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一束光——名记者曾慧燕
从“黑五类子女”到国际名记,她用三千万字见证时代风云
陈晓笛
导语
她曾因“黑五类子女”身份被迫失学三年,童年历尽磨难,却凭坚韧与才华,成为香港最佳記者和世界十大杰出青年,並获联合国69届妇女委员会大会平行论坛颁发“国际华文女杰终身成就奖”。三十八年新闻生涯,她用三千万字记录时代,也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他人。
初遇燕姐
今年五月底,我奔赴澳大利亚,参加第四届世界华人作家笔会年会。开幕当天,我第一次听到大家口中的“燕姐”,心里暗想:她是谁呢?为什么这么多人提到她充满敬意?难道是一位重量级的作家?
在人群中,我看见了她,温文尔雅,仪态端庄,衣着整洁得体,举手投足间自有一份大姐大的从容。她总是微笑着,那微笑里透出淡定与思想的光芒。我想上前了解她,却见她身边早已簇拥着许多人,只好悄然退后。
坎坷童年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里,我渐渐对燕姐有更多了解。她原来是极负盛名的记者,曾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和“世界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她更是华文报业迄今唯一一位获得世界十大杰出青年的资深媒体人,但她身上没有半点张扬,更没有所谓“大牌”的架子。反倒是那些浅薄的人,往往高调自夸,走路带风。而真正的高人,却低调到尘埃。燕姐,正是这样的人。
燕姐的名字叫曾慧燕,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灵秀,秀外慧中。然而,她的童年却极其坎坷。父亲在她出生不久便被打成“右派”,发往青海柴达木盆地劳动教养;母亲心灰意冷,将襁褓中的她托付给奶奶,独自赴香港谋生。幼年的她,因“黑五类子女”的身份饱受歧视,甚至一度被学校拒之门外。
更残酷的是,政治运动一波接一波。燕姐的爷爷是“历史反革命”,在文革“一打三反”运动中,与燕姐的父亲双方被变相监禁,父亲自杀未遂,奶奶在绝望中也自杀,燕姐向做医生的姑姑求救时,姑姑却冷眼旁观,不敢施予援手。
眼看奶奶命悬一线,十三岁的她拼命狂奔去找堂叔将奶奶送院救治,才把奶奶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那一刻,年幼的她甚至动过若奶奶救不回来,将随奶奶而去的念头。失学和众叛亲离的无情打击,使她的童年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自学求生
在最艰难的岁月,城里所有的学校均向燕姐关上大门,她被迫过江渡河到农村求学。陈国英校长向她伸出援手,他欣赏她的聪慧才情,给予实质的关爱与庇护,令她重新恢复对人性美好的信心。但因奶奶在她考升中试的前一天自杀,功亏一篑,她又重新失学。几经波折,三年后她终于重返校园,期间她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孜孜自学,从未松懈。1975年她高中毕业,那时还未恢复高考,被迫赋闲在家。
1977年恢复高考,她的分数达到錄取标准而榜上有名,却因政审不过关而与大学绝缘。经过五年多不屈直至21岁,她才千辛万苦来到香港。
在香港,她从工厂女工做起,为了接济乡下的奶奶爷爷和爸爸,一天打三份工,辛苦难以言表。但她没有放下文字。写作的天赋点燃了她心中的火,她在劳累之余坚持投稿,文章逐渐见诸报端,并最终进入新闻界。从此,一路奋发。
新闻之路
她采访过无数政要名流,二十多岁就出版过五本书,亲历香港前途回归的重大事件,她是唯一自始至终全程採访中英谈判的记者,也获党和囯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握手及接见。
1989年那个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改变了她后半生的命运,她被台湾联合报美加新闻中心破格礼聘,先后加入联合报及其属下的北美《世界日报》,在媒体一线岗位坚守三十八年,累计发表文字逾三千万字。
谁能想到,一个曾受歧视、几度失学的小女孩,最终成为影响世界的新闻人,拥有万千粉丝。她却始终低调谦卑,追求活成“一束光”。她说,即使一如泰戈尔所说的“世界以痛吻我”,她仍愿意“报之以歌”,用生命去照亮别人。而当我与她面对面时,我真切感受到,她本身就是一束光。
生命之光
命运一次次打击她,她却一次次勇敢爬起。苦难塑造了她的坚韧,也留下难以磨灭的创伤。她常常想起一件事:曾经在同学的逼迫下,对最爱她的小學老师喊出了她的外号“矮子”,她永远也忘不了梁老师那受伤的眼神,因为她是老师如此钟爱的学生,为此她内疚自责了大半辈子。……
今天下午,本来人在外州访友的她专程赶回纽约,只为和我共进晚餐。她担心我不熟路,亲自到地铁站迎接;分别时,又一路将我送到,地铁站。如此体贴,让我深深感动。
她的生命如此丰盛,成就如此辉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但她不论尊卑,依旧真心关爱每一个人。那一刻,我更确定——这束光,不只照亮了世界,也照亮了我。
她用三千万字记录时代风云,却始终保持谦卑,真正活成了“一束光”,她其实就是一束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