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锦水街道山头村位于平阴县政府驻地西3公里,全村占地面积2.17平方千米,辖山头村、小柳庄2个自然村,村民336户,1141人。
该村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建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该村自然环境优美,绵延的和山仿佛一条矫健游龙横亘于村西,山东黄河玫瑰湖国家湿地公园像一幅山水画卷铺展于村东,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是宜居宜业的风水宝地。
山头村自古就多豪杰之士。清光绪年间,侠士甲伦元、甲士威在山头设拳场,传授武功,慕名前来习武者千余人。同时,招收工匠铸造大刀长矛,组建“大刀会”,驱洋人、逐邪教,保家卫国,威镇四方。急公好义者不胜枚举。1867年,山头发生水患,乡贤张英乐、甲四平、迟玉福、李安平等,积极参与救灾,在村西山坡购地30亩,用于灾民搬迁建房,修建“五大老爷庙”一处,打水井一眼。爱国志士不断涌现。民国时期,柳汝厚从军报国,投身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斗争,晋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军级秘书长。1915年率军北伐讨袁,立下赫赫战功。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山头人从军报国,尹燕忠、刘承义、赵华南、李淑更等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改革开放以前,山头村还是一个远离县城的小山村。近年来,山头村坚持县城发展我发展,我与县城共发展,在一次次美丽的嬗变中,成为了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起山头的发展变化,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就是山头村党支部书记柳希荣。1984年,柳希荣开始任村委会主任,1989年,升任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书记主任一肩挑。他始终坚持这样的治村理念:“集体不强我知耻,百姓不富我无颜”,带领全体村民栉风沐雨,一路前行,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令人刮目的业绩,获得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的荣誉。2025年,跃居全国文明村的行列。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近年来,随着县城的不断拓展,山头土地也不断缩水。为致富群众,柳希荣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特色种植、村办企业、仓储物流齐头并进。草莓大棚每年种植6万多株,年收入可达30万。酒水车间年销售近千万元,利润超200万元。仓储物流实施租赁经营,每年可带来 132万元的效益。2004年,村集体年收入达400万元,年人均收入2.6万元。
2020年,山头村棚户区改造完成,建成了融居住、休闲、研学为一体的“和山水岸”社区。与中科鹏公司合作,利用网络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整合社区各类服务资源,着力打造智能、智慧社区。提升服务水平,打造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居民医疗养老中心、早教中心为一体的“五合一”社区服务综合体。党群服务中心设有党建、民政、医保社保退役军人、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平台;设有理论宣讲室、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党史馆、暖心家园、棋盘室、乒乓球室、舞蹈室等多个党群特色服务功能室。村民学习有场所,活动有阵地,演出有舞台,实现了服务群众的“零距离”。
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攀升。从2008年开始,每年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为村民发放米、面、油、大米、月饼等福利。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都能领到600元至1000元不等的补贴。汽车充电、物业费也全免。2023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起日间照料中心,全村291位60岁以上老人在这里安享幸福晚年。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大道今如矢,柳下惠风和,“和山水岸休闲部落”闪亮登场。通过修路连景,让秀丽的“休闲部落”融入玫瑰湖国家湿地公园,村民一出门,就能移步换景,仿佛进入画图之中。天蓝、水碧、花红,鱼翔浅底,鹰击长空,黄河楼巍然屹立于和山之顶,古树奇石呈现出万种风情。有人说,在山头,“看到了天堂的模样。”
山头村人多是和圣柳下惠的后裔,“和”文化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孕育了山头村淳厚朴实的村风民风。柳希荣始终坚持把“和”作为山头的村魂,以和育人,以和旺家,以和兴业,以和立村,以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投资100万元,建成了占地220 平方米的“和”文化家风馆,集中展示了“遵循祖训、铭记家风、和衷共济、共创伟业”的山头精神。
![图片]()
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星级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出彩人家”不断涌现,好人事层出不穷。柳希荣本人就是一位道德楷模,他的事迹有口皆碑。1989年秋,他至爱的妻子在一次车祸中造成高位截瘫。在村里,他是呼风唤雨的支书,在家里就是巨细无遗的“保姆”。他以36年的不离不弃的坚守和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让多年卧病的妻子重新站立起来,谱写了感人肺腑的爱的赞歌。
山头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为致敬革命先烈,赓续红色基因,激励后之来者,继承军人传统,争取更大光荣,2021年,投资120万元建设了占地3000平米的军人荣誉主题广场,集中展现全村50多名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的军人本色。
擦亮文化名片,展现山头风采。高跷文化的发扬光大,极大地提升了山头人的精气神。“手挥绸扇踩高跷,袖舞翻花对扭腰”。山头村高跷源于清代,曾代表济南市参加全省民俗展演并屡获殊荣。包含“别八字、卷苫子、牵象、抬花轿、立牌坊、跑板、碰拐、背拐、跌叉、一字长蛇”等多种技巧,幅度大,难度高。2012年,山头高跷入选济南市非遗名录。每有节庆,高跷就跳起来。人们说,山头的“拐”越来越高,山头人的心气也越来越足。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当下的山头村,崭新楼房栉次鳞比、宽阔的马路坦如砥,秀美的景色如诗似画,群众的生活多彩多姿,山头的未来更是可期。
用柳希荣书记的话说:“全国文明村”的荣誉是山头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开启未来的新起点。
说起未来,柳希荣的目光高远而坚毅。我随口占了一首诗送他:肩头担使命,胸中怀初心。莫道古来稀,仍是未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