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东元
当太阳循着黄道行至黄经 180°,公历九月下旬的风便捎来秋分的信笺。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番景致,亦是秋光过半的标记——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早有注解:“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此日全球昼夜相等,若以古人 “四立” 分四季,秋分恰立在秋季九十天的正中,像一道温润的界碑,隔开了初秋的青涩与深秋的醇厚。过了这日,太阳直射点悄然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暑气随晚风消散,寒凉却未敢浓侵,恰是一年中最得宜的时节。
秋分是古人最早勘定的节气之一,曾是祭月的良辰,如今的中秋节,便是从 “秋夕祭月” 的古俗中缓缓走来。古人更将秋分的十五天细分为三候,其中藏着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一候雷始收声”,夏日里轰鸣的雷声敛了锋芒,渐渐隐入云间;“二候蛰虫坯户”,土中的昆虫忙着衔泥筑巢,为冬日的蛰伏筑牢暖房;“三候水始涸”,天气转凉后水汽蒸发渐缓,河湖的水位悄悄降下去,露出岸边的青苔与碎石。围绕这个节气,人间也酿出许多趣味习俗:竖鸡蛋考验着手劲与耐心,看那椭圆的蛋儿稳稳立在案头;粘雀嘴是农人的祈愿,用糯米团粘住雀鸟的喙,盼着庄稼能安然饱满;拜月时供上鲜果,让心愿随月光洒向天涯;放纸鸢则是把心事系在风筝上,任它乘着秋风飞向云端。自 2018 年起,每年秋分又多了一重身份 ——“中国农民丰收节”,田野里翻滚的金黄稻浪,农人间此起彼伏的笑声,为这个清雅的节气添了几分热闹的烟火气。
今年的六、七、八三个月份,降雨偏少。一进九月,雨水连绵,仿佛要把夏季欠的雨水补上。秋分恰逢雨落,更是另一番诗意景致。细雨如丝,淅淅沥沥敲在窗棂上,奏出细碎的乐章;洒在庭院的桂树上,让清甜的桂香裹着湿润的水汽,愈发清冽绵长。正如王维笔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秋雨拂去了最后一丝暑热,给青山描上淡墨,给街巷洗去尘埃,给田野披上清爽的素衣。雨丝掠过枫叶,叶尖便晕开浅红;淋过稻田,稻穗愈发沉甸甸地垂着,压弯了禾秆;落在果园里,更让秋实添了几分灵动 —— 苹果挂着水珠,红得像姑娘颊边的胭脂,透着水润的甜;梨子裹着薄霜,黄澄澄的果皮泛着莹光,咬一口满是清甜的汁水;山楂成簇地缀在枝头,像一串串红玛瑙,酸香直直钻进鼻腔。
行人撑着伞缓缓前行,鞋尖沾了些许泥点,脸上却不见恼意。这秋雨,没有夏雨的急骤莽撞,也没有冬雨的寒凉刺骨,只是温柔地漫过大地,晕染出浓浓的秋韵。
这秋韵藏在自然的肌理里:是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的静肃,是 “忽见新来雁” 的灵动,是 “桂子飘香远” 的清甜;秋韵也藏在人间的烟火中:是丰收节里晾晒的谷物,在阳光下泛着金黄;是灯下家人围坐的闲谈,话语里满是暖意;是诗人笔下 “平分秋色” 的惬意,藏在字里行间的悠然。
一场秋雨过后,夜空愈发澄澈,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细碎的银霜。此时静坐窗前,听虫鸣渐渐弱下去,闻桂香在空气中轻轻浮动,便觉这秋分的时光,慢得刚好,美得恰好。
天晴之后,农村便进入冬小麦播种期。农谚早有箴言:“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粮食安全于人口大国而言,从来都是重中之重——唯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方能心里不慌。认真播下每一粒麦种,悉心照料每一片麦田,便是为来年的粮食丰收,打下最坚实的根基。古人有诗咏秋分,今亦和之:
昼夜均平暑气收,
一帘秋雨送清悠。
桂香漫卷诗情起,
雁影湖心入画柔。
三候更交含物趣,
千年习俗育风流。
今朝又遇丰收节,
笑览金波满陇头。
作者简介:
方东元,1954年出生于江苏沭阳。笔名:在海一方。
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南师大中文专业;工商管理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