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 淮河赋(之九十)
——说书人的停顿
□ 童年(安徽)
1
在老槐树扭曲的阴影里
说书人落座,蒲扇轻摇
像一位沉默的神祇,开启
时光之门
风,穿过窄巷的缝隙
带来远古的跫音
和战场的嘶鸣
他的嗓音响彻,如洪钟
撞响逝去了的岁月
故事里,英雄仗剑天涯
马蹄扬起的尘
淹没了月光
美人的泪,滴落在
历史的褶皱里
说到激昂处,他猛地顿住
目光如炬,望向虚空
那一刻,世界安静得
只剩下呼吸
停顿里,是朝代的更迭
是苍生的悲欢
是命运的轮盘
转啊转,转出了
人间的沧桑
旧梦在沉默里破碎又重聚
新的希望,从灰烬中
悄然萌发
他咽下一口浓茶
好像咽下千年的苦涩
人群屏息,等待下一个章节
仿佛等待
命运的宣判
而他,在停顿中积蓄能量
当故事再次流淌
如长河奔涌
我们被卷入那无尽的传奇
在说书人的世界里,找寻
自己的影子
2
老槐把年轮刻进暮色
说书人竹椅轻晃
三弦琴悬在膝头
弦上还绕着前朝的霜
他开口时,蝉鸣突然矮了三寸
说楚汉相争,剑影挑落残阳
说到鸿门宴的刀光
突然抿紧嘴唇
指尖在琴弦上悬着
像韩信
未出的奇兵
风卷过听众的衣角
卷不动
屏息的时光
停顿里,能听见乌江的浪
拍打着古岸
能看见虞姬的发,缠在
断裂的剑上
他端起粗瓷碗,茶水晃了晃
仿佛晃动着
天下得失的重量
再开口时,声线里多了
几许寒凉
暮色渐浓,故事在停顿处
生了根
听众的影子叠在槐树下
成了新的年轮
而淮河的水,正漫过
历史的河床
3
粗陶壶在炭炉上吐着白汽
茶烟绕着眉梢
说书人捻碎半块冰糖,甜味
渗进腔调
说南宋的烽火,烧红了
淮河的波涛
说到岳飞勒马朱仙镇
突然停住
指节叩了叩桌面,像叩击
失守的关隘
烟丝在烟斗里暗了
没来得及点燃
停顿里,有铁马踏过
积雪的脆响
有百姓扶老携幼的哭嚎
藏在茶烟背后
他望着窗外的云
云像被血染红的战袍
茶水泡开第三遍,涩味
漫过舌尖
再开口时,每个字
都裹着霜
说十二金牌催命
说西湖的墓草枯了又长
茶烟散时,听众的眼眶
亮了又暗
说书人把空碗倒扣,像扣住
一段未了的忠肠
淮河的风,正把余音
吹向远方
4
黑胡桃木桌裂着细纹
积着几十年的灰
说书人手掌按上去,像按住
沉睡的惊雷
说三国的烽烟,从赤壁
烧到淮河尾
说到诸葛亮草船借箭
突然抬眼
目光扫过听众,像扫过
江面的雾
手指在桌纹里摩挲
像摸着船舷的冷
停顿里,能听见橹声
摇碎月光
能看见曹操的槊,指着
虚晃的箭影
江水在沉默里涨潮
漫过木桌的年轮
他从桌角摸出块松香
蹭了蹭三弦
弦音里多了几分潮润
像雾里的兵戈
再开口时,舌上带了
借箭的风
木桌在听众的掌声里
轻轻震动
裂纹里似乎藏着
无数个三国
而淮河的浪,正拍打着
故事的边缘
5
蓝布帕子在腕间搭着
绣着褪色的莲
说书人擦了擦额角,汗里
裹着旧年的苦咸
说明清的漕运,商船
挤满淮河的湾
说到盐商的船队遇着水匪
突然停住
帕子在指间绞着
像绞着绷紧的缆绳
听众前倾的身子,悬在
故事的险滩
停顿里,有刀鞘碰撞的闷响
有船工的号子
沉在翻涌的浪里
帕子上的莲,仿佛在浪里
开了又蔫
他把帕子叠成方块
压在茶碗下
像压住水匪的刀,压不住
漕工的咏叹
再开口时,声线里裹着
水的咸
暮色漫进茶馆,帕子上的莲
又显了些色
听众的叹息落在地上
积成小小的滩
淮河的水,还在载着
商船的故事
流转
6
