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花城“三部曲”
作者∣丘树宏
花城出版社是国内著名的出版社,尤以文艺类著作出版在中国出版界中名列前茅。我至今已经出版文学艺术和人文社科类著作二十余部,其中文艺类十三部,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就有三部。诚然,在花城出版大量个人著作的作家太多了,在花城出版著作的名人大咖太多了,因此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本人都似乎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然而,对我个人来说,三部著作,却分别代表了我文艺创作的三大阶段,可以说是我文艺人生的“三部曲”。此外,作为一个完全意义的基层业余文学爱好者,本人或许在花城的作者群中也有一定的案例意义?
《选择季节》:文学起步
我1992年在香港出版第一本书是诗集《隐河》,而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诗集《选择季节》,则是在花城。那是1995年,我刚从珠海平沙区副区长调任市体改委,负责珠海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业余创作,1984年进入公务员队伍后,我同样一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体改委的任务虽然非常繁重,业余创作却从未间断。《选择季节》是在平沙区时联系花城开始编辑的。责任编辑是徐建中,他是我的连平老乡,一个做事、做人都非常认真负责的典型的客家人。可惜他英年早逝了。让我十分感动的是,时任花城出版社副社长、著名评论家杨光治老师主动提出给我写序。他还在2006年3月18日给我写的一封信中这样说:“十二年前,在年轻编辑徐建中的推荐下,我第一次拜读大作——诗集《选择季节》原稿,从《雁落平沙》、《距离》等首诗看到了你的实力和潜力,因此欣然作序。”
杨光治老师可不是一般的名家,正如岭南诗社《痛别岭南诗坛名宿——杨光治》中所说:“他掀起了席慕容热,他让人们初识汪国真,他主持的诗歌编辑室成为全国出版界唯一盈利的诗歌室,他开拓了诗的黄金时代,18年畅销诗3000万册,他是诗坛上的格林斯潘……他就是我们敬重的诗词评论家杨光治先生。”杨老师后来一路非常关心和支持我的文学成长,可惜他也于2018年仙逝了。
《选择季节》奠定了我在珠海市的诗坛位置,更因为杨光治老师的序文,使得我在广东诗坛的地位也大大提升,不断发表作品。那些年,我几乎成了珠海市的“御用”诗人,但凡有重大活动,几乎都有我的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十五周年大型庆祝晚会上,我的大型诗乐舞《大海·蓝天·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影响很大。
《共和国之恋》:高光时代
我的诗歌之路一直走得比较顺利,究其原因,一是自己的坚持,抓住了许多机会;二是有不少老师和朋友的鼓励、引导和支持。
自从1992年在珠海市开始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尤其是2002年担任珠海市领导之后,我除了依然坚持写“小我”的诗歌外,更多的是从“小我”走向了“大我”,开始关注国家、民族大事,尤其是改革开放题材。2003年初,“非典”疫情突如其来,我第一时间创作了诗歌《以生命的名义》,国家和省一级不少报刊陆续刊出;中国作家协会将其收进《同心曲》诗集第一时间赠送给小汤山和全国抗击非典第一线医务工作人员;广东省、珠海市及其他一些地方的电台专题文艺晚会安排朗诵;有的电视台还专门制成PTV反复播出,全国许多机构都以朗诵此诗作为抗击非典的重要节目。当年6月9日,中国作家协会、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大型专题文艺节目《以生命的名义》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并以此诗为压轴之作,包括赵忠祥、周涛、张泽群、文清、刘威、瞿弦和、王志等近三十位影视界和文艺界名角共同朗诵此诗,“引起强烈反响”(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语)。这个作品后来还引发了至今长盛不衰的“以……的名义”标题热,人们一说到这个短句,就会说起我。
