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后方,那一方小小的菜地,如翡翠镶嵌在土地上。巴掌大的天地里,生菜铺展着翠色,黄瓜藤、西红柿秧蓬勃生长,豆角藤蔓在架上织就绿网,玉米秆在垄间擎起希望。从犁铧翻起新土时的期许,到水滴浸润幼苗的温柔,看着嫩茎顶开冻土、藤蔓执着地向光攀爬,我在泥土的芬芳里,读懂了教育的真谛——原来它就藏在这种菜的晨昏里。
生菜偏爱清凉,便寻一处通风荫蔽的角落安放;黄瓜眷恋阳光,就得搭起竹架让藤蔓向着暖阳舒展;玉米耐得干旱,过量的水分反会让它烂了根基。这多像一个个鲜活的孩子,有的在逻辑的迷宫里寻得真理,理科的世界是他们的星辰大海;有的在文字与艺术的国度里熠熠生辉,文科的天地任他们驰骋。若违了作物的天性盲目侍弄,菜苗终会枯萎;若无视学生的差异以统一标尺衡量,那一个个独特的闪光点,也会在刻板里黯淡。教育如种地,只有从个体出发,顺天应性,才有灵魂的共鸣。
黄瓜种子入土,要等上十几日才肯探出头来;西红柿挂上青果,需经得住日晒雨淋才会红透枝头。教育孩子何尝不是如此?知识的沉淀、习惯的雕琢、品格的淬炼,从不是一朝一夕的神话。有的孩子理解知识稍缓,有的孩子修正不足需再三提醒,就像菜畦里总有几株长得慢些的幼苗。这时,急不得、催不得,唯有把心沉静下来,给他们足够的时光与天地,方能等得花开、等得果熟。教育如种地,耐心守望是光阴的温柔。
豆角藤蔓长到半人高,要及时缚上细绳引它向正确的方向;玉米长到膝头处,需松松土壤、除除杂草,免得养分被旁逸的枝蔓抢了去;西红柿结了果,要剪去多余的侧枝,好让养分都聚在果实上。这多像教育里的引导:见孩子偏了科,便针对性地帮他补弱;见孩子有了不良习惯,便及时温和地纠正;见孩子有某方面特长,便创造机会让他绽放。既不“放任自流”让问题生根,也不“过度干预”让成长窒息,这般恰到好处的呵护,才能让每个孩子都如菜畦里的作物,健康、茁壮地舒展生命。教育如种地,精准呵护是成长的密码。
如今再看那方小菜畦,已是满目生机:生菜翠得发亮,黄瓜藤缀着花苞,玉米秆直挺挺地向上。望着这片土地,我忽然彻悟:教育从不是粗暴的“改造”,而是如种地一般,尊重每一份差异,怀揣着满心的耐心,给予精准的引导。从个体出发,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长成独一无二的、最好的模样。
青力点评
实达大先生赵建英这篇散文以菜地为喻,将教育之道娓娓道来。语言清新优美,意象生动,层次分明。作者巧妙地从作物特性、生长规律、培育方式三个维度,对应学生差异、成长节奏与教育方法,自然引出“尊重差异、耐心等待、精准引导”的教育理念。文章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既有画面感又有哲思,读来如沐春风,启人深思!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