豆油灯的光晃着,把影子
投在土墙上
说书人身影忽大忽小
像戏里的忠奸
说隋唐的英雄,把热血
洒在淮河岸
说到秦琼卖马
突然垂眸
手指捻着灯花,火星
落进沉默
墙上的影子僵着,像拴在
树下的瘦马
停顿里,能听见马蹄
踏过石板的空响
能看见当铺的柜台,高过
秦琼的脊梁
灯油在灯盏里晃,晃着
英雄的慌
他拨亮灯芯,光又亮了几分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
几分滚烫
说单雄信的义,说瓦岗的烟
散了又扬
灯影里,听众的影子叠成了
新的群像
说书人把故事裹进灯油里
熬成了暖
淮河的夜,正把这些暖
拢在怀间
7
青石砚台裂着纹,磨墨的水
是淮河的凉
说书人握着残墨,笔尖
悬在半空晃
说魏晋的风骨,散进淮河的月光
说到嵇康打铁,火星溅琴上
突然停笔
墨滴落在,砚台的纹里
像一颗心,沉在乱世的浊浪
停顿里,能听见
《广陵散》的余响
能看见刑场上的琴
断了,最后一根弦
砚台的纹,像嵇康未写完的
诗行
他把墨汁搅了搅
浊了又清
再开口时,每个字都带着
铁的硬,心的寒
说阮籍的哭,说刘伶的酒坛
空了又满
墨干时,听众的目光
还凝在砚台
说书人把笔搁在砚边
像搁下一段风骨
淮河的风,正把魏晋的月光
吹进窗
8
竹杖斜倚在椅旁
节上留着竹乡的霜
说书人扶着杖头,把岁月
拄在身旁
说五代的纷乱,把淮河
拆成了碎片
说到李煜被俘
泪眼望江南
突然停住
竹杖,在地上顿了顿
像叩击金陵的城墙
空响
漫过厅堂
停顿里,能听见
《虞美人》的哀唱
能看见雕栏玉砌,碎在
宋兵的铁蹄下
竹杖的节,像锁住故国的窗
他把竹杖横在膝头
像横过一江春水
再开口时,声线软了又颤
说“问君能有几多愁”,
说愁,比淮河长
竹杖在暮色里泛着冷光
听众的愁
缠在竹杖的节上
淮河的水,正载着李煜的词
向远流
9
铜铃挂在檐角,风一吹
就响成过往
说书人手指勾着铃绳
铃声突然轻了场
说秦汉的明月,照过
淮河古战场
说到蒙恬筑长城,征人
望故乡
突然松了铃绳,铃声
断在半空
像征人的叹息,卡在喉间
无处释放
停顿里,能听见夯土声
漫过荒原
能看见戍卒的骨,埋在
长城砖下
铜铃的光,像征人眼里的霜
他再摇铃时,铃声里
多了几分怅惘
说孟姜女的泪
哭倒了一大段城墙
说秦汉的月,还在照着眼眶
铜铃在暮色里晃着
响了又停
听众的思念,跟着铃声
飘向远方
淮河的浪呵,正拍打着秦汉
辽阔的岸
10
草编的蒲团垫着膝,草香
裹着旧时光
说书人手指绕着草丝
像绕着故事的网
说夏商的青铜
映着淮河的波浪
说到商纣王的酒池
突然停手
草丝在指间断了,像断了的
国运
听众的呼吸,跟着沉了沉
停顿里,能听见青铜器的
纹饰在响
能看见妲己的独舞
旋在燃烧的宫殿
草编的纹,像江山的脉络
还在无声流淌
他把断了的草丝接好
编得更紧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
几分清冷
说武王的兵,踏破了
朝歌的门
草香漫过茶馆,夏商的影
在草编里珍藏
听众的目光,落在草编的
纹路上
淮河的水,还在映着青铜光
11
竹骨纸扇摇着风,扇面上
画着淮河长
说书人扇尖点着扇面
像点着故事的桩
说两宋的词,浸着淮河的凉
说到李清照的“寻寻觅觅”
突然收扇
扇面扣在掌心,像扣住
满腔的惆怅
听众的眉,跟着皱了皱
停顿里,能听见金兵的马蹄
踏过汴梁
能看见易安的词,写满了
