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居正
一年有四季,时至秋分,风吹稻菽千重浪;霜降过后,霜染枫叶红满山。到了秋分,清风明月,天地间弥漫着一种庄重而温柔的气息,那正是农作物收获季节特有的芬芳。务农者俯身割穗,额上汗珠在夕阳下闪着金光——他们收获的是大地馈赠的实物。而人生之旅行至中途,亦有一种更为深邃的收获,在岁月的沉淀中悄然成熟。
人生如四季轮回,人过五十,到了人生之秋,进入了生命收获的季节。虽然,我们在时光中不断收获,但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一样、不同质量的收获。人生收获,大体上呈现为这样三个层次:工作收获、生活收获与生命收获。
就工作收获而言,主要体现在物质与能力层面,是我们通过职业活动获得的报酬、技能提升与社会认可。工作收获具有明显的可量化特性——薪资数额、职位晋升、项目成果,这些都可以被客观衡量。正如孔子所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技能的获取是工作带来的直接回报。然而,这种收获往往外在于人本身,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与时效性。一份工作可能失去,技能可能过时,职位可能被取代。
就生活收获而言,关乎人生体验与情感,往往发生在工作之外的私人领域。它是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是友人相聚的欢愉,是兴趣爱好带来的心灵满足,以及生活磨难带来的挫折与创伤,等等。诗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这相当于“看山不是山”境界,也正是生活收获的生动写照。然而,这种收获超越了物质层面,指向人际关系与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它比工作收获更为内在。不过,它依然受制于具体情境与对象,随着人际关系的变迁而波动。这种收获可以说,既是金黄的稻谷,也是精神的丰稔;既是事业的里程碑,也是心灵的栖居所;既是对过往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启示。
而生命收获,则直指人的存在本质与精神境界,是人格的锤炼与升华。它是通过反思与实践形成的智慧、品格与价值观,是面对逆境时展现的韧性,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领悟。苏轼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以及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感悟,无不展现的是生命层次的收获。这种收获完全内在于人,不受外部条件变化而轻易丧失,甚至能够在困境中愈发闪耀。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命收获,大多发生知天命的前后时期,人终于能够以更从容的目光审视世界,以更睿智的心态权衡得失,以更宽广的胸怀容纳悲喜。此时的生命,如同秋日天空,高远而澄澈。不同于青壮之年,人以才智搏击长空,以汗水浇灌理想。或著书立说,或建功立业,财富、荣誉、地位如同秋日枝头累累的果实,见证着奋斗的价值。这些外在的收获固然可喜,却非生命的全部。若只驻足于此,便如只收获了谷粒却遗忘了大地的丰饶。可以这样说,经历了大半生的“安身、立业、立命;辨方向、明事理、消迷惘”之后,生命忽然展现出别样的景象。此时,事业的峰峦已攀过,世味的甘苦已尝遍,人生的成败几成定局。人开始了从向外追逐转为向内探寻,人的灵魂开始苏醒与升华。
严格意义上说,生命收获更在于其维度与质量的拓展。人不仅追求生命的长度,更渴望其高度与强度。长度是寿数的延展,高度是格局与器识的升华,强度则是信仰与意志的淬炼。孔子周游列国,道不行而不馁,其生命因理想而拥有非凡高度;司马迁忍辱负重,著成《史记》,其生命因坚韧而具有惊人强度。这些收获无形无相,却使有限的生命获得了无限的深度。
生命收获,虽抽象却最为根本。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工作和生活的意义,赋予所有收获以最终的价值指向。唯有意识到这种区别并在实践中寻求整合,我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收获最为丰盈的存在。
必须指出的是,唯有经历过生命盛夏者方能真正体悟。当浮躁渐退,人始能听见心灵深处的反响——或许是一卷诗书的清味,或许是与至交的夜话,或许是远行时邂逅的一片云、一座山。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刻,恰如“无用之用”的樗树,为生命提供着最本真的荫蔽。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归返田园,收获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旷达;范仲淹则是坚定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家国情怀!
当我们谈论生命收获,最终是在谈论一种成熟的智慧——它知道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什么是应当淡然放手的。它在岁月的田野上,不仅收获了事业的果实,更收获了心灵的宁静、智慧的明澈与精神的自由。这或许就是生命给予我们最丰厚的回报:在历经春夏的耕耘与成长后,我们终于能在人生的秋天,收获一个更加完整、更加深邃、更加智慧的自己!
作者简介:
林居正,现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凤凰网湾区观察专栏作者。业余喜欢散文写作,散文集《文心跋涉》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