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张山清
自驾同聊去肃南,山河未改亮村颜。
虽说马场之大,但车轮也快。越过马场已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区)。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门源的牧场,上世纪六十年代,两省重新界定界线时,把原来的皇城区划为甘肃省肃南县所管,原居住人员及牛羊迁徙到门源,现在门源县皇城乡就是原皇城区,另一部分迁移到仙米乡塔里华村。不过靠近祁连山北麓的高山狭隘地段,还是属于门源县的牧场。如黑鹰沟、三道梁、铧尖、直河、北沟、百花掌、干树湾等等。肃南县的草原比较平坦开阔,草场肥沃无灌木。那时候两省之间为草原经常起磨插,也就是(肃南人和门源人)改革开放前(大集体)时,门源县每个生产队除放牛羊的,每年还配备了一名帮牧的强壮民兵。就是防止为草原起争端而备,到我放牧的七九年至八一年时两边的关系基本平稳,帮牧人员被取消。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去皇城区买简单的生活用品,或者挖点药到皇城区卖。
回顾四十五年前我放牧时,大集体时代,每个生产队配备三个放牧员,具体分工是一人放羊,一人放牛,一人做饭,工作中没有太固定,可以相互替换。我那个时候比其他两位年轻,走路轻快,大部分时间我放羊。以前我们把走皇城叫(上掌),牲畜竟是羊肠小道,老虎沟山势陡峭,道路狭窄,崎岖难行。尤其夏季猛雨过后,老虎沟三岔的水汹涌翻滚,咆哮倾斜,牲畜时常被浑水冲走。我们走的线路,是从老虎沟口西岔进去,翻过抓石滩大坂,到那边的直河三岔就是一天的路程。
可是到了放牧点,因为草场面积较广,放牧比较轻松。只要肯吃苦,那些灌木丛中有很多药材,可以一边放牧一边采药材,哪里有羌活、黄芪等。价钱最高的是羌活,每斤九毛,黄芪七毛几,阴山灌木丛中羌活比较多,而且是竹节羌活,全部在苔藓当中,采挖比较容易。还有大头羌活价钱低一点。我们两个月的时间里也能挖七八十斤,在当时也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临近出掌(回门源)前,抽个天气晴朗的日子,联系附近的放牧员,搭伙各骑上一匹马,再拉上一匹驮药的,早上六点起身,六七十公里的路,来回就得八九个小时。卖完药有需要东西买上赶紧往回赶。晚了一怕道路难行,二怕遇着野兽或恶狗,所以对这里没有更多的了解。
今天看来肃南的草原肥沃,地势开阔,是放牧的好地方,怪不得那个时候两省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战。
那时候去皇城区买药,要经过山丹军马场的地段,骑马走在大马营草原上,发现两个奇怪的现象。第一这里蝗虫泛滥,我们的马每走一步,蝗虫就像水一样的泼开,如果两匹马从马路两边齐行,蝗虫就跳满路心。第二这么广阔的草原上找不到一个鼹鼠小土堆,但在不远的山坡上小土堆很多(也就是有鼹鼠)。听民间传说当年隋炀帝攻打土谷浑经过此地时,骑马的前蹄被陷进老鼠洞而跌落,故此他说了一句话:“你应该去山上,不该在滩里。”所以后来逐渐滩里就没了鼹鼠。人把这种现象解释为“皇上封掉的”流传至今。
今天到了皇城镇,这里一排繁荣景象,各种藏式建筑物鳞次栉比,现代化的小城镇光彩夺目,十字北边有个小广场,走近一看这里是“肃南县皇城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广场上立着一块高大的石头,底座上雕刻着“夏日塔拉风情苑”。
广场里有健身器,很多老人悠闲地三人一伙,五人一群的在聊天。手上的串珠不停的移动,嘴里发出轻微的念“六字真言”声音,虽然我们不懂语言,但能感受到心平气和的欢乐气息。
再往前一走,看到那边“肃南县第二中学”的牌子。现在是暑假,学校大门紧闭,但庄严肃穆的教学楼高高矗立,上面“明理启智 立德树人,”八个大字非常醒目,教学楼前的国旗迎风飘扬。可想而知,不远处还有小学。虽然是个镇,但规模不小,有机关、司法、学校、商铺,应有尽有,这里也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一份子。
街道东边的上空挂满了七彩经幡,这也算是藏式城镇的风格。在党的领导下,党的富民政策像阳光一样普照祖国大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的团结友爱、努力奋发,创建一个各民族大团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因为现在已经到了下午四点多,我们离目的地还有很长一段路,所以不能长时间的停留,赶紧返回大十字,沿着“九条岭”的方向继续前行。
终稿:2025年9月22日
作者简介:
张山清:男,青海门源人,退休教师,海北州作协会员,门源县作协会员,《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青海诗词》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金银滩文学》、《金门源》、《河清海晏》、《国税之家》杂志刊登,在《浅月诗情》、《现代作家文学》、《西宁表情》、《西海人文地理》、《新城文学》、《青海诗词》微信平台发表。联系电话:189974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