国破的忧伤
纸扇上的淮河,正泛着泪光
他再摇扇时,风里多了
几分柔软
说“生当作人杰”,说风骨
藏在字里头
说两宋的词,还在淮河上
漂游
纸扇在暮色里开合
故事收了又放
听众的心事,跟着词韵
荡了又荡
淮河的水,正载着词章
向远流
12
陶俑立在桌角,沾着
古墓的霜
说书人指尖碰了碰俑的肩
像碰着了旧时光
说秦汉的兵,守着淮河的疆
说到兵马俑的阵列
突然停住
目光凝在陶俑的眼
像要望穿千年的暗呵
听众的呼吸,跟着
轻了轻,顿了顿
停顿里,能听见秦军的号角
又在吹响
能看见战车的轮,碾过
黄土高岗
陶俑的纹,像铠甲的冷
在默默地流淌
他把陶俑转了个向
正对着淮河的窗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分
崇高与悲壮
说秦汉的兵,还在护着
家国一方
陶俑在暮色里立着
像守着故事城墙
听众的敬意,落在陶俑身上
淮河的浪,正拍打着
远古的疆
13
线装旧书摊在膝
纸页泛着黄
说书人手指抚过字迹
像抚着岁月的内伤
说明清的旧案,藏着淮河光
说到《红楼梦》的兴衰
突然停手
书页在指间合了合
像合住贾府的衰亡
听众的叹息,跟着落了落
停顿里,能听见大观园的笛
依旧在响
能看见黛玉的泪,滴在
葬花的山岗
旧书的字,像命运的线在淌
他把旧书翻到首页
再读那段文章
说“满纸荒唐言”
说辛酸藏在字里行间
说明清的事,还在旧书里藏
旧书在暮色里终于合了
故事也收了场
听众的思绪,跟着书页
飘了又荡
淮河的水,正载着旧书韵
向远流
14
渔鼓敲着节奏,声线裹着
淮河的浪
说书人鼓槌悬在半空
像悬着故事的华章
说渔人的苦,藏在风浪里
流淌
说到渔民遇着台风
突然停鼓
鼓槌落在膝头,像落在
惊涛之上
听众的手,跟着攥了攥
停顿里,能听见大浪
拍船的
巨响
能看见渔民的网,碎在
狂风大浪
渔鼓的声,像呼救的音
久久回荡
他再敲渔鼓时,声里
多了几分刚
说渔民的勇,说搏浪的劲
依然在胸膛
说淮河的渔人,还在风浪里
闯荡
渔鼓在暮色里响着
故事重续了新章
听众的心跳,跟着鼓点
晃了又晃
淮河的浪,正载着渔家旧事
向远流
15
蓝布幡在风里晃,写着
“说书”两字最亮
说书人手指扯着幡角
像扯着故事的缰
说江湖的义,散在淮河岸上
说到侠客救危困
突然停手
布幡在风里顿了顿
像停住侠义的光
听众的眼,跟着亮了亮
停顿里,能听见侠客的宝剑
还在响
能看见危难的人,盼着
救星驰骋疆场
布幡的纹,像侠义的线在淌
他再扯布幡时,风里
多了几分张扬
说侠客的情
说助人的暖
都收藏在心房
说江湖的义,还在淮上飞扬
布幡在暮色里摇晃着
故事续写了诗章
听众的赞,跟着风声
响了又响
淮河的水,正载着侠客心事
向远流
16
青铜古镜蒙着尘,映着
模糊的光
说书人用布巾擦着镜
像擦着岁月的霜
说美人的怨,藏在镜里淌
说到昭君出塞
突然停手
镜里的影晃了晃
像晃着昭君的妆
听众的叹,跟着落了落
停顿里,能听见驼铃的声韵
在耳边响
能看见塞北的雪,落在
昭君红裙上
古镜的光,像思乡的泪在淌
他再擦古镜时,镜里
多了几分
神圣与敞亮
说昭君的义,说家国
重在心房
说美人的怨,还在镜里藏
古镜在暮色里亮着
映着听众的样
听众的思,跟着王昭君故事
飘了又荡
淮河的水,正载着美人的怨
向远流
17
船桨靠在门边,沾着淮河浪
说书人手掌抚着桨,像抚着
行船的岗
说漕运的忙,藏在桨声里淌
说到商船遇着暗礁
