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山水纪行开启精神宇航
——姚增战散文集《游心漫笔》评析
评论员:陈东林
在当代散文创作的浩瀚星空中,姚增战的《游心漫笔》独特而亮眼,这部以游记为主的散文集并非普通的风景记录册,而是一艘以笔墨为引擎、以山水为舷窗的精神宇航器。作者以脚步丈量大地,以心灵感知文明,在自然景观与历史遗存的交织中,为读者开辟出一条穿越精神宇宙的航道。从秦岭深处的杜鹃花海到北海老街的骑楼光影,从青海湖的碧波万顷到北欧四国的异域风情,每一篇纪行都是一次精神维度的跃迁,让读者在地理空间的移动中,触摸到文明深处的星辰与尘埃,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朝圣。
一、自然宇宙的勘探:在山水肌理中解析生命密码
姚增战笔下的山水,从来不是孤立的风景符号,而是蕴含着生命节律与时空记忆的精神场域。他以细腻的笔触捕捉自然的肌理,在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间,解码地球亿万年演化的生命密码,完成对自然宇宙的深度勘探。
在《木王十里杜鹃花》中,他将秦岭南麓的杜鹃花海形容为“大自然用最绚丽的色彩为山川披上的华服”,却不止步于视觉描摹。当他写下花色随时间“由红向粉、向白渐变”,“花期长达三十多天”时,实则是在捕捉自然宇宙的时序韵律——那花瓣的色彩流转,如同星系的光谱变化,藏着植物对气候、土壤、温度的精准适应,是地球生命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生动注脚。作者站在海拔两千多米的高山上,凝视这片“集中连片”、“总面积达两万多亩”的木本杜鹃花带,不仅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更思考为何此处“高于或低于这个海拔”便难见此景,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追问,让山水纪行超越了审美层面,成为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之旅。
《初游青海湖有感》则将读者带入更为壮阔的自然宇宙图景。青海湖在作者笔下是“高原上的蓝宝石”,更是“黄河的重要补水源”,湖面“4583平方千米”的辽阔与“容水量近千亿立方米”的浩瀚,展现出地球水系的磅礴力量。作者站在湖畔,看飞鸟腾空、湟鱼跃水,感受“寒风凛冽的高原气候”,不仅为自然壮美所震撼,更对生命产生敬畏——湖区数百种植物、近200种鸟类在海拔3196米的缺氧环境中繁衍生息,黑颈鹤、大天鹅等珍稀飞禽自在翱翔,湟鱼在清澈湖水中翻腾,这些生命现象如同自然宇宙中的星辰,闪烁着顽强的生命力。作者由此感慨:“青海湖的美不仅在于旖旎风光,更在于她的博大与宽容,以及顽强的生命力”,这种感悟,正是精神宇航者对“生命如何在宇宙褶皱中存续”这一命题的实地叩问。
即便是田间地头常见的毛毛草,在姚增战的笔下也成为自然宇宙的微观样本。《又见毛毛草》中,他回忆童年割草的经历,描写毛毛草“根扎得深、秆茎坚韧”,在贫瘠的荒坡荒沟中“茁壮成长”,即便被当作野草清除,仍能“破土而出重新生长”。作者不仅记录毛毛草“治疗眼疾”的药用价值与充当“青饲料”的实用价值,更从它“耐贫瘠”、抗风雨的特性中,提炼出踏实做人、默默做事的生命哲学。这种对微小生命的凝视,如同在精神宇宙中观察一颗小行星的运转,于细微处见宏大,让自然纪行成为解读生命本质的精神快捷通道。
二、文明星河的回溯:在历史遗存中勾勒精神坐标
姚增战的山水纪行,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自然观赏,而是一场沿着历史脉络回溯文明星河的精神航行。他总能在山水褶皱里打捞起文明的碎片,将地理空间与历史时空交织,让每一处历史遗存都成为精神宇宙中的坐标,指引读者触摸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拜谒仓颉话文字》中,作者站在白水仓颉庙的千年古柏下,凝视《苍圣鸟迹书碑》上28个象形文字,那些刻在石头上的符号瞬间成为连接古今的时空虫洞。他追溯仓颉搜集先民文字符号、从鸟迹虫文中获得灵感造字的传说,解读文字诞生的意义:克服语言交流障碍,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制,让人类从蒙昧进入文明。庙内东汉《仓颉庙碑》的斑驳字迹、于右任题写“文化之祖”的红木匾额,以及四十多棵枝繁叶茂、见证千年的古柏,都成为文明星河中的星辰,照亮人类从结绳记事到文字文明的演进之路。作者感慨:“仓颉造字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发明”,“是文明进步的重大成果”,这种对文明源头的叩问,让山水纪行成为回溯中华文明起点的精神航程。
《老子与〈道德经〉》则将精神宇航的坐标指向更为深远的思想星河。作者在周至楼观台的竹林间,遥想老子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写下五千言《道德经》的场景,解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唯物思想。他认为《道德经》“涵盖哲学、政治学、军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其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辩证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量变与质变规律,至今仍闪耀着思想光芒。楼观台的讲经台、百竹园的清幽环境,都成为承载道家智慧的精神场域,让作者在山水之间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对话,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
