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 纳
文/路等学(兰州)
“谁就是谁,谁也改变不了谁,谁也别想着改变谁。”这句流转于生活的朴素话语,藏着对人际相处的深层洞察——它既与哲学对“存在”的思辨共振,也暗合现代科学揭示的生命规律,从来不是对差异的妥协,而是对个体本真的尊重,对生命自有逻辑的顺应。
从哲学维度看,萨特“存在先于本质”的论断为其写就注脚。人并非带着预设的“本质”降临,而是先以“存在”的姿态踏入世界,再用选择、经历与行动,雕刻出独属于自己的生命形态。就像两颗落土的种子,一颗在石缝中长成遒劲灌木,一颗在平原上舒展为参天乔木,它们的生长轨迹早已被“存在”的环境与自身选择刻入内核。当我们执意改变他人,本质上是想用自己的标尺,削凿别人用生命铸就的“本质”,这不仅违背“存在先于本质”的逻辑,更漠视了海德格尔所言“人拥有自由存在权”的真谛——每个人的生命剧本,本就该由自己执笔。
科学视角下,“难以改变他人”有着坚实的规律支撑。神经科学发现,成年人的大脑已形成稳定的“认知图式”,思维与行为习惯如同山间小径,走得越久痕迹越深,成为难以撼动的“惯性”。要重构这份惯性,需个体强烈的内在动机与长期练习,仅靠外部推力不过是杯水车薪。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论”更指出,“自主需求”是人类核心本能,父母强令孩子弃艺从理、伴侣要求对方改变习惯,本质上是剥夺他人“自主感”,如同按压弹簧,外力越重反弹越强,“改造”往往终成对抗。
放眼生命图景,“接纳”更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生物学“生态位法则”揭示,斑马不必学猎豹奔跑,啄木鸟无需仿雄鹰翱翔,每种生物在专属“生态位”中生长,才维系了生态平衡。人类社会亦然,若强求所有人活成同一模样,如同森林只容松树、草原仅存羊群,终将走向单调死寂。接纳差异,实则是守护人类社会的多样性,让热爱艺术者不必强装“务实”,偏爱安静者无需勉强“外向”,每个生命都能在适配的土壤里舒展生长。
生活中,我们总难免陷入“改造”执念:盼孩子活成自己的理想,求伴侣磨平棱角适配自己,劝朋友认同自己的观点。可就像硬将青松弯成垂柳,只会折损松的挺拔、辜负柳的柔美。真智慧在于懂得,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各有生命节律——宛若星辰,无需同光,各自闪烁,方成星河。
接纳他人的本真,便是拥抱生命的多样;顺应他人的节律,便是尊重存在的本质。当我们放下“改变”的执念,以开放之心包容不同,不仅能在人际中收获平和,更能在与多样生命的对话里,看见更辽阔深邃的世界。毕竟,世间美好从非源于万物归一的单调,而是每个生命都能以本真之姿,绽放独有的光彩。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