突然停手
船桨在指间顿了顿
像顿在危险之上
听众的气,跟着提了提
停顿里,能听见船板
断裂的炸响
能看见水手的汗
滴在惊涛覆盖的工岗
船桨的纹,像岁月的痕在淌
他再握船桨时,手里多了几分
从容与刚强
说船工的智,说避险的劲
全在胸膛
说漕运的忙,还在桨声里扬
船桨在暮色里立着
像守着行船的章
听众的念,跟着船工的往事
晃了又晃
淮河的浪,正载着漕运的忙
向远流
18
红纸窗花贴在窗
剪着淮河的样
说书人手指点着花
像点着故事的光
说年节的欢,藏在窗花里淌
说到除夕的团圆
突然停手
窗花在窗上使劲晃了晃
像晃着亲情的样
听众的笑,跟着露了露
停顿里,能听见鞭炮声音脆响
能看见家人的脸,映着
烛火的亮
窗花的纹,像幸福的线在淌
他再指窗花时,眼里
多了几分暖意
说团圆的甜,说亲情
想在心房
说年节的欢,还在窗花里藏
窗花在暮色里亮着
映着茶馆的样
听众的乐,跟着年节的喜事
飘了又荡
淮河的水,正载着团圆的甜
向远流
19
归鸟落在檐上,唤着
暮色的凉
说书人抬头望着鸟
像望着归乡的光
说游子的念想呵,藏在
鸟声里流淌
说到游子归乡
突然停口
目光追着鸟,像追着
归乡的向
听众的眼,跟着湿了湿
停顿里,能听见游子的脚步
好响亮
能看见家乡的门,迎着
归人的岑岗
归鸟的声
像乡音在耳畔回荡
他再开口时,声里多了几分
醉人的暖
说家乡的好
说亲情,重在心房
说游子的念想,还在
鸟声里
缓缓飞翔
归鸟在暮色里自由地飞
飞向远方的故乡
听众的思,跟着游子的往事
晃了又晃
淮河的水,正载着思乡念想
向远流
20
苇笠斜搁在桌沿,篾条
缠着淮河的雾
说书人指尖拨弄笠檐
像数着岁月的蚌珠
说战国的策士,把智谋
撒在淮水野渡
说到苏秦佩六国相印
突然停住
指节敲了敲苇笠
像叩击合纵的盟书
笠上的露,滴在桌面
洇出泥土
停顿里,能听见驿马奔函谷
马蹄,声声急促
能看见张仪的舌,搅乱
列国的棋局路
苇笠的影,在地上叠成
纵横的版图
他把苇笠戴在头上
遮了半边耳目
再开口时,声线里多了几分
雄辩与大度
说“天下熙熙”,说权谋
藏在笑谈处
暮色漫进茶馆,苇笠的篾条
泛着古朴
听众的思绪,跟着策士的路
转了又转
淮河的浪,正载着战国雄风
向前赴
21
青釉瓷瓶立在案角,瓶身
绘着渔樵图
说书人手掌轻贴瓶壁
像触着旧年的温度
说盛唐的诗,浸着淮河的露
说到李白泛舟采石矶
突然停住
目光凝在瓶上的浪
像望进酒中的雾
指尖悬在瓶口,像停在
未吟的句尾
停顿里,能听见酒壶倾洒的脆响
能看见诗仙的笔,写满
长安的路
瓷瓶的釉,映着月光泛着朴素
他把瓷瓶转了个向
对着窗口处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分
疏狂的酷
说“天生我材”,说醉里
能把明月捉捕
听众的酒盏空了又注
忘了归处
瓷瓶在暮色里立着
像守着古诗的典故
淮河的水,正载着盛唐的诗
向远流
22
锈迹斑斑的旧剑靠在椅旁
剑鞘裂着缝
说书人手指抚过剑脊
像摸过沙场的伤痛
说北宋的兵,把热血
抛洒在淮河东
说到杨家将血染金沙滩
突然停住
指节叩了叩剑鞘,像叩击
失守的城瓮
剑上的锈,在光下泛着暗红
停顿里,能听见战马
悲鸣且沉重
能看见佘老太君的泪
滴在帅旗的绒
旧剑的影子,在地上拖成
悲壮的虹
他把旧剑抽出半寸
只露了点剑锋
再开口时,声线里多了几分
英烈的勇气
说“满门忠烈”,说气节
全刻在骨骸中
