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画艺术的领域,画技是画家表达思想、传递情感、定格万象的核心载体。祁自强老师的阿勒泰写生作品,于笔墨、构图、造型诸方面尽显精湛技艺,更在“技”与“道”的融合中,展现出一位成熟艺术家的深厚功底与艺术智慧。
一、笔墨技法:枯润相济,骨韵兼胜 祁自强的笔墨语言,是传统功力与现场感知的精彩碰撞:
- 线条之美:无论是勾勒桦树的挺拔枝干,还是描绘木楞房的结构轮廓,其线条皆“中锋用笔,骨力洞达”。写树干时,线条或劲挺、或苍拙,兼用“钉头鼠尾”“折芦描”之法,既显树木的物理质感,又含笔墨的书法韵味;绘建筑时,线条则质朴沉稳,于平直中见生活气息,让“笔笔有来历,处处见功夫”的传统笔墨要求,在边疆写生中落地生根。
- 墨色之妙:他对墨的浓淡干湿把控堪称精妙。表现山林层次,以积墨法层层叠加,浓墨点簇林丛,淡墨晕染山雾,让山峦在墨色渐变中显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空间感;刻画桦树的“白衣”特质,则以淡墨打底、焦墨提痕,于素雅中见丰富,实现了“墨分五色”的视觉效果。枯笔与润墨的交替运用,让画面既有“干裂秋风”的劲健,又有“润含春雨”的氤氲,笔墨张力十足。
二、构图经营:因景立意,虚实相生写生的构图,最忌照搬实景的刻板,祁自强则深谙“取舍剪裁,造势布意”的构图要诀:
- 空间营造:或取“高远法”,让山峦层层叠叠向高处延伸,营造出阿勒泰山脉的雄浑壮阔;或用“平远法”,让村落与道路向远方铺展,传递出边疆乡村的开阔与宁静。更难得的是,他能将传统“三远法”与阿勒泰的实景巧妙融合,近景的毡房、中景的木屋、远景的山林,在虚实掩映中形成有机整体,空间层次分明又过渡自然。
- 疏密节奏:画面中“密处不容针,疏处可走马”的节奏把控极为考究。树木的繁密枝干与村落的疏朗建筑形成对比,人群的点状分布又打破了建筑的静态,让画面在疏密、动静的平衡中充满张力;桦林写生,枝干的疏密交错、墨色的浓淡聚散,既还原了树林的繁茂,又通过笔墨的节奏赋予其韵律感,让自然之景升华为艺术之境。
三、造型能力:形神兼备,意态生动国画写生的造型,并非对物象的机械复制,而是“得其形,传其神,写其意”的艺术提炼,祁自强在这方面尽显功力:
- 物象塑造:对阿勒泰特有的建筑(木楞房、毡房)、植被(桦树、针叶林),他能精准把握其形态特征与精神气质。木楞房的厚重质朴、毡房的灵动别致,在他的笔下既有“形”的准确,又有“质”的传达;桦树的挺拔高洁、山林的苍茫雄浑,更在笔墨的塑造中超越了物理形态,成为具有情感与品格的艺术形象。
- 细节点睛:画面中的点景元素(如人物、牲畜、农具),虽篇幅不大,却“笔简意足”。村口的行人、木轮与桌椅,皆以寥寥数笔勾勒,形神兼备,既丰富了画面的生活气息,又以细节的生动性强化了整体的真实感与感染力,体现出画家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造型法则的娴熟运用。
技进于道,方见真章祁自强老师的画技,绝非单纯的“技法炫技”,而是“技”与“艺”“情”“境”的深度融合。他以精湛的笔墨、精妙的构图、精准的造型,不仅“画尽”了阿勒泰的山水村落,更“写活”了边疆的人文精神与自然神韵。这种“技道双臻”的艺术表达,让他的写生作品在“形似”之上求“神似”,于“笔墨”之中见“性情”,最终成就了既具传统功底又具时代新意的艺术品格,也为当代国画写生的技法探索树立了值得称道的典范。

编辑:陕西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兼美学馆馆长李铁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