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听了几节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推荐课及分享课,深受启发。也为老师和学生的精彩表现点赞。
第一,老师们都能紧扣语文课标对整本书阅读要求以及语文单元要素核心素养的落实。课程设计独具匠心,各具特色。
第二,所有老师都能有效利用好学习小组,对阅读内容进行分享、讨论、展示,使阅读成果更丰富、充实。将整本书阅读与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有效落实阅读效果。
第三,从课堂展示成果看,学生阅读入心,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有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也有几点值得思考的问题:
1.开展整本书阅读实践的核心要义是:一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是指导学会阅读的方法;三是将阅读方法与我们语文教学融合,学以致用。
2.围绕这个要义,三种课型之间应相呼应,有前后关联和衔接,以一贯之。
3.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法,可以尝试大单元教学、主题式学习。
(七一路小学 王婷)
在上周,三年级跳跃教学中我依据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与互动性强的活动,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我首先带领学生做“青蛙跳”“高抬腿”等动态热身,激活下肢肌肉,营造“学青蛙练跳跃”的趣味氛围。然后让学生自主尝试,发现问题。让学生分散在指定区域,自主练习立定跳远3-5次,思考“怎样跳得更远、更稳”。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初步感知动作,暴露自身问题如蹬地不发力、落地摇晃。其次,将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练习、一人观察。观察者应根据教师提示的“看蹬地、看落地”两个要点,帮助同伴纠正动作,两人交替进行。通过同伴互助,培养学生观察与表达能力,突破“蹬地协调”的重点。最后,每组推荐1-2名学生上台展示,全班观察并集体点评,教师总结共性优点与改进方向。通过集体展示与点评,借助群体氛围强化动作标准,解决“落地平衡”的难点。
(七一路小学 高磊)
今天执教《调查生活垃圾》这一课。本次教学设计契合新课标中 “数与代数” 领域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在 “运算能力”“应用意识”这两方面的核心素养。首先,立足真实情境,让数学 “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标强调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本课以五(1)、(2)班的生活垃圾调查报告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数据、提出问题。这种设计打破了数学与生活的壁垒,让学生感受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并非抽象的符号游戏,而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工具。其次,强化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 “运算规律的发现者”。新课标要求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并未直接告知 “小数连除、乘除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一致”,而是通过 “对子交流解题思路 — 集体对比不同算法 — 全班总结运算规律” 的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进而迁移到整数运算规律。最后,融合跨学科元素,让素养培养 “润物无声”。新课标倡导 “跨学科主题学习,增强学科间的相互关联”。本课设计了两大跨学科环节:一是通过垃圾分类视频,将数学运算与 “环境保护” 德育目标结合,让学生在判断小数四则混合远算顺序时,直观感受垃圾分类的标准;二是在 “节能减排拓展题” 中,以 “在节能减排的活动中,每人每周可以减少0.95千克的生活垃圾。” 为载体,既巩固了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和运算律的应用又渗透了“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丰富了课堂形式,更让 “运算能力” 与 “社会责任” 的培养同步推进。
结合教学实践后对环节设计的再审视,出示五(2)班的生活垃圾调查报告后,直接提出了问题,这一点过于心急。应该给予学生 “谈感受” 的时间 ,比如“在看到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约3.5t,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1.3t。”你有什么直观感受?通过数据对比感受到 “周末垃圾量增多” 的现实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让数据与现实关联。
(七一路小学 盛雯雯)
今天我进行了《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聚焦“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理解课文”的学习核心目标展开,教学环节层层递进,着力培养学生的提问与探究能力。
课前,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呼风唤雨的世纪》核心内容,巩固“20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这一认知基础。随后结合单元前两课所学,梳理出“从内容、写法、启示等不同角度提问”的方法框架,并明确筛选标准——去除不影响课文理解的浅层问题,保留能够助力内容解读、引发深度思考的关键问题,为后续探究搭建了方法论支架。