暮色渐浓,旧剑的锈色
平添了几分重
听众的敬意,落在旧剑身上
淮河的浪,正载着杨家的名
向远流
23
竹编的篮子放在脚边
篮底垫着旧布
说书人手指勾着篮沿
像勾着往事的幕
说古代的贩夫,把生计
挑在淮河渡
说到货郎走街串巷
突然停住
竹篮在脚边晃了晃
像晃着叫卖的鼓
篮里的影子,映着烟火的俗
停顿里,能听见拨浪鼓
声韵丰足
能看见货郎的汗,滴在
青石板的弯路
竹篮的纹,像日子的线在铺
他把竹篮提在手中
掂了掂重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分
生活的朴淡
说“柴米油盐”,说平凡中
贮藏着真正的祝福
听众的脸上露了浅笑
添了温度
竹篮在暮色里放着
像盛着人生的礼物
淮河的水,正载着贩夫的故事
向前赴
24
黄铜镜子蒙着尘,镜面
映着模糊的树
说书人用布巾擦着镜面
像擦着时光的污垢
说南朝的佳人,把心事
藏在梳妆处
说到莫愁女泛湖采莲
突然停住
目光凝在镜中的身影
像望穿江南的雾
指尖在镜边划着,像描着
浓眉的弧
停顿里,能听见采莲曲
唱得陶醉
能看见佳人的笑,映在
湖水的波路
铜镜的光,泛着迷人的素
他把铜镜举在眼前,照了照脸颊
再开口时,声线里多了几许
柔美的度
说“红颜易老”,说岁月难留
春光永驻
暮色漫进茶馆,铜镜的光
平添了几分古意
听众的思绪,跟着佳人故事
飘了又飘
淮河的浪,正载着南朝的美
向远渡
25
旧木橹靠在门边,橹叶
沾着淮河的露
说书人手掌抚过橹杆
像摸过行船的路
说古代的渔民,把希望
撒在淮水深处
说到渔民夜捕遇着风暴
突然停住
指节敲了敲橹叶,像叩击
浪的怒
橹上的纹,浸着水的咸苦
停顿里,能听见巨浪
拍橹的忙碌
能看见渔民的手,攥紧
橹杆的手柄
木橹的影子,在地上摇成
挣扎的弧
他把木橹扛在肩上
掂了掂重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些许
坚韧与英勇
说“与浪搏击”,说生活
藏着不服输
听众的眼中露了敬佩
添了温度
木橹在暮色里立着
像守着渔民的故土
淮河的水,正载着渔人梦想
向前流
26
粗布缝的布偶放在膝头
脸上绣着笑容
说书人手指捏着布偶
像捏着童年的野趣
说古代的孩童,把欢乐
撒在淮河处
说到孩童追着纸鸢跑
突然停住
布偶在膝头晃了晃
像晃着风筝的独舞
指尖在布偶上划着
像碰触着
童真的淳朴
停顿里,能听见纸鸢线
绷得实足
能看见孩童的笑,映在
春日的阳坡路
布偶的纹,像时光的线在铺
他把布偶举在眼前,亲了又亲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许
回忆的满足
说“岁月匆匆”,说童年
藏着纯粹的幸福
听众的脸上露了微笑
添了温度
布偶在暮色里放着
像盛着童年的吻
淮河的水呵,正载着
孩童的欢喜
向前流
27
青石板磨盘立在院角
磨齿缠着旧谷
说书人手掌推过磨杆
像推着岁月的脚步
说农耕的人家,把辛劳
撒在淮河处
说到农妇清晨推磨
突然停住
指节叩了叩磨盘,像叩击
生活的苦楚
磨上的粉,在光下泛着白雾
停顿里,能听见磨盘转动的急促
能看见农妇的汗,滴在
磨台的路
石磨的倩影,在地上叠成
勤恳的图
他把磨杆扶在手中
掂了掂重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分
质朴的度
