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自己所看到的究竟是什么?是别人是别人,我是我,还是别人是我,我也是别人?到最后,我是我,我不是我,别人是我也不是我,我是别人也不是别人。写下来似乎有点绕口,可是当我真切去思考的时候,这却是我对自己人生所遇到的人和经历过的事最真实的感悟。就像那句流传很广的网络名言: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完全相同。因为前一句更像是一种哲理总结,而后一句却是我用切身经历写出的思考。或许它会让一些人读着困惑,但若能读明白,必然会对人生有所启发。因为当你能读懂,很多看不开的事、想不通的人,都会在这一刻变得豁达。
那么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当我们说“别人”的时候,自己心中看到的是什么?有没有发现,自己看到的每一个人,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看法?而且更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别人的缺点远大于优点。我不知道你是不是这样,但我很清楚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包括我观察到的不少人,也跟我一样,眼睛似乎更容易被缺点吸引,而忽略优点的存在。
如果我们先看到的是别人,那么再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真正地看到自己?能不能真正地看到“我是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多数时候我们看到自己时,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优点,却看不见自己的缺点。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地证明自己是对的,是正确的,却往往忽视自己有许多无知,有许多情绪,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欲望和自以为是。为什么我能说“我是我”?因为当我真正看到我是我时,我才是我自己。就像上面一样,正因为我能看见我自己本身“我才是我”,但大多数人只能看到别人,却很少有机会或勇气看到自己。
我们经常听人说所谓开悟,很多人以为开悟的人就是变得神化了一样,其实真正的开悟只是智慧的开始。开悟者不是逃离人世,而是从此刻能真正看到别人,也能真正看到自己。是能从内观自己,外看别人,开悟不是人生的终点,开悟是人生智慧的起点,是自我修行的开始。
那么,为什么我又会说:“别人是我,我是别人”呢?因为在别人身上,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别人的投射。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属于我的一部分,无论是好还是坏。好的部分,我们要吸收为己所用;而不好的部分,则提醒自己不要步入同样的轨迹,不要结下同样的恶果。
觉醒,便是这种穿透的能力。觉醒意味着我能在生命中不断切换角色:我是我,我不是我;我是别人,我不是别人;别人是我,别人不是我。它让我能在一件事里,不只是固执地守着自己的感受,而是能跳出来,看到对方的动机,也看到自己的出发点。
前两天,我就经历了一件这样的事。当时我被一个我非常尊重的人说了一段话,那一刻我的心情非常受伤,我的情绪让我觉得很委屈。因为我对别人的尊重,在他心里却成了一种道德绑架,我真实的表露反而被认为是在装可怜。我当时真的很难过,因为我看到的只是我自己,感受到的只是我内心的痛。可后来,我慢慢换了角度来看那件事,我却看到一个更深的面向。我看到他其实是因为缺爱,所以才不断寻找存在感;我看到他表面强势,背后却是在向别人证明自己;他想要爱,却不敢去爱。他只能看到别人,却完全看不到自己。于是,我从原来因他的言语而被伤害,逐渐转化成了对他的心疼。心疼他用这种方式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从头到尾,我对他没有任何恨意。只是从原来的不理解、情绪受影响,到后来的接受、理解、换位思考。最后留下的,竟是一种怜惜。因为我明白,真正的觉醒者,不是永远要证明自己,而是能在任何境况下,换到任何角色,像水一般利万物而不争。
觉醒,就是看透人与人的关系,看清自己与别人的投射。看到别人时,也看见自己;看到自己时,也理解别人。这是一种不断自我觉察的修炼。
真正的觉醒,不是逃避,不是抗拒,更不是变神化了,而是学会在生命的镜子里看清一切。看到别人,是在看到自己;看到自己,也是理解别人。当我们明白“我是我,我不是我;别人是我,也不是我”的时候,我们便跳出了执念的桎梏,不再被情绪操控,不再被外界绑架,而是拥有了自由切换角色的能力。
人生的本质从来不是赢与输,而是不断地觉察与成长。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是心境的升华;而看到别人是我,我是别人,则是生命的映照。当自己能看清别人背后的无奈,也能看清自己内心的执念,自己就会发现,很多原本放不下的东西都能放下,很多原本执着的痛苦都会消散。
到最后自己会发现,觉醒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它让我们更坦然地接受生命的流动,更平静地面对人情冷暖,更坚定地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而真正的人生智慧,不是掌控,而是顺应;不是执着,而是理解;不是争夺,而是与万事万物和谐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