一战俘收容所和抗战艺文选等,可谓应有尽有,无所不包。书后的九项附录更是丰富多彩,都是原汁原味的第一手材料,对志书正文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总之,该书为研究宝鸡抗战史提供了系统、权威的资料,也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有助于推动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以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的巨大牺牲,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彰显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过去是个体的“身份密码”、民族的“精神基因”、国家的“文明基石”。唯有铭记过去的真相、传承过去的精神、承接过去的责任,才能在当下站稳脚跟,为未来筑牢根基。任何形式的遗忘,都是对历史、精神、责任与人性的多重背叛,最终会让个体迷失方向、民族失去力量、国家偏离文明轨道。从历史维度看,忘记过去是对历史事实的否定,更是对“真相”的背叛。从精神维度看,忘记过去是对精神传承的断裂,更是对“根脉”的背叛。从现实维度看,忘记过去是对当下责任的逃避,更是对“未来”的背叛。从伦理维度看,忘记过去是对“感恩”与“敬畏”的消解,更是对人性的背叛。人类文明的核心伦理,包含对先烈的感恩、对苦难的敬畏、对伤者的同情——这些伦理的建立,都以对过去的记忆为前提。忘记过去,会让感恩之心麻木、敬畏之心缺失,最终导致人性的冷漠。《宝鸡抗日战争志》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永久保存,时刻提醒人们和平来之不易,和平需要珍惜。
国家领导人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为开展抗战研究、展示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阵地”。编写《宝鸡抗日战争志》,其目的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抗战历史教科书。其重要意义就在于传承宝鸡抗战的历史记忆,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彰显宝鸡抗战地位,增强城市的文化自信;提供历史借鉴,助力未来发展;能让更多年轻人读懂宝鸡的抗战故事,实现精神的接力,使抗战精神在新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发扬,确保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永不褪色。志书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当下的指引。通过对宝鸡抗战历史的研究和解读,可以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激励人们在和平年代传承抗战精神,更好地推动宝鸡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刘崇学,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宝鸡市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宝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喜欢读书写作、户外运动和诗文朗诵,用文字记录生活,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声音传递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