说“粒粒皆辛苦”,说劳作
藏着真正的福
暮色漫进院子,石磨的磨齿
添了几分古
听众的敬意,落在石磨身上
淮河的浪,正载着
农人的勤
向前流
28
竹制的旧笛放在唇边
笛孔沾着岁月的雾
说书人手指按在笛孔
像数着往事的念珠
说江湖的浪子,把孤独
吹在淮河野渡
说到浪子月下吹笛
突然停住
笛身在手中晃了晃
像晃着乡愁的苦
指尖悬在笛孔,像停
未奏的音符
停顿里,能听见笛声
漫过江面的宽疏
能看见浪子的背影,映在
月光的波路
旧笛的纹,像寂寞的线在铺
他把旧笛凑在唇边
吹了半支古曲
再开口时,声线里多了几分
惆怅的度
说“江湖路远”,说孤独
藏着浪子的故友
听众的眼中露了怅惘
添了温度
旧笛在暮色里放着
像盛着浪子的苦
淮河的水,正载着浪子的乡愁
向前流
29
粗陶罐子放在桌角,罐口
缠着旧布
说书人手掌轻拍罐身
像触抚着时光的疼痛处
说远古的先民,把文明
裹藏在双墩祭祖处
说到先民烧制陶罐
突然停住
目光凝在罐上的纹,像刺入
历史的浓雾
指尖在罐边划着,像描着
文明的弧度
停顿里,能听见窑火
燃烧的急促
能看见先民的手,捏着
陶土的底固
陶罐的影,在地上叠成
远古的图谱
他把陶罐抱在怀中
掂了掂重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分
敬畏的气度
说“文明起源”,说先民
藏着大智慧
暮色漫进茶馆,陶罐的陶色
添了几分古朴
听众的敬意,落在陶罐的
肌肤上
淮河的浪呵,正载着
先民的睿智
向前流
30
稻草编的草绳放在脚边
绳头缠着旧谷
说书人手指扯着草绳
像扯着岁月的脚步
说旧时的纤夫,把力量
撒在千年淮河渡
说到纤夫拉纤遇着险滩
突然停住
草绳在脚边绷了绷
像绷着浪的愤怒
绳上的纹,浸着纤夫的汗苦
停顿里,能听见纤夫号子
喊得声音急促
能看见纤夫的脚,踩在
石滩的泥路
草绳的影,在地上拖成
坚韧的弧
他把草绳握在手中
紧攥到牢固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分
顽强与骁勇
说“与险抗争”,说生活
永远藏着不服输
听众的眼中露了钦佩
添了温度
草绳在暮色里放着
像守着纤夫珍藏的定情物
淮河的水,正载着纤夫的义勇
向前流
31
红纸糊的纸灯悬在檐下
灯芯映着暖光露
说书人手指拨弄灯穗
像拨着往事的幕
说元宵的夜晚,把热闹
撒在淮河最深处
说到孩童提着纸灯游街
突然停住
纸灯在风中晃了晃
像晃着欢乐的舞步
指尖在灯边划着,像触着
喜庆的情愫
停顿里,能听见孩童
欢笑声
收放自如
能看见纸灯的光,映在
夜色如墨的水路
纸灯的纹,像节日的线在铺
他把纸灯举在眼前
看了又看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分
激昂的热度
说“元宵佳节”,说团圆
藏着真幸福
听众的脸上露了浅笑
添了温度
纸灯在暮色里亮着
像盛着
节日的尤物
淮河的水呵,正载着元宵的福乐
向前流
32
粗布缝的旧鞋放在椅旁
鞋底沾着旧土
说书人手掌抚过鞋面
像摸过行旅的路
说远行的商人,把梦想
撒在淮河尽头
说到商人跋涉遇着风雨
突然停住
旧鞋在椅旁晃了晃
像晃着旅途的辛苦
指尖在鞋边划着
像描着奔波的弧度
停顿里,能听见风雨
打鞋的声促
能看见商人的脚,踩在
泥泞的山路
旧鞋的影,在地上叠成
坚韧的图
他把旧鞋提在手中