本节课以学生上节课整理的个人问题清单为起点,启动“个人—小组—班级”三级问题梳理流程。在组内交流环节,我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是否指向课文核心”“能否推动深入思考”等维度展开讨论,将零散问题归类整合,形成逻辑清晰的小组问题清单 。各小组汇报后,全班共同筛选,最终确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何能形容20世纪科技成就”“科技如何让地球变成‘地球村’”“科技发展的影响全是好的吗?”三个核心探究问题。
探究环节中,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认领问题,通过“文本研读找依据、同伴互助理思路、班级交流汇共识”的方式展开学习。过程中,学生借助学法,精准定位文中“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电视、因特网普及”等关键信息,不仅厘清了问题答案,更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课堂反馈来看,学法指导精准适配学生需求,小组合作高效有序,三个核心问题均得到透彻解答。
课堂最后,我衔接了21世纪前沿科技成就,结合“AI技术普及”“新能源应用”等实例,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科技从“呼风唤雨”到“融入日常”的变革,真切体会科技对生活方式、交流模式的巨大改变。我的这一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
(七一路小学 董雅雯)
在教学了《我们班 他们班》第一课时后,整节课,以“活动”为载体,落实素养培育:依托“课前调查(调查其他班特点)—小组讨论(分享发现的班级长处)—情境辨析(判断班级交往中的行为)—观察体验(结合学校‘文化月’活动)”的教学链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尊重他班、欣赏他人”的道德要求,逐步树立“班级间互助共进”的集体观念,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认知。用“教材”搭桥梁,深化认知理解: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调查活动设计,帮助学生跳出“本班视角”,全面了解其他班的特点与优势,打破认知局限;再结合“文化月”这一真实校园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班级合作带来的成果(如共同完成活动、共享荣誉等),进而明确“追求共同进步是班级交往的核心目标”,践行新的集体教育观。依“学情”定重点,贴合认知水平:基于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集体主义认知的特点,本课不局限于“认识班级”的表层目标,而是聚焦“如何正确进行班级交往”的深层需求,通过可感知、可参与的活动,将“尊重、欣赏、合作”的道德准则内化于心,为后续形成健全人格、增强集体责任感奠定基础。
(七一路小学 弓雪萍)
上周听了晋娜娜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安徒生童话》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我收获颇丰。
这节课以“磨难中绽放幸福,汲取梦想力量”为核心主题,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探索上展现了诸多亮点。
1.教学目标清晰,任务驱动性强,课程围绕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形象,设计了“情境导入 - 探寻幸福价值 - 汲取梦想力量”三大任务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深入文本,实现了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运用的思维进阶,契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效推动整本书阅读的深度开展。
2.阅读方法渗透,注重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了多种阅读方法。如“朗读文段,声情并茂”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朗读能力;“借助情节图,用自己的话讲故事”锻炼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分享阅读方法、提炼精神品质”则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提升文本分析与归纳能力,这些方法的渗透为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3.文本挖掘深入,情感共鸣充分。聚焦“磨难”与“幸福”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童话人物的幸福来源、经历的相似性,以及人物在磨难中的变化与感受。这种对文本深度的挖掘,能够促使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理解童话的精神内涵,进而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七一路小学 王嘉妮)
今天我执教了《线的认识》一课,通过本节课教学,反思如下:
1.直线,线段和射线对学生而言略微抽象,但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与区别,与实际生活能够结合起来。
2.学生课堂的专注度不够,课堂自学效果不佳,通过学生自学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学生助学单完成情况不好,一方面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给学生留改错时间较短,一方面学生课堂听讲习惯不好,后面我将继续严格要求,确保课堂学习效果。
3.小组交流阶段我发现部分学生进入了倦怠期,课堂交流兴趣不够,少部分学生不愿参与交流。后期我将通过交流方式调整,组内对子变动,合作学习任务调整,评价机制更新等方式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七一路小学 张欣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