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醒梦录》连载第四回
《圣贤书悟道萌豪情 清明节洒泪祭英灵》(下)
●张合君 著(山东)
第四回 圣贤书悟道萌豪情 清明节洒泪祭英灵(下)
参观了一阵,大家又累又渴,便坐在草地上休息。见附近有个卖葡萄的老人,霍继生提议让杜真真去买几串,李春玉说:“现在是反季节,葡萄肯定很贵。”霍继生说:“没事,钱我出。”说着掏出十元钱递给杜真真。葡萄买来后分给每人一份,霍继生先挑了最大的吃,杜真真打趣道:“看霍继生多精,先捡大的吃。”霍继生说:“那当然,大的甜啊。”“那小的呢?”“小的不甜,扔了呗。”“你们看,方正仁先吃小的。”杜真真又说。李春玉在一旁接话:“先吃小的,后吃大的,越吃越甜。”在场的人都笑了,觉得她说得有道理。
吃完葡萄,李春玉递给方正仁一瓶白开水,方正仁问:“你怎么知道我渴了?”“你肚子一渴,我肚子里就像有虫子在拱似的。”“你这么一问,我本来有点渴,现在倒不渴了。”李春玉在心里默念:哪儿去寻这样的知己啊!在她的再三催促下,方正仁只用舌头舔了舔瓶口,说:“我喝过了,你也喝点解解渴吧。”“我不信,我要看你大口喝。”“这有什么难的?”方正仁说着张开嘴,猛喝了两大口。李春玉笑了,杜真真在一旁嘟了嘟嘴,用手指了指李春玉,从两人的互动里,她看出了些门道。
休息之后,杜真真觉得自己跟着,对方正仁和李春玉不方便,就说:“咱们还是各自随便转转吧。”说罢就离开了。
接着,郑老师和十几个同学也跟了上来。纪灵贵突发奇想,问:“郑老师,这里为什么叫‘贤圣陵园’啊?”大家都停下了脚步,听郑老师讲“贤圣陵园”的来历。郑老师说:“上古时候,这里人烟稀少,常年被黑雾笼罩,不见天日。雾中藏着噬人的毒虫,草木枯萎,百姓只能蜷缩在洞穴里,生活十分艰难。
“伯益是部落里最聪慧的人,他发现黑雾怕一种生于南山之巅的‘明火草’,那草虽能发光,却弱如萤火,驱散不了成片的黑暗。他日夜观察,终于从老人口中得知:若以圣贤之心火引燃明火草,便能化作不灭的光焰,可心火燃尽,人也会随之化为灰烬。
“伯益心想,与其让族人困死在黑暗里,不如我燃此身,换万世光明。他辞别妻儿,背着一捆明火草攀山。站在山巅,望着下方模糊的村落轮廓,他深吸一口气,将心尖的赤诚与悲悯聚成一团暖意——那便是‘心火’。
“当他的掌心触碰到明火草的刹那,草叶骤然爆发出烈焰,如一轮小太阳悬在半空。黑雾像被烧融的冰雪般退去,露出湛蓝的天空;枯萎的草木抽出新芽,毒虫在强光中逃窜。伯益的身影在火光里渐渐透明,最后化作点点星火,融入那片光焰之中。
“从此,荒原成了沃土,百姓走出洞穴,种桑麻、牧牛羊,日子过得蒸蒸日上。人们为纪念伯益,在他牺牲的山脚下修了一座陵园,取名‘贤圣陵园’,将他的衣冠葬在园内,坟前长满了会发光的明火草。每逢清明,百姓都会带着新收的谷物来祭拜,望着那片终年不熄的微光,后人说那是伯益的余温,总要说一句:‘是伯益先生用自己,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啊。’
“千百年过去,贤圣陵园里的明火草依旧繁茂,风一吹,就像无数盏小灯在摇曳,照得人心头发暖——那是伯益用生命留下的福音,也是百姓永远不会忘记的敬重。”