掂了掂重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分
执着的智勇
说“逐梦远方”,说坚持里
藏着成功路
听众的眼中露了赞赏
添了温度
旧鞋在暮色里放着
像守着商人
那些有趣的掌故
淮河的水,正载着商人的梦
向前流
33
黄铜铸就的铜锁挂在门环
锁芯缠着旧锈
说书人手指捏着锁鼻
像捏着岁月的愁
说老宅的故事,藏在
淮河千年古巷口
说到主人离家锁门
突然停住
铜锁在手中晃了晃
像晃着离别的忧
指尖在锁上划着
像碰触着往事的旧
停顿里,能听见门锁
碰撞的问候
能看见主人的影,映在门槛之后
铜锁的光,泛着寂寞的柔
他把铜锁贴在耳边
听了又瞅
再开口时,声线里多了几分
怀旧的义厚
说“时光易逝”,说老宅
藏着岁月的久
暮色漫进巷口,铜锁的锈色
添了几分古旧
听众的思绪,跟着老宅的事
飘了又走
淮河的水,正载着老宅追忆
向前流
34
竹编的竹席铺在地上
席面泛着竹的青幽
说书人手掌抚过席纹
像摸过夏日的柔
说炎夏的夜晚,把清凉
撒在淮河两岸
说到家人围坐竹席纳凉
突然停住
竹席在地上晃了晃
像晃着闲聊的悠
指尖在席上划着
像触着亲情的稠
停顿里,能听见蒲扇
摇动的声音轻柔
能看见家人的笑,映在
满是月光的阁楼
竹席的影,在地上叠成
温馨的图
他把竹席卷了又展
理了理皱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分
怡人的逍遥游
说“亲情可贵”,说平凡
藏着幸福与自由
听众的脸上露了浅笑
添了情厚
竹席在暮色里放着,像盛着
亲情的守
淮河的水,正载着家人的暖
向前流
35
粗瓷烧制的旧碗放在桌角
碗沿缺了个口
说书人手掌抚过碗壁
像摸过生命的深秋
说寻常的日子,藏在
淮河的巷口
说到母亲用旧碗盛饭
突然停住
旧碗在手中晃了晃
像晃着母爱的温柔
指尖在碗边划着
像触摸着岁月的旧
停顿里,能听见碗筷
碰撞的音节
能看见母亲忙碌的身影
映在灶台之后
旧碗的光
泛着质朴的柔
他把旧碗举在眼前
瞅了又瞅
再开口时,声线里多了几分
感恩的浑厚
说“母爱无私”呵
说旧碗里
永远藏着岁月的久
暮色漫进巷口,旧碗的瓷色
添了几许旧
听众的眼底溢了泪光
添了温厚
淮河的水,正载着母爱的暖
向前流
36
竹骨纸糊的风筝挂在檐头
纸面绘着彩图
说书人手指扯着风筝线
像扯着童年的野趣
说春日的午后,把欢乐
撒在淮畔洲头
说到孩童放着风筝奔跑
突然停住
风筝在风中晃了晃像晃着梦想的狂舞
指尖在线上划着,像触着
童真的素朴
停顿里,能听见风筝线
响得舒服
能看见孩童的笑,映在
春日的小路
风筝的影,在天上飘成
自由的弧
他把风筝举向天空
放了半缕
再开口时,声音里多了几分
向往的度
说“梦想飞扬”,说童年
藏着纯美的幸福
听众的脸上露了浅笑
添了温度
风筝在暮色里挂着,像盛着
童年的信物
淮河的水,正载着孩童的梦
向前流
37
乌木算盘搁在案头
算珠子沾着
陈年的油
说书人指尖拨过算珠
像数着漕运的秋
说古代的盐商,把利禄
算在淮河弯口
说到账册里的亏空
突然停住
算珠卡在档位间,像卡着
难掩的忧
指节叩着算盘,像叩击
人心的谋
停顿里,能听见账房先生的
毛笔在走
能看见盐商的汗,滴在
泛黄的账轴
算盘的影,在灯下
叠成贪念的斗
他把算珠归了位,声音
沉了喉
再开口时,每个字都带着
刺人的球
说“人心不足”,说铜臭
遮了淮河的秀