《鸿门宴演绎的历史故事》更是将历史遗存转化为解读人性与权力的精神棱镜。作者站在临潼鸿门坂的旧址上,回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历史事件,不仅还原楚汉相争的刀光剑影,更深入剖析“权力残酷与人性脆弱”的永恒命题。他讲述鸿门宴衍生的地名传说——新丰镇的由来、暗桥村的典故、斜口镇与“豁口”的渊源,这些历史细节如同文明星河中的小行星,折射出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作者感慨:“鸿门宴不仅是楚汉相争的转折点,更是人性善恶的试金石”,这种对历史的深度解读,让山水纪行成为探索人类文明复杂面相的精神航道。
三、人性微光的捕捉:在生活点滴中点亮精神星辰
姚增战的精神宇航,从不脱离人的存在。他的山水纪行中,始终闪烁着人性的微光——无论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智慧,还是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都成为精神宇宙中的星辰,照亮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北海的市树小叶榕》中,作者描写小叶榕“气根垂落、独木成林”的奇观,不仅赞叹其树形优美、枝叶繁茂的观赏价值,更从它“在石头缝隙中顽强生长,气根延伸数千米成林”的特性中,看到岭南人抱团生长、“生生不息”的精神图腾。他记录北部湾广场三棵上百年小叶榕成为市民活动的广场,西藏路两旁榕树交织成遮光屏障,游人如入地下隧道。这些日常场景中的小叶榕,不再是单纯的植物,而是承载市民生活情感的精神符号。作者感慨:小叶榕是长寿、吉祥的象征,蕴含荣华富贵的寓意。这种对植物与人性关联的解读,让山水纪行成为捕捉日常温暖的精神之旅。
《马援与北海的不解情缘》则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点亮人性光辉的精神星辰。作者追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率兵平息岭南叛乱、修水利扶农业”的功绩,更敬佩他“廉洁自律、不居功自傲”的品格——班师回朝时拒绝珍珠馈赠,仅带回一车薏米用于治病;年过六旬仍“主动请缨东征西讨”,留下“马革裹尸还葬”的豪言。北海的“伏波滩”“铜鼓塘”等遗迹,合浦博物馆中记载其功绩的文物,都成为马援精神的见证。作者感慨:“马援的谦虚谨慎、高风亮节令人敬佩”,这种对历史人物人性光辉的挖掘,让山水纪行成为汲取精神力量的航道。
即便是《中华传统名吃兰州牛肉面》这样的饮食题材,作者也能从中捕捉人性的智慧。他详细记录兰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制作标准,从“甘南牦牛肉的鲜嫩”“永登面粉的筋道”到“甘谷辣椒的醇厚”,展现西北人民对食材的精益求精;从“牛骨熬汤三至四小时”“文火慢煨吊汤”的复杂工艺,看到手艺人的匠心坚守。作者对比“兰州牛肉面”与“青海拉面”的差异,却不纠结“正宗之争”,而是强调“传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才是关键”,这种包容的态度,让山水纪行成为理解市井人性的精神窗口。
四、跨界时空的对话:在中外碰撞中拓展精神疆域
姚增战的精神宇航不仅局限于中华大地,更跨越国界,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与对话中,拓展精神宇宙的疆域。他的《北欧四国旅行纪实》《滇西南旅行散记》等篇章,如同精神宇航器驶向异域星系,在不同文明的对照中,让读者看到更广阔的精神图景。
《北欧四国旅行纪实》中,作者从西安出发,穿越欧亚大陆抵达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在哥本哈根,他站在美人鱼铜像前,联想安徒生“穷困潦倒却写下150多个童话”的人生,感叹童话背后是对人性美好的执着追求;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他凝视“金碧辉煌”的金色大厅,回忆“屠呦呦在此领取诺贝尔奖”的场景,思考科学精神与人类共同价值的关联;在挪威峡湾,他乘坐小火车上山、乘船游览山湖,被奇峰险峻、瀑布飞泻的自然景观震撼,同时注意到挪威重视生态保护、旅游设施人性化的细节。作者对比北欧节约土地资源、注重环保的理念与中国的发展实际,感慨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加强国际交流。这种中外对照的思考,让山水纪行成为跨越国界的精神对话。
