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才闲说《生挽》对联
生挽对联,指的是在人还在世时就为其创作、书写的挽联,它多为文人雅士自挽,或亲友为表达特殊情感(如敬佩、感慨其人生境遇)而作,核心是借挽联的形式总结人生、抒发情志,并非用于丧葬场合。
有人觉得荒唐可笑,实则不然,此乃是楹联中特殊形式。最早生挽联据说起源于南宋,盛行于大清,继尔民国时期延至于今;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均有佳作传世。适才,我在百度网盘搜索到两经典的生挽对联例子,呈给联友赏之。
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俞樾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欤!
晚清创作昆明大观楼长联而闻名的孙髯自挽联:
这回来得忙,名心利心,毕竟糊涂到底;
此番去甚好,诗债酒债,何曾亏负着谁。
写生挽他人,容易发生误解,例如:曾国藩一生写了七十多副挽联,某一天闲着无事,给好友,杨总兵写生挽,恰巧杨来登门拜访,看到他为自己写挽联,拂袖而去,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写生挽自己的联,非常豁达,还有点“视死如归”的味道;例如:左宗棠27岁已写好一副自挽联,可他却享年73岁,也就是说,自挽联早写了46年,古人为此不迷信,何况今人乎!盖因如是,予突发奇想连续为自己撰写了三副生挽联,其中一副:
来兮拟似:踏雪寻梅,望岳吟诗,登楼题句;
归矣追随:庄生梦蝶,弥衡击鼓,老子骑牛
撰写后,自觉洋洋得意,莞尔一笑,心中的疑惑顿时解开了;联中化用六个典故,浓缩今生,旷达了死后的超脱。又具“生而无愧,死又何妨”之情愫焉!自古人生无常,谁不死乎!下面以一首五言律诗收束:
生挽恐其笑,
应知独自藏。
清词含岁月,
联话论沧桑。
做梦随群蝶,
骑牛走一场。
世间谁不死?
快乐寿延长!
(责任编辑 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