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可以追溯到2021年8月的某一天,洛阳西苑桥畔的洛浦公园水域露出河床,三五成群或独行的石玩爱好者寻找心爱的“宝贝石”。在洛河泥沙之下,一方米黄玉枕石于岁月的淘洗中重见天日。它似是时光的邮差,携着千年河洛的风烟,在当洛阳人的眼前缓缓展开一幅尘封的历史长卷。
米黄玉枕石 马 骏 摄
一、洛水淘玉,一枕惊现。
洛河,这条哺育了十三朝古都的母亲河,向来不缺故事。当它的水波漫过涧西区南昌路西苑桥的河床,冲刷的不仅是泥沙,更是层层叠叠的历史遗存。这方米黄玉枕石,便在这样的机缘下被发现——它形若玉枕,质地温润,米黄色的石身布满细密的孔洞,似是洛水千万年冲刷、磨砺留下的“指纹”,每一个孔洞里都藏着洛河的涛声与洛阳的旧梦。
“玉枕”的形制,极易让人联想到古人的生活雅趣。在洛阳的历史语境中,玉器向来是礼器与身份的象征,从西周的玉礼器到汉唐的玉佩饰,洛阳地下的玉器遗存不胜枚举。这方“玉枕石”虽非传统意义上的玉器,却以其天然成趣的形态,在洛河的怀抱里完成了一次“天工开物”的创作,仿佛是天地为洛阳定制的一方枕具,枕着洛水的涟漪,也枕着古都的千年兴衰。
二、千年一“滚”,河洛遗珍。
说它是“千年一滚的宝贝”,并非夸张。洛河作为洛阳的“母亲河”,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文化纽带,历史上无数器物、遗存随波流转,能在今日被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幸运。这方玉枕石的“滚”,是洛水千万年搬运、侵蚀的过程,它从何而来?是远古山体崩塌的落石,还是古代某处建筑的遗存?如今已难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在洛河的“怀抱”里至少沉睡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从地质角度看,它的米黄色质地与孔洞结构,可能是石灰岩或砂岩经长期水蚀、风化形成的。而从文化角度看,它的“玉枕”形态,又暗合了洛阳人对玉器文化的绵长情结。洛阳是“中国古代玉器的重要产地与流通中心”,夏商周时期的玉器制作工艺已登峰造极,汉唐时期更是玉器贸易的枢纽。这方天然“玉枕石”,恰似河洛玉器文化的一个“番外篇”——它不是人工雕琢的精器,却是大自然以洛河为刻刀,为洛阳打磨的一件“天然文物”。
三、洛浦新景,石载乡愁。
如今,这方米黄玉枕石从洛河深处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洛浦公园又一处“天然景观”。它静卧在岸边,吸引着往来的市民与游客驻足:老人端详它,想起儿时在洛河边摸鱼捉虾的岁月;年轻人打量它,好奇它承载的河洛往事;孩童围着它嬉戏,想象力在“玉枕”的形态里天马行空……
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一块石头的本身。它是洛河的“时光胶囊”,封存着洛阳的水文变迁、地质演化;它是古都的“文化符号”,以天然之姿呼应着洛阳玉器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更是当代洛阳人的“乡愁载体”,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能触摸到洛河的脉搏,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洛阳的宝贝,从来不止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有时,它就藏在洛河的一捧泥沙中,等一次偶然的发现,便将千年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方米黄玉枕石,便是洛河献给洛阳的又一份厚礼——它让我们知道,在这座古城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条河流里,都可能藏着不为人知的惊喜,都可能埋着跨越千年的乡愁。
( 马 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