郑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李春玉听得入了神,禁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问道:“哪座坟是伯益的坟?咱们去祭奠祭奠。”郑老师说:“坟早已不在了,这只是个传说。”“是不是被人破坏了?”屈思贵问。“不可能。他生前没有私敌,谁会破坏它呢?”郑老师接着说,“他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宁静地躺在这块泥土里,却名声显赫,受后人敬仰,只有后人栽植的树木相伴。一条河流淌着他的故事,身后的山丘记载着他的事迹。形体或许不过百年就已消失,被人淡忘,但他的事迹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传。他的精神、他留下的财富,会永远造福后人,人们也永远享受着他带给后人的幸福。”
郑老师讲完,宋明刚提议说:“咱们今天祭奠一下伯益吧!”没有祭品,众人就让屈思贵到附近折了几支柏树枝,用带来的白开水代酒,面向北方站好,深深鞠了三躬。随后,宋明刚让大家举起右手,宣誓道:“我们以青春之名宣誓:追慕先贤之志,承其拓荒之勇,怀救民之心,行务实之风。不负韶华,以学识筑根基,以热血报家国,让先贤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大家联想到那个把名字刻在大理石上的人:仗着家里有一些钱财,建了高大的坟墓,立下高大的墓碑,也不过是有钱人的摆设。即便用了豪华的棺木,终究有腐烂的时候;名字刻在大理石上,石碑也有风化的一天。而为民造福的伯益,尽管没有石碑,甚至连个土堆也没有,却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这种精神才高尚。
过后,李春玉和方正仁聊起此事,李春玉认为还是有个坟墓、有座石碑好。她说:“有坟墓,就知道他安眠在这里;有石碑,就能记载他的事迹。”方正仁则认为有没有坟墓和石碑不是关键,关键是事业。他说:“伯益没有石碑,也没有坟墓,我们不是至今还纪念他吗!”他联系到语文课上学过的课文,吟道:“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李春玉也吟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方正仁接着说:“一个人真正的价值,不是靠个人吹嘘,也不是靠权力收买几个文人吹捧,而是看他为社会做出了什么贡献,人们从他那里获得了什么,要看后人评说。石碑上写的是不是真实,还不好说呢。”一番话说得李春玉连连点头,只说:“还是你比我站得高些,认识得更深刻些。”
方正仁又说:“庄子临死时,告诉弟子,他要把天地作为棺椁,把太阳和月亮当做连在一起的美玉来照耀,把星辰当做珠宝,把世间万物当做随葬品。他认为有这些随葬品是最完备的了,愿将自身归化为自然。这是何等的豁达!他为后世留下的《庄子》一书,成了社会的瑰宝,后世人谁还关心庄子的坟墓和石碑豪华不豪华?”
李春玉也说:“你说得对。托尔斯泰虽然有坟墓,也仅仅是树林中一个普通的土堆而已,可谁能忘记他是一位大文学家啊!他的伟大著作《战争与和平》与天地共存,与日月争辉,这难道在于有没有高大的坟墓和豪华的石碑吗?”
“如果生前做了坏事,坟墓再高大,石碑再豪华,也只能成为人们唾骂的对象。慈禧太后死后,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装满了棺椁,没过几年就被孙殿英洗劫一空,尸体照样被抛弃,坟墓和石碑反倒承载了她的丑恶。没有坟墓和石碑还好些,有了反而多了个供人唾骂的由头。像秦桧,人们看到的只是那个跪在岳飞墓前的铁铸像;和珅生前有再豪华的恭王府,不也仅供后人观赏,成了罪恶的见证吗?当今有些贪官没死就建好了豪华坟墓,结果坏事暴露,人被处决,财产被没收,这样的坟墓有什么意义呢?”