因为《以生命的名义》,我正式走进了中国诗坛。2007年,我开始担任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大题材、大作品的写作成为我的主打。接着,我又创作了全国第一部全方位表现改革开放的长诗《30年:变革大交响》,广东电视台专门制作了电视诗播放,受到广泛好评。因为这些,我成为了广东省创作重大题材诗歌作品的主要诗人之一。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广东省委宣传部要出版一套主题书籍,其中一部长诗的创作任务就交给了我。经过大概三个月的艰苦努力,我终于写出了1300多行的史诗《共和国之恋》。这套书省里是交给花城负责出版的。时任社长的詹秀敏老师除了指定编辑李加联与我联系外,自己也反复与我商讨编辑出版问题,因此非常顺利。
《共和国之恋》也许因为是诗歌,比较方便传播的缘故,因此比整套书籍其他著作的利用率似乎高得多。首先是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文艺报整版刊发,而后珠海的朗诵家制作成了配乐诗朗诵DVD,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珠海电台、中山电台、广西电台等整场播放,影响面很广。
《心的看见》:成熟人生
《共和国之恋》创作成功之后,我进入了一个创作高峰期,创作的题材大多都是历史性、现实性重大题材,体裁则以舞台作品为主,诗歌、散文、人文社科论文兼备。那几年,我创作了大型史诗《孙中山》《海上丝路》《珠江》《珠海,珠海》《冼夫人》《Macau 澳门》等十几部,其中《孙中山》《英雄珠江》《南越王赵佗》《珠海,珠海》等几个作品被二次创作成交响舞台作品或电视艺术片演出或在中央电视台、广东省电视台等播放,《孙中山》还由国家几个部门分别安排在海内外演出了十余场,并在全球华人华侨界引发了一股“孙中山文化热”。我还受邀为大型史诗电视剧《辛亥革命》《下南洋》等创作主题歌。
这个时候,我的散文创作也明显多了起来。2016年是伟大的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我专门写了散文《小小翠亨村》,发在了7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各界评价是甚好,更被选入《人民日报2016年散文精选》之中。
有人说,散文写作的成熟,也标志着人生的成熟。确实是如此,2012年,我开始担任中山市政协主席,到了2019年,我已经62周岁,即将到龄退休,就想着退休前出一本散文集,定名为《心的看见》。一次与詹秀敏社长一起开会闲聊时就商定了由花城出版。詹社长指定由张懿和许泽红小姐全权负责,后来才知道原来她竟然是社长的接班人。张懿和许泽红的认真细致负责真让我感动,仅封面设计就与我来回讨论修改了一个星期,一直到我满意为止。
《心的看见》可以说是我前半生的一个归纳,从书名到内容都得到了许多人的喜欢。上海著名评论家孙琴安在南方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发现: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中说:
在《心的看见》中,我觉得丘树宏其实是在“心的发现”。《一个重要的国家命题》发现的是“孙中山文化”…
丘树宏一直在“发现”。他还发现了中山的城市原点,发现了“香山香”,发现了“华侨,中国侨”……丘树宏用他的“心”,发现了一个新的中山、新的广东,甚至发现了一个新的中国、新的世界,这是一般文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也是丘树宏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是丘树宏的一种人生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的看见》不仅写下了丘树宏的个人经历,也写出了这个时代;不仅属于他个人,也属于这个时代。
最后,顺便向花城汇报一下,2015年,受我的影响,我夫人也选择在花城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书《情迷德意志》,这是她那几年到德国探亲、旅游的散记集。出版后市场反应很不错,尤其是2018年12月6日,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访问中山的时候,中山市将这本书作为文化礼物送给了他,他十分的惊喜。其实也不奇怪,二百年前,第一个到达德国的中国人,就是当时的香山县(今中山市三乡)人冯亚星和冯亚学,他们是同乡同宗兄弟,来到德国的时间是1816年。
今年3月25日,花城出版社将要大大地“出圈”一回了:花城文学之夜暨花城文学榜荣誉盛典即将隆重举行,还要举行花城文学馆成立仪式。这在中国出版业可是开先河的大事情。遗憾的是,我因在德国探亲,无法参加盛会,只好拉七八杂写下这些,以表我真诚的祝贺和感谢之情。当然,更期待今后能够更多地续缘花城。
2023年3月16日 于德国艾斯林根
【作者简介】:
丘树宏,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