暮色漫进账房,算盘的木色
添了旧
听众的叹息,跟着算珠的声
落下又勾
淮河的浪,正载着财帛的梦
向前流
38
蓝布围裙搭在椅背,针脚
缠着灶间的油
说书人手指抚过布纹
像触着三餐的稠
说旧时的厨娘,把烟火
系在淮河渡口
说到年关煮饺子
突然停住
围裙在风中抖了抖
像抖着
蒸汽里的米酒
指尖捏着布角,像捏着团圆的由
停顿里,能依稀听见锅铲
碰撞不休
能看见孩子的手
抓着刚出锅的釉
围裙的影,在地上叠成
暖人的舟
他把围裙披在肩上
语气里兜着油
再开口时,声线里多了几分
生活的求
说“人间至味”,说平凡
藏着岁月的久
暮色漫进厨房,围裙的布色
添了旧
听众的嘴角,跟着故事的暖
翘了又泅
淮河的水,正载着烟火的香
向前流
39
牛皮马鞭挂在墙钩
鞭梢,缠着沙场的锈
说书人手指扯过鞭绳
像触着战马的骤
说古代的骑兵,把铁蹄
踏在淮河洲
说到饮马淮河边,突然停住
马鞭在手中晃了晃
像晃着狼烟的愁
指节攥着鞭柄,像攥着
家国的忧
停顿里,能听见马蹄踏溪的水流
能看见士兵的眼,望着
故乡的楼
马鞭的影,在地上叠成
征战的丘
他把马鞭举向灯光,声音
壮了喉咙
再开口时,声线里
多了几分豪迈的赳
说“金戈铁马”,说热血呵
染红了淮河的流
暮色漫进营账,马鞭的皮色
添了旧
听众的目光,跟着故事的惨烈
亮了又紧收
淮河的浪,正载着沙场的魂
向前流
40
竹编蒸笼蹲在灶口,笼缝
漏着喷香的肉
说书人手指敲过笼壁
像触着晨光的透
说古代的早市,把热气
漫在淮河古桥头
说到揭开笼盖时
突然停住
蒸笼,在蒸汽里晃了晃
像晃着水汽的悠
手指悬在笼口,像悬着
舌尖上的诱
停顿里,能听见食客
催菜的话语
能看见掌柜的手,递着
刚出笼的釉
蒸笼的影子呵,在地上
叠成热闹的丘
他把蒸笼挪到案头,语气
添了几多牛
再开口时,声线里多了几分
市井的敦厚
说“人间烟火”,说寻常
藏着日子的久
暮色漫进早市,蒸笼的竹色
又添了旧
听众的鼻尖
跟着米香的酥暖
嗅了嗅
淮河的水,正载着早餐的暖
向前流
41
桐油布伞靠在门边,伞骨
缠着雨天的锈
说书人手指撑过伞面
像触着雨丝的愁
说民国的书生,把诗意
泼在淮畔亭楼
说到雨巷遇佳人
突然停住
油伞在手中晃了晃,像晃着
雨声里的悠
指尖摸着伞骨,像摸着
心动的一抹情愁
停顿里,能听见
雨打伞面的噼啪声
能看见油纸的纹,浸着
岁月的旧
油伞的影子,在地上叠成
浪漫的丘
他把油伞举向窗外,语气里
有了些许谋
再开口时,声线里多了
几分诗意的厚
说“雨巷情怀”
说邂逅藏着时光的久
暮色漫进雨巷,油伞的布色
添了旧
听众的心头
跟着故事的美荡悠
淮河的水呵,正载着
那诗意的雨
向前流
42
木质纺车立在屋角
纺锭缠着
棉絮的柔
说书人手指转过错轮
像触着夜灯的透
说古代的农妇,把时光
纺在淮河的深秋
说到纺线到深夜
突然停住
纺车在月光里晃了晃
像晃着纺锭的悠
指尖捏着棉线,像捏着
生活的由头
停顿里,能听见纺锭
转动的声韵
能看见孩子的睡,映着
油灯的釉
纺车的影子,在地上叠成
辛劳的丘
他把纺车扶到灯前,语气
平添了忧
再开口时,声线里多了几分
质朴的厚
说“一针一线”,说勤俭
藏着岁月的久
暮色漫进茅屋,纺车的木色
添了旧
听众的眼中
跟着农妇的苦,湿了又收
淮河的水呵,正载着
纺线的魂
向前流……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