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的文学魅力 独特优雅的思想闭环
——评何家荣教授《石门高,因何而高》
安徽东至三中 金成道
何家荣教授散文《石门高,因何而高》,以“石门高”地名为切入点,以“因何而高”设问统摄全篇,层层递进揭示“因山而高”“因古而高”“"因文而高”的深刻内涵,虚实相生中展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形成独特优雅的思想闭环,将一个小山村升华为中华文脉的象征,展现出多重艺术高度。
文章以“石门高”的地名为切入点,通过地理、历史、文化三重维度,探讨“高”的深层内涵。表面写海拔高度,实则赋予“高”以精神象征。以龙舒河、齐石公路为坐标,对比池州城区(80米)与石门村(700米),凸显物理高度的相对性,突出地理之“高”。通过李白与高霁的交往、桃花坞的雅集,将石门高升华为诗意栖居的象征,呼应陶渊明“桃花源”的理想境界,突出文化之高”。通过祖训“读书为业,懿德济人”,点明石门高的真正高度在于崇文尚德、薪火相传的人文传统,突出精神之“高”。
作品通过桃花坞、青尖、方塘等自然意象,构建幽远意境;通过“魁”字石刻、文昌阁、宗祠牌位等文化符号,强化历史纵深;引用化用李白诗句、朱熹《观书有感》,尤其点明东晋迁居至今的千年历史,更是增强了文脉传承和古老村落的厚重感。而李白“落魄江湖”与高霁“衣貌淳古”,展现文人精神共鸣。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将石门高由物理高度升华为精神超脱,形成历史与当下的交织对话,叩问传统如何焕发新生,赋予文章现代性思考。
文章超越地域书写,提出“物理高度易测,精神高度难量”的普世命题。指出正是因为石门高祖训“懿德济人”与“源头活水”的并置,正是因为石门高文人风骨、文化积淀和传承创新,才能最终形成石门高真正的“高”。
透过作品,我们仿佛看到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生机在此交织碰撞。远处,魁峰上的"魁"字依旧鲜红如初,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村落千年不变的文脉传承;近处,方塘里的天光云影轻轻摇曳,倒映着村民们耕读传家的日常。正如祖训所言"懿德济人",我们坚信石门高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终将 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的光彩,书写属于这个千年村落的新篇章。
总之,文章以地理为表、文化为里,诗意的语言与深邃的哲思交织,成就了一篇兼具地域特色与人文高度的微缩景观,让读者在诗意的徜徉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
附:
池州市作家协会 2025年09月23日 10:56 安徽
“重走诗仙路 再访石门高”文艺志愿服务优秀作品选登之(一)
石门高,因何而高
文/何家荣
石门高有多高?沿龙舒河一直往上,它的源头就在石门高。沿齐石公路一直往上,它的终点就在石门高。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石门村,因高氏族人自东晋迁居于此,世代繁衍生息,故人们习称为“石门高”。若以海平面为参照,石门高其实并不很高,其村庄平均海拔才七百多米,周遭群山海拔最高者才千余米。但在齐石公路的起点——池州城区的齐山上仰望石门村,它一定是很高很高的。因为齐山的海拔才 80余米。
其实,以海平面为参照,东岳泰山也不算高,它的主峰玉皇顶海拔才1545米。但孔子认为它很高,他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也认为它很高,他仰望泰山的时候,认为泰山把世间的白天和黑夜都分割开了,所以,他也想像孔子一样,登泰山之巅,一览众山之小。
在石门高望九华山,须仰望,因为九华山比石门高更高。在泰山上望青藏高原,亦须仰望,因为青藏高原比泰山高出许多,青海省的省府西宁,市区海拔就有2261米。所以,在青藏高原,不用登高,只须在西宁市,就可以“小泰山”了。
本不算高的石门高因何而高呢?不会仅仅是因为高姓而高吧。
行走在石门村中,行走在石门的山水间,这个答案并不难找,俯仰之际,似乎随处可见。
石门村群山环抱,背依老山自然保护区。这老山,本名石门山,清光绪《贵池县志》引《江南通志》云,这石门山,在府城南九十里,其上有青尖,其间有唐高霁隐居之地春岩台。青尖,是老山的主峰,海拔1100多米,是贵池的最高峰。又与比邻的石台县交界,石台人称三根尖。青尖迤逦向北,有三十六冈。越三十六冈,可达九华。李白诗曰:吴山高,越水清。李白这诗句写的是当涂的石门,但与我们的石门高正好妙合。于是,你也许会想,这石门高乃因山而高吧。
