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文|王标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古老而时髦的话题,好像被人们越来越宠爱了。优秀的人越努力就会越优秀。习惯成就自然,自然激发活力,活力创造优秀,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关系。
曾听过几位考生的学生家长说,要想考个好成绩,关键是娃自小就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家长除过后勤保障,就剩干着急没办法了。考不上个“985、211”,一切都是白搭。
我以为,若把学生的教育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话,小学无疑就是习惯教育,中学是基础教育,大学是素质教育。只有小学的习惯养成了,基础教育才能得以巩固,大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现在一些家长似乎顾不上这些,考大学成为他们唯一的终极目标,历尽千辛万苦,只要把娃送进大学,就万事大吉。娃在学校自由放飞,家长鞭长莫及,熬到毕业,除过埋怨社会就是责怪政府。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怪罪谁?沙上建塔终有悔。
回想自己上省农校的时候,那时是崇尚优秀的年月。中专非常难考,录取比例仅为考生的百分之二三,加之全社会学风浓烈,优秀便成了每个学生心里紧绷的弦,进了中专的大门,学习丝毫都不敢放松。记得入学通知书上写着入校后要进行复试,上学去的时候,把初中所有课本全都带了去,生怕在复试中出现意外。
在中专上学的日子里,老师经常讲,中专是培养干部的地方,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但学习要好,品德要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做人处事,学会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学校多掉几斤肉,在社会上就会多添几分彩。你们慢慢就会知道,农林学校就是以优秀为目标,严字当头,才赢得全社会的普遍认可。
那时,学生学习考核分为两种类型:考试课和考查课,考试课又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考试课每学期笔试两门,其余课均为考查课,前者以百分论处,后者以五分制考评,每学年末还得加一门面试课。笔试大家习惯了,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可头疼的是面试课和考查课。面试课以全面性著称,让你不敢有半点马虎。考查课以随机性见奇,让你提心吊胆,随时都有挂科的风险,容不得你有任何侥幸心理。这也可能是省农校与其他农校的区别之一。
我至今印象最深的是土壤学老师黄自治。他大高个儿,腰杆挺直,步履稳健,浑身的学术气息,从眼镜里透射出来的目光让人肃然起敬。特别是他严肃起来的样子,简直就像板结了的土壤。有一年国庆刚收假,第一节课就是先生的土壤课,先生一进教室,很是认真地说,拿一张纸,咱们把前面学过的知识测试一下,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低声笑了,意思是刚收假,心还没收回来哩,还没来得及看书,哪经得起考试?但先生未动声色,照例在黑板上出了两道测试题,十五分钟后,按时收缴了试卷,啥话没说,一如既往地开始了他的授课。那次测试下来,全班几乎三分之二的同学都不及格。待先生再来上土壤课的时候,他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学习跟做人一样,不是一时的苟且,而是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这句话至今深埋在我的心底里伴随我成长,催促着我进步。
若干年后,每当想起在省农校的日子,想来若用优秀形容当时的一切并不过分。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我们心想着优秀,践行着优秀,生怕与优秀脱节。前些日子,我们班不少同学在微信群里互动,共同回忆过往的岁月,大家一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一代,是梦想的一代,是幸福的一代,更是优秀的一代。我们无愧于那个时代,可以说我们是创造优秀的一代人。
我们倡导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正是时代呼唤,社会的需求。现在的学生缺乏培养习惯的机会,基本是父母的意愿设计出来的,有钱人千方百计把娃培养成全才,没钱人为了不让娃输在起跑线上争先恐后地仿效,恨不得给娃把大棚给扣上。小学没养成好的习惯,中学打不牢基础,趁着扩招勉强进入大学的门,什么素质教育、精英教育全成了鬼话。走向社会,先不说自己能值多钱,只说自己低了多钱不干,却不知做不得葫芦解不得瓢的道理。
优秀的习惯是很难养成的,除非你有坚强的毅力和付出超常的努力。当今,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及“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了“工业4.0”战略,中国也于2014年12月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同年3月正式提出《中国制造2025》计划,提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任务。这是国家面对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国家级制造业战略,旨在通过智能化和技术创新提升工业竞争力。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重数量而轻质量,虽然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产品,但获取的利润空间很小;我们的工业门类很齐全,任何高科技的东西在国内都快可变为产品,这是发达国家都无可比拟的;我们产业大军的后续力量不足,大学教育的失衡,严重地挤压了技术工人在产业大军中的比例,导致生产一线的工人严重不足,产品的技术含量得不到保障,“差不多先生”死而复生,这是我们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