《滇西南旅行散记》则将精神宇航的航向指向我国西南边疆,在民族文化与南亚风情的交融中,展现多元文明的魅力。在西双版纳曼乍村,作者看到傣族姑娘身着民族服装跳孔雀舞,品尝烤鱼、烤鸡等特色美食,感受泼水节的欢乐氛围;在澜沧江边,他眺望江水如巨龙流经六国,联想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现实意义;在无量山,他结合金庸《天龙八部》中“无量玉璧”的描写,感叹文学想象与现实山水的奇妙呼应。作者记录“滇红茶的醇厚”“普洱茶的回甘”,看到临沧市依托茶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实践,这种对边疆多元文化的观察,让山水纪行成为理解民族交融的精神航道。
《湛江湖光岩景区游记》中,作者更是在中外科学合作的场景中,拓展精神疆域。他游览10万年前火山爆发形成的玛珥湖,了解到中德科学家联合考察,钻取湖底沉积物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看到湖光岩与德国玛珥湖结为姊妹湖的合作成果。作者感慨:玛珥湖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国际科研交流的平台。这种对中外科学合作的记录,让山水纪行成为连接全球文明的精神桥梁。
五、生命哲思的升华:在行走的感悟中锚定精神航道
姚增战的精神宇航,最终指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的山水纪行不仅是空间的移动,更是心灵的成长,在每一次行走与感悟中,作者都在为自己、也为读者锚定精神坐标,解答“如何生活、如何面对生命”的永恒命题。
《秋天的启示》中,作者从西安“细雨绵绵、树叶飘飞”的秋景出发,联想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诗句,却不沉溺于悲秋情绪。他将四季变化与人生阶段对照:春天如少年热情、夏天如中年辉煌、秋天如退休后的沉淀、冬天如生命的休眠,提出“人生的秋天也是收获季节”的观点——退休后总结过往、做力所能及的有益之事,仍能实现生命价值。这种对生命节律的思考,让山水纪行成为解答人生困惑的精神指南。
《雪域高原上的人生体验》则在极端环境中,淬炼生命的哲思。此文并非单纯的游记散文,而是一场借雪域风光照见生命本真、以先贤品格叩问精神内核的哲思之旅。作者以2018年西藏考察为脉络,将自然景观、人文风情与历史人物巧妙勾连,在感官震撼与精神共鸣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深度挖掘。文中的雪域高原,是哲思的具象载体。林芝“广袤无垠的大地与万里晴空”颠覆惯常视野,卡定瀑布雨中“蒙蒙水雾”的壮阔、巴松措湖“清澈见底”的纯净,不仅带来视觉冲击,更像一柄利刃,剖开都市生活的浮躁与喧嚣。当作者站在海拔5070米的色季拉山口,在稀薄空气中感受自然伟力时,个体的渺小与自然的宏大形成强烈对比,让人本能地生出对生命的敬畏——这种敬畏,正是哲思的起点。而藏地的人文风情,则为哲思注入温度。扎西岗民俗村“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庭院里“常年不熄的酥油灯”,藏民安逸祥和的生活状态,勾勒出一种远离功利的生命图景。这种“恬静与祥瑞”,与诸葛亮《诫子书》中“淡泊宁静”的处世之道遥相呼应,让读者在两种不同时空的“从容”里,思考生命的本质究竟是追逐外在的浮华,还是坚守内心的安宁。更精妙的是,作者将诸葛亮的形象融入旅途。从“严于律己”的自省(挥泪斩马谡后自贬三等),到“胸怀宽广”的格局(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再到“鞠躬尽瘁”的忠贞,先贤的品格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在精神层面的缺失。当杜甫《蜀相》的诗句与巴松措湖的宗教文化交织,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体验碰撞,让这场高原之旅超越了地理空间的跨越,成为一次精神的溯源——它追问着:人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责任、坚守初心、安顿生命?作者不刻意说教,却在景物描摹与人物追忆的字里行间,让读者跟随他一同经历“心灵的震撼”:在自然中看见生命的尺度,在人文中触摸生命的温度,在历史中找到生命的坐标。
综合上面的多方面论述可见:从自然宇宙的勘探到文明星河的回溯,从人性微光的捕捉到跨界时空的对话,再到生命哲思的升华,姚增战的《游心漫笔》以山水为舟,以思想为帆,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宇航。在这部作品中,每一处山水都是精神的舷窗,每一段历史都是文明的星辰,每一个人物都是人性的坐标。当读者跟随作者的笔墨穿梭于秦岭、青海湖、北海、北欧、雪域高原,所经历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精神宇宙的遨游——在自然中感悟生命,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对话中拓展疆域,在思考中锚定方向。这部散文集如同一颗闪耀的精神星辰,照亮当代人在浮躁时代寻找心灵家园的航道,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山水纪行中,开启属于自己的精神宇航。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学者,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哀牢山全国诗歌征文紫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