伫立于石门高氏宗祠门前,侧前方高耸的崖壁上,呈现一方醒目的红色,那是一个巨大的“魁”字,相传刻于唐代。“魁峰”与村口的文昌阁相呼应,昭示着石门人崇奉文教的传统。“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置于今日今时,未必相宜,但地处深山的石门人,在漫漫历史长夜中,读书、仕进,恐不失为脱胎换骨的良方。你只要想一想,从这个小小的山村,仅县级官员,就走出了一百多位,你就能感受到魁峰、文昌阁的分量。由此,你也许会想,这石门高乃因崇文向善而高吧。
走进高氏宗祠,在这座七进(或称六进半)的古建筑的最深处,在石门高氏列祖列宗的牌位前,悉数东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更远的且不说,只从李白游石门,结识石门高霁,与高霁等人联句,改九子山为九华山时算起,也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轻拂时代烟云,感受盛衰兴废,你或许又会想,这石门高乃因古而高吧。
或许,还不止于此吧。我更倾心于石门高因人而高、因桃花而高、因幽远而高。
诗仙李白落魄江湖之际,每游秋浦,每游石门高。即使在长流夜郎途中,也依然念念不忘“秋浦桃花旧游”,想着“三载夜郎还,于兹炼金骨”。秋浦石门高人礼尚斯文,接纳了李白,李白锦心绣口,成就了秋浦石门高。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是诗仙李白让秋浦石门高标古今。设若没有李白游、李白吟,石门恐怕也不过就是一个以姓氏作标签的古村落吧。
诗仙李白游石门,是因为石门高霁。高霁筑桃花坞,与李白游憩于斯,诗酒唱和于斯,聚会诗友、同道于斯。一时间,远近士子慕名前来,雅集之盛,可以想见。这石门桃花坞,令人不经意间联想到桃花源,连接世间与世外,连接现实与梦想,连接古与今,在人间又高出人间,可向往而不可企及。这石门桃花坞,又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桃花潭,李白与汪伦相别,诗意与碧水相接,便让俗与雅、虚与实、情与景,相生相应,温暖人间。高霁构思桃花坞之际,也许是把陶渊明的高洁和汪伦的高情作为筑坞的旨趣和旨归,他也许是想营建别一个桃花源、别一个桃花潭吧。
因为诗仙李白,在石门高你总会生出如此高出尘寰的逸想。以往走在城市的大街上,你无法放慢脚步,生活在赶着你,后面的人在赶着你。时间从身边唰唰地过去,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你不知道它匆匆地到哪儿去了。在茫茫人海中,你也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渺小得几乎等于无。在石门高,在它幽深的小巷里,在它斑驳的石板路上,古色古香的宗祠里,在宗祠前的“方塘”边、村中的老屋边、村里村外的古树边、房前屋后的菜园边,你优哉游哉地走、漫无目的地看、若有所思地想,不知不觉间,你会感觉真实的自己慢慢回来了,形象慢慢高大起来了,至少与自己本来的一米六、一米七、一米八一样高。偶一抬头,眼见得白云蓝天那样近,你会想着攀上前面的山巅,去触摸它。
于是,我再次想起了高霁。李白另有一首诗,题作《答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学者们普遍推测,这“高山人”当为石门高霁。诗云:“高士何处来,虚舟渺安系。衣貌本淳古,文章多佳丽。”说明这高霁静居山野之间,是衣貌淳古的山人,云游四海之际,是如不系之舟的高士,而与文朋诗友相处,又是出口锦绣的雅客。从高霁的身上,我进一步读出了石门高的蕴藉与丰赡。
与石门友人茶话之际,我每每在想,历史书写的都是前人,再辉煌的历史都只代表过去。于是,我想起马尔克斯曾经说过一句话:永远有一个明天。那石门人的明天又将在哪里?石门高的明天又将怎样呢?
也许,高氏宗祠前,大约取朱子诗意而筑的方塘,是高氏先贤留给后代的某种启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这源头活水,正明白地写在石门高氏的祖训里:
我之子孙,勿视我之官,我之貌,其当所学我之心欤?少年抱志,读书为业。积谷储金,懿德济人。
祖宗留下的基业,固然是石门人的骄傲和财富,但更应成为石门人继往开来、锐意创新的精神动力。
何家荣简介
何家荣,安徽太湖人,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兼任池州市作协主席。出版专著《池州民间饮食习俗》《李白皖南诗文千年遗响》,参与主编池州大型历史文化丛书《漫步秋浦》、主编《池州民间故事》《池州民间楹联故事》,在《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文艺理论与批评》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发表散文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