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米地边的缅怀
文|随和仙
乘上诗友自驾的小车在长安区揽胜,一路的风光,自不多说。待到了一处人工景点时,景点早已废弃,木棚早已破烂不堪,正待返回时,却被路边一片玉米地所吸引。
这收过玉米棒的秸秆,在那些年里,已是司空见惯了。只缘因城市化进程之快,无处不是“万丈高楼平地起”,再也见不到庄稼的影子。所以,当看到了久违的玉米杆时,忆旧的心思掩盖不了亲切。望着这满目残枝枯叶,在秋阳的光照下,默默无语地站着,犹如兵马俑那样,列队成阵,坚守着自己的岗位。我想问声玉米秆,何为将逝去生命的身躯,依然连成无尽的深秋晚景?秸秆虽然无语,却可会意。纵使没有兵马俑那样的惊天动地,却是一个季节的真实存在,是农人劳动成果遗留。它曾经为这片土地,奉献了希望,圆了农人们的憧憬。在为农家增加些许收入时,又为田野,树起了绿色的生态。至今,立于秋阳之下往日的辉煌,犹如使命的完成,故而也毫无怨言,毫无遗憾的屹立于田野。似乎在展示曾经的辉煌,和曾经的旖旎风光。
被人们称之为“包谷”的农作物,生长周期虽然只有一百来天,却是我国乃至世界三大主粮之一,其用途广泛自不必说。在每年夏收之后,农人们冒着酷暑,播种希望,以至好多地方直接点种。就是在麦茬地里,将一颗颗玉米种子,放进土里,待到一场雨后,就会发芽,成长,阳历十月是玉米的成熟季节。玉米生命期之短,犹如一瞬。但也是经历了从播种,到发芽,到拔节,到开花结果的自然过程。玉米不弃贫瘠,不避干旱,适应性强,容易成活,产量还特别高。所以从物种起原开始,经历了优胜劣汰、逝者存之的进化过程,成就了今天普世的优质物种,造福于人类。
于是,玉米秆带着我的遐思,穿越时空,穿越于生产队的那个年月。每将玉米收完后,要及时的将秸秆挖倒,再分给每家每户。那个年代,玉米地里,呈现一片生龙活虎的气象。生产队分玉米秆时,有的甚至一家大小都来到地里,帮助装运,好不快活。有人嘴馋,看到哪个秸秆发紫,便砍下来,在嘴里津津有味地咀嚼着,一口甜丝丝的秋天的味道。这秸秆晒干后,可当做饭的燃料,或粉碎后,又可做为喂猪的饲料。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不惧酷热,赤日炎炎之下,越长越茁壮。天气太旱的时候,灌溉也特别辛苦,遭受酷热的煎熬。那些浇不上水的地方,就得靠老天的恩赐。王莽这地方,南靠秦岭,有水利之便,过去一直是鱼米之乡,应该不愁没水。玉米在未成熟时,那些白得如玉,黄得如金的玉米棒儿,经过或煮,或烤,其味道还特别地诱人。故而,也成为当今市场上的宠物。现在的大酒店里,大厨们也将其作为一道配菜,深受食客青睐。过去尊贵者吃白米细面,贫贱者吃五谷杂粮,今天反了过来。用玉米精做的各类食品,竞然成了稀罕之物,成了人们餐桌上的营养佳品了。
我夲多情之人,忽儿怜悯这玉米秸秆来。既使没有了生命,依然扎根故土,顽强的屹立成行行阵列,以做最后的坚守。用自己咸默的姿势,迎接我等不速之客。我总爱杞人忧天,想到今天的农村,也用起了天然气、电磁炉之类的现代化灶具。即使养猪的人家,估计饲料也在更新换代。这些过去被人们抢收的秸秆,如今也时过境迁了。想着在城市化进程里,城市在扩展,商贸在繁荣,农田不断地被挤压,被边缘化,这道风景也逐渐成了稀罕。我却缅怀那些流逝的光阴,和渐行渐远的记忆。
【作者简介】:
孙民随,西安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辞赋社会员,中国辞赋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作协、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陕西省散文学会、西安市及碑林区作协会员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顾问,特邀评论员,《陕西诗词》原副主编,“长安诗人”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