说罢,李春玉向周围望了望,不远处有几棵柏树,她走过去折了几根树枝,又从田野里掐了几朵野花放进书包。方正仁问:“你带这些干什么?”“我自有妙用,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他们来到一片开阔的空地,身后是山坡,身前是平坦的原野。杜真真又跟了上来。李春玉停下脚步,环顾四周,对身边的方正仁说:“这里既有草木清气,又得圣贤庇佑,我看上这个地方了,死后就葬在这里。你呢,方正仁?”“我啊,哪里离你近,就陪伴在你身边。”李春玉用眼角白了他一眼,心里却暗自高兴。杜真真觉得李春玉是自作多情,不屑一顾地走开了,只有方正仁温和而坚定地紧随在她身旁。
李春玉从包里取出柏树枝和野花,轻轻放在地上,又以水代酒洒在泥土里。她整理了一下衣襟,郑重地跪坐下来,对着空地深深叩首,神情肃穆地望向天空。
接着,她双手虔诚地捧起一抔泥土,感受着那细腻的触感,仿佛触摸着岁月的脉络。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那是大地的气息,是生命轮回的味道。李春玉站起身,将泥土轻轻洒在身前,似在与这片土地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随后,李春玉后退几步,又整了整衣服,深深鞠了一躬,说道:“这片土地,今日我李春玉认下了。”她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我李春玉今日向您虔诚礼拜:您孕育世间万物,承载岁月沧桑与智慧,待我尘缘尽了,便来此长眠,守圣贤文脉,护一草一木。还请土地神灵见证。”见方正仁就在身边,她接着又说:“也请同学方正仁为证。”说罢,再叩首三次,才缓缓起身,眼眶微微泛红,却带着释然的笑意。她又说:“维今日,李春玉谨以薄酒柏枝,祭拜这片土地。观此地,左望圣贤遗踪,右临草木清芬,伴圣贤之灵气,沐日月之精华,不负此生向学之心,不违天地养育之恩。祈土地神灵护佑,愿此约不渝。谨告。”方正仁愣了愣,见她神情笃定,刚要点头,李春玉又鞠了一躬,说道:“我这一生,追求真善美。我想将我一生的故事融入你的泥土,让它在时光中生根发芽。愿我的存在能为这片土地增添一丝别样的色彩,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
最后,她再次深深鞠躬,眼中闪烁着泪光:“土地啊,您是永恒的见证者。我相信,当我长眠于此,灵魂将得到安宁,与圣贤们一同守护这片净土。请您接纳我,在未来的日子里,庇佑我在您的怀抱中安息。”
转头对方正仁说:“正仁,你……愿做个见证吗?”方正仁愣了愣,见她眼神恳切,刚要点头,却听李春玉补了句:“不光是见证,我还盼着,将来你也能来这儿,与圣贤为邻,沾圣贤的光,共同享受永远的幸福。”
方正仁脸上泛起些微惊讶,随即笑了:“你这想法倒长远。不过这儿确实好,若真有那一天,能与你永远作伴,倒也不错。”
接着,方正仁走上前,牵着春玉的手,轻声说道:“放心吧,这里会成为咱们最理想的归宿。”李春玉抬起头,眼中满是感激与欣慰。她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与这片土地有了一份特殊的约定。未来岁月里,无论风雨如何变幻,这片土地都是她灵魂的港湾,她将在这里与圣贤们共享时光的宁静与美好。
此后,她仿佛与圣贤们有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心灵也在这静谧的氛围中得到了净化。而这片土地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愈发生机勃勃,似在迎接一个新的灵魂的到来。
方正仁说:“关键在于你有生之年能做出多大贡献。贡献大了,才能与圣贤为伍;没有贡献,死后埋在哪里都不会被人们惦记。”李春玉说:“你说得对。”
夜深了,方正仁还深深沉浸在白天的回忆中,越想越兴奋,情不自禁地在被窝里打开手电筒,借着灯光写下了一首词:
蝶恋花·游园意
晴日游园风细细,笑靥盈盈,暗把心丝系。语渐温柔眸渐醉,春波漾处情丝起。
归卧难眠灯影里,心绪如潮,怎奈相思寄。欲托新词传此意,寸心都是甜滋味。
写好后,方正仁反复玩味,心中的喜悦无以言表。他越想越高兴,不知什么时候才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