“差不多先生”是胡适先生1919年创作的为批判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敷衍苟且”心态。“敷衍苟且”看似一种心态,实则是一种病态,它是因习惯而生,而不是主观而为。多年前老家盖房子,工匠师傅做围墙的时候,同一个水平面上,一边比另一边高出十来公分,待我看见时,师傅却说,你也太仔细了,你去外面抽支烟,一会儿就赶平了,等我回过头再看时果然平了,只是砖缝宽窄不一,房子完全盖成时,一边比另一边高出二十公分,当我要找师傅理论时,父亲拦住我说,世上的事马马虎虎就过去了,何必那么认真呢,再不平谁也不敢说咱这不叫房子?人民大会堂不见得就没有误差?我心想这误差也太大了,难怪人家叫咱“差不多先生”。可父亲说,在农村这是一种习惯,过分认真是会得罪人被孤立。
看来粗糙也算是一种国情。我理解父亲的话,中国人讲中庸之道,两头尖都容易出问题。到此,我才似乎真心地明白郑板桥先生题写“难得糊涂”的哲学内涵。
人因习惯而生,也因习惯而亡。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不良的习惯也可以葬送人的一切。所以说,要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首当其冲的是必须让“差不多先生”彻底下岗。
只有全社会彻底消灭“差不多先生”,中国的产品质量才有望提升,中国品牌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中国制造也才有可能迈向中国智造和中国质造。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个慵懒的民族是不会有大的作为,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拯救一个民族,改变一个民族。四十多年来,中华民族改变闭关锁国的旧有习惯,实行对外开放,自强不息,科技强国的理念,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来追赶、超越、引领世界经济,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阶段实现了质的飞跃。可见,习惯的一头连着刻苦与勤奋,一头连着成就和辉煌。
我的两个艰苦创业的表妹,一个在科研领域研究高、精、尖,一个在生产领域里推广奇、难、新,她们虽然从事的领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岗敬业,业精于勤。勤奋和坚持成为她们长期以来的工作习惯。在子女的教育上,秉承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理念,让习惯与目标同行。
前几年,全社会培训热,子女有没有能耐先不说,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层见叠出,心悦诚服地掏空家长的钱包,满足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虚荣心,岂不知这种揠苗助长的方式除过增加学生的负担外,收效甚微。各种艺术专业培训更是自不待言。如今供子女上大学,大都没有了从前的那种狂热,而是从就业定专业,好的专业考不上,宁可不上,也不愿从事劳动的心愿尚未了。不过,专为打造学生气质的各类专业培训班似乎少了许多。一夜之间人们好像明白了很多道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是父母的意愿所能决定的,更不是外力的加持,而是从小就要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了,子女的事只有他们来做主。
人是一种习惯型动物,既成的习惯,很难打破。这也跟人的口味一样,北方人偏咸鲜,南方人重鲜香,西南人喜麻辣,东南人尚清淡,西北人好酸辣,中部人多元化,因而形成一种特定的颇具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前不久的一个中午,我驾车路过山西闻喜高速公路服务区,见一辆挂有晋A牌照的半挂卡车停在那里,便上前想打听点事。从车窗外看,司机微闭着眼睛端坐在座位上,我上前轻轻地用手指扣了两下车窗玻璃,谁知司机摇下车窗就冲着我大喊,干啥干啥?我说打听个事,他怒气冲冲地对着我喊道,你打听个毛?你没看见我正在睡午觉嘛?我急忙道歉说对不起,他说,对不起就完了,你知道我下午还要跑多少里路?真是的。见他急红白脸的样子,同行的朋友快速把我拉到一旁小声跟我说,你看车牌没,你一定是遇上太原人了。我莫名其妙,太原人还咋?就是问个话,不回答就算了,何必发那么大火?朋友说,你不知道,太原人为了保障下午有饱满的工作状态,多少年来养成了睡午觉的习惯,雷打不动。谁若打扰了,就跟谁急。到此我才明白,这位司机发的也是习惯的火。于是,我内心很是释然。
人常说习惯成自然,但习惯有好坏之分。据报道,今年高考就有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个分数很高被某军校录取的考生,但因不习惯军训条令而被除名,考生如何下场不得而知,而家长却为自己的溺爱和对孩子的娇生惯养悔恨不已。由此看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是一切成功人士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优秀是一种主观意向,习惯是客观努力的结果。二者完美组合,将是创造美好的强大动力。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2025年9月23日于合阳老家静虚堂
作者简介:
王标,大学学历。国家公职人员。爱好旅游、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