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浙江诗人童月亮老师的佳作:《奇闻》外一首「飘舞的剑」(8728辑)
![]()
奇闻
文/童月亮
猫捉老鼠不稀奇
猫戏蜗牛古来稀
蜗牛躲闪可巧避
虫儿装死见智慧
Al评论
这首小诗《奇闻》写得灵动有趣,充满了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童真智慧。我们来一起赏析一下:
一、标题点睛,悬念顿生
标题“奇闻”二字,立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这不是日常琐事,而是一件新奇、少见、值得一说的趣事。它成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奇闻”呢?
二、内容层层递进,戏剧性十足
全诗短短四句,却像一幕精彩的微型戏剧,情节完整,冲突迭起:
1. 第一句(铺垫与对比):“猫捉老鼠不稀奇”
· 开篇先谈寻常之事,建立了一个普遍的认知。这为下文的“奇闻”做了有力的铺垫,形成“平地起波澜”的效果。
2. 第二句(转折与新奇):“猫戏蜗牛古来稀”
· 情节陡然一转,真正的“奇闻”登场。猫不捉老鼠,却去“戏弄”行动缓慢的蜗牛,这反差极大的画面确实“古来稀”,巧妙点题。一个“戏”字,写出了猫的顽皮和好奇,也暗示了强弱对比的悬殊。
3. 第三、四句(高潮与智慧):“蜗牛躲闪可巧避,虫儿装死见智慧”
· 诗眼在此。面对强大的猫,弱小的蜗牛并未坐以待毙。它的反应充满了生存的智慧:
· “躲闪”与“巧避”:这是蜗牛的本能反应,缩回壳中,快速移动或许谈不上,但“巧避”二字写出了它利用自身条件(硬壳)进行有效防御的机智。
· “装死”:这是更高级的策略。许多弱小动物在遇到无法抗衡的天敌时,都会用“假死”来迷惑对方,以求生机。诗人将这一自然现象赋予“智慧”,是全诗思想的升华,表达了对弱小生命求生本能的赞美。
三、语言质朴,富有韵味
· 口语化:诗句朗朗上口,如同童谣,简单易懂。“不稀奇”、“古来稀”都是非常口语化的表达,亲切自然。
· 节奏感:虽然不拘泥于严格的格律,但每句字数相近,读起来节奏明快。
· 拟人化:“戏”、“躲闪”、“装死”、“见智慧”这些词语将猫和蜗牛(虫儿)的行为人格化,使得笔下的自然场景充满了童趣和情感。
四、主题升华:弱者的生存哲学
这首诗的妙处不仅在于记录了趣闻,更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强大的力量面前,弱小并非意味着绝望。机智、策略和沉着(“巧避”与“装死”)同样是可以依仗的“力量”。这可以看作是一首写给弱者的赞歌,充满了朴素的生命哲理。
总结:
童月亮的这首《奇闻》,以简洁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戏剧性的自然小景。它从平凡中发现新奇,从弱小中见出智慧,语言诙谐,意蕴深长,是一首兼具趣味性和思想性的优秀小诗。
锡山感怀
文/童月亮
无锡有锡锡山远
杜鹃花开春满园
每当金风玉露时
惠山古镇菊花盛
Al评论
《锡山感怀》一诗,以地名为引,通过季节更迭与花卉意象的转换,勾勒出无锡锡山的历史韵味与自然之美。以下是对此诗的赏析:
---
首句“无锡有锡锡山远”,巧妙运用地名与历史的呼应。“无锡”本因锡矿得名,后因矿竭而名寓“无锡”,诗人却以“有锡”起笔,暗合锡山曾产锡的过往,一个“远”字既指空间距离,亦暗示时光流转,历史沧桑感顿生。
第二句“杜鹃花开春满园”,笔锋转向盎然生机。杜鹃绽放的热烈与春色满园的繁华,化解了前句的悠远苍茫,仿佛历史沉淀被春日生机唤醒,时空在花香中交融。
第三句“每当金风玉露时”,以“金风玉露”代指秋日,延续季节脉络。此词常喻珍贵相逢(如秦观“金风玉露一相逢”),此处既点明时令,又为秋景注入诗意遐想。
末句“惠山古镇菊花盛”,落脚于惠山古镇的秋菊。菊花凌霜而放,象征高洁与坚韧,与锡山、惠山的人文底蕴相映成趣。古镇与秋菊的结合,仿佛将自然景致镌刻于文化长廊之中。
---
整体而言,诗人以锡山为轴,通过春杜鹃、秋菊花的意象对比,展现时空交错下的土地灵韵。语言简练而意蕴层叠,既有对历史变迁的轻叹,更有对生命轮回、自然永恒的礼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