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 处人 处己
作者 李明勋
作者简介:笔名箕星文笔,大学政治历史教育专业,长期从事中学政治历史教学工作。喜欢读书写字骑行徒步摄影,热衷于与古人对话,热爱大自然。
地址: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城区民政家属院,邮编:715403
投稿时间:2025.9.22
人生于世,面临三方面的关系: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这三个关系能处理好,这一生应该是顺的。
要处理好这几个关系,说起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好在老先人们在几千年前已经告诉我们处世处人处己的道理与方法,只是自古至今能做好的人为数不多。这里小子鹦鹉学舌,把古人的想法和做法与诸君分享。
一、不物物于物 不念念于念
这不是绕口令,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不要被什么东西、什么人、什么想法给控制了。
1、物欲
“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如是说。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把人的神经元都激活了,人们为了得到更多的东西,废寝忘食,风餐露宿,殚精竭虑,焦头烂额。正如最近很火的抖音小视频:两小狗对话说,世上再没发现第二种像人这样的生物,买这么好的房子,要还30年房贷,还有车贷,还得给我买狗粮,都没有我住的多。做人有什么好,我下辈子还做狗。
这大概是“物物于物”,让物把人绑架了。更有甚者,为了得到更多,不惜冒违法犯罪的风险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那就更不值得了。
其实在得失方面古人也告诫我们,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别太纠结于得失,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再努力也没用。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一些东西是需要的,这是人生存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物质基础,这类东西我们应尽力得到。一些东西是我们想要的,这就没有尽头了,想要的太多,足以危身灭生,戒之!戒之!!
对某些特定的人与物,人们常常怀有深深的情感,欲罢不能。当这些人与物失去时,不少人难以释怀,悲痛欲绝,吐血昏厥的场景屡见不鲜。这应该是“念念于念”,就是对这些人与物有了执念,俗话说就是放不下。
其实放不下又怎么样,失去的亲人或恋人肯定是回不来了,你再伤痛也于事无补。当然人是灵长类动物,比其他动物有更丰富的情感。我们不能无视人这种情感,可是再伤痛又能怎样呢?
我们这儿丧礼习俗是在人去世头七天,亲人们可长尽情表达自己的哀伤。送葬后再连续过六个七斋,也就是每七天你哭一次,表达哀思。然后就是百日哭一下,再就是周年和生日忌日的祭拜了。
这既尊重了人的情感,也让人适度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伤痛逐渐淡化。但有的人却长时间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结果还伤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这种“念念于念”是被执念绑架了,控制了,连自我都丢失了。
《活着》中的福贵,可以说是够惨的了。一个富家少爷,因吃喝嫖赌,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最后沦落为一个孤寡老人,整天陪着一头老牛艰难度日。然而他在讲述自己的经历时就像讲别人的故事。如果福贵总执念于他的苦,那《活着》的主人公可能要换人了。
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杨绛在中年时受到文革的冲击,剃阴阳头,扫厕所,脏活累活没少干。她从不抱怨,每天却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衣服也穿的整整齐齐。晚年女儿老伴相继离世,朋友们来看她,劝慰她,她反过来劝慰朋友。这才是一种豁达,这才叫“不念念于念”。
庄子看透了生死,他认为人生是尘埃的聚合,人死是尘埃的离散,尘埃重归于自然,是回归,是好事,何须哀伤,于是乎有了妻亡后“鼓盆而歌”的故事。
《论语》有言:毋必,毋意,毋固,毋我。
可有些人却执于一念,也就是人们说的钻牛角尖,一旦钻进去,几头牛也拉不出来。
《生死疲劳》的主人公被害死后,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做那么多好事却被活活弄死,不喝孟婆汤,最后经历了六道轮回,受了不少罪,进而淡化了仇恨,第七世才转生成人。
蓝解放执念于“单干”,无论组织用什么手段,他软硬都不吃,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后来儿子问他到底为什么坚持,而他也说不出所以然。
不物物于物,不念念于念。几千年后重温前人的劝诫,我们该明白点什么吧。
二、宜以物观物 忌以我观物
以物观物是从物的角度观察对待万事万物,以我观物是从我的角度观察对待万事万物。
1、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万物,这是常人。
2、从对方的角度观察万物,即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是好人。
3、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万物,即上帝视角,这是圣人或哲人。
春秋时卫国国君得到一只鸟,喜欢的不得了,于是给鸟准备了最好的房子,吃最好的东西,听宫廷音乐,这待遇应该是帝王或士大夫的待遇了,但这鸟并不接受,不久在惊恐中死去了。
卫国国君犯了一个错误,用对人的最高礼遇对待鸟,却不知道这并不是鸟所需要的,深山老林,嬉戏游玩才是它想要的。
知识青年下乡时期,生产队派一知青拉着牛去外出办事,到了饭点知青买了点心与牛共享,牛死活都不吃。一老农看见后,把牛拉到自己牛棚里弄了些草料,牛吃了个滚瓜圆。
以物观物,物我皆自然。以我观物,谬不可言。
《道德经》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太极经》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六十四卦。”
道与太极为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分阴阳,阴阳二气交合生天地万物与人类,人类与天地万物是平等的,人类只是众多物种中的极少一部分。
《道德经》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万物与人都是平等的“刍狗”,“刍狗”就是草扎的狗,古代祭祀活动的一种器物,祭祀前打扮的整整齐齐,光鲜亮丽,人们对它无限崇敬。祭祀活动结束,就随意扔掉,甚至任意踩踏。人就像刍狗一样,当其承担某种使命时,积极履行其职责,使命结束后也像刍狗一样“泯于众人”。
《庄子•齐物论》中说,庄周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是蝴蝶翩翩起舞。庄周醒来后不是庄周是蝴蝶,还是蝴蝶是庄周。其实这就体现庄子物我为一的思想,人与万事万物为一,不必有分别心。
既然人与万事万物为一,人就不可做万物的奴隶,被万物控制,即“不物物于物”。既然人与万事万物是平等的为一的,人就应该与万事万物为朋友,而不是主人,对万物颐指气使,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出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经过中世纪漫长的教会神学统治,新航路开辟和文艺复兴时期,“世界和人”被发现后,人的地位迅速上涨,人以世界主人自居,征服改造自能力越来越强,这个地球能被开发利用的地方都利用得相当充分,但却受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土地沙化,核废料排泄,病毒全球漫延,人类已经饱尝大自然的肆虐,聪明的灵长类动物,该醒醒了。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就是说事情做不成,做不好,要反观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但很多人却不是这样,一出问题,不是指责别人,就是找各种理由推脱责任。找千万个借口都振振有词,但从没考虑自己做的怎么样。
唐太宗有个谏臣叫魏征,多次给唐太宗提意见,有时都弄的皇帝下不了台。魏征死后唐太宗痛苦不已,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的是朕的镜子。
唐太宗以魏征为镜子,时时反观自己,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局。
《荀子•劝学》中说:登高而招,非臂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假于物,通俗地说就是借力打力,借鸡下蛋,借别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京东淘宝拼多多,自己不生产,不开店,建一个平台却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者要求,赚的盆满钵满。饿了么,自己不开店,建个平台,解决了不少人吃饭问题。滴滴打车,自己买少量车,建个平台,解决了不少人出行问题。
现代社会经济已经全球化了,我国也适应全球化浪潮,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由引进来到走出去,到海外办企业或承揽工程。用他国的资源,土地,劳动力,生产全球需要的产品。同时把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推出去,也能减轻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人生于世,必须处理好与万物,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充分把握万事万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活好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