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京华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
北大古代文学博士廉萍老师石门文化行
作者:张俊玲
(左起第二为廉老师)
人和人之间的缘分,就是那么奇妙。数月前还完全陌生的两个人,也会因为某种机缘巧合走到一起,一见如故。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审、北大古代文学博士廉萍老师,是因为前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人文学者李世琦老师。我曾在文友的推荐下,拜读过李老师的大作《最后的骑士 黑塞传》,感觉为我打开了又一扇世界文学之窗,于是用心写了一篇读后感。李老师很高兴,后有机会送了我一本书《荷叶浮萍》,作者就是廉萍老师。我认真拜读了,很是喜欢,就请李老师有机会多推荐好书。
后来某一天,李老师发来一个链接,我一看是廉老师的新作《杂花写影》,一部童年小史。我很感兴趣,于是网购一本。阅读过程中引发我作为同龄人的很多感想,写下一些类似回忆,最后觉得可以成文呢。整理好文章后,我发给李老师,想请他提提意见。没想到李老师看后回复:“我发给一位编辑了。”
过了一阵,来了一个大大的惊喜——我的文章被发表在《北京晚报》五色土专栏了。李老师还代为转达了廉萍老师对我的感谢。时隔月余,又一个惊喜——三联生活书店转发了我的文章。我把公众号分享出去,也给身边人推荐廉老师的书,还在我的读书会组织了两次选读《杂花写影》的活动。想到工作之余廉老师还醉心于研究古代名物,肯定特别惜时,我实在不忍也无事叨扰,所以一直没要廉老师的联系方式,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会见面。
后续来了——李老师微信告知我,已经由市图书馆董英明主任安排,九月份廉老师要来市图办一场讲座。我的第一反应是:真的吗?太惊喜了!一切都发生得那么出乎意料,却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知道,同为学者型编辑出身,对学术的追求是李老师和廉老师共同的热爱,所以李老师很愿意把廉老师引荐到石家庄,为石家庄的文化活动注入首都力量。
终于盼来14日的讲座。从董主任处得知,廉老师提前一天早早抵石,独自一人在省博物院泡了一天。回到宾馆后,还更新了早已准备好的课件,添加了在省博看到的图片做例证。
李老师说,廉老师还特意问了,“14日午饭张俊玲老师在不在?”李老师给了肯定的回答,并说,“下午她还要开车带咱们去毗卢寺。”廉老师很是高兴。
十四日初见廉老师,已有神交的我们,确认过眼神,张开双臂,轻轻相拥。我把一束鲜花献给廉老师,她表示感谢,开心地微笑着、欣赏着,还回赠了我贴心小礼物。廉老师给人的感觉很亲切,没有距离感。
我拿出《杂花写影》一书,请廉老师签名。廉老师写到:“张俊玲女史 哂阅。 金秋九月,秋浅情深。廉萍 2025.9.14”把我的本名和笔名“浅秋”都写进去了,低调谦和,言简意浓。这时北窗诗会的几位文友也提前到了,和廉老师合影留念,请廉老师签名。董主任、李老师一直陪伴在侧。
讲座开始前,廉老师坦言有点小紧张。我理解因为谦逊和重视,紧张在所难免,就悄悄对她说:“廉老师,放轻松,石家庄人都很热情友好。”她微笑回答:“是的,已经感受到了。”
董主任主持讲座,简介了廉老师和讲座的内容。廉老师开场很谦虚地说:“我知道石家庄有很多酷爱古诗词的朋友,对诗词也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今天来,一是把自己近年研究的成果分享给大家,同时也是来向大家学习的。”低调温和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与听众的感情。
古代的兰花跟现代的兰花是不是一样的,有何区别?酒樽到底是什么形状,和酒杯是否一回事?明代铜镜上,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后两句到底是什么,作者是谁?有图为证,诗中“银杏叶”不是马鞍,而是马背和马脖子上树叶形状的装饰物。虽有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之说,但断金之交,据考证分析,配图上应该是两位男士而不是之前有人认为的一男一女……所有这些,都是廉老师研究的范畴,并且给出了有理有据的答案,令听众大开眼界,同时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
互动环节,很多听众表达对廉老师的敬佩,也请教有关诗歌学习中的问题。一位年轻的听众,提出了一个有些代表性的问题:研究古诗词中的名物,和现代生活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现实意义?廉老师回答:“弄懂这些名物真实的样貌和作用,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获得更准确的画面感。同时,研究名物就好像升级打怪一样,当你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并且得以佐证,这种成就感带来的喜悦是无与伦比的。生活当中,除了柴米油盐,也应该有爱好和梦想。把这些知识钩沉出来,‘放生’出去,也是一种功德吧!”听众们频频点头。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考虑到路途不近,毗卢寺四点半闭馆,午饭后顾不得休息,我开车带两位老师前往毗卢寺。 到了毗卢寺,得知门票已经和北京法海寺的互认通用了。持毗卢寺的门票,可以再到北京法海寺参观。法海寺的门票,也可用于参观毗卢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京冀文化融合的情况。
在毗卢寺第一个大殿里,廉老师一边仔细观察,一边认真倾听讲解,偶尔提个问题,或和李老师交流几句。因为不能拍照,廉老师在警戒线外探着身子,踮着脚尖,细细观察,好像要把那些传世壁画印在脑海里。廉老师还加了讲解员的微信,说是以后或有问题需要请教。
然后我们奔向第二个大殿。两位老师争分夺秒,健步如飞,边走边交谈,有浑然忘俗之感。这就是心存热爱、腹有诗书带给人的气度吧!
第二个大殿需穿鞋套才能入内,而且平时是严禁拍照和使用灯光的。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恰好当时有外地专家参观,特批讲解员打着手电筒在讲解。闻听此言,我随李老师后退一步,廉老师意会,麻利地穿上鞋套,迅速进入殿内。我和李老师随后进去。讲解已经过半,有十来个人在围着听。廉老师很快就灵活地转悠到了讲解员的身边,亦步亦趋地跟着听,紧随手电筒的光专注地观察。
等讲解员出去,我们想再看看前半部分,漆黑一片几乎什么也看不见。虽然有遗憾,但是能听到后半场的讲解,清晰地看到壁画的真面貌,廉老师已经感到很幸运了。
工作人员提醒,可以到后边殿里去看一看,那是这个殿的复制品,允许拍照。匆匆走向第三个殿,廉老师迅速找到刚才没有看到的部分,长久地驻足,再一次隔着警戒线,探着身子,踮着脚尖,细细地观摩、思考。在我眼里,专注心爱事业的女人,无言气自华,是多么有魅力啊!
从那个殿出来,4点多,快闭馆了,我们也要赶往车站。走出十几米远,廉老师忽然想到——大殿外有一个碑林,再过去看看吧!于是三人又匆匆折返,到碑林转了一圈。廉老师说:“看来这是附近各个地方的碑,被集中在这儿保存起来了。”“是的,包括来自白佛的一块碑。”李老师回应。我们这才陪着廉老师心满意足往外走。
把廉老师及时送到车站,给她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简单晚餐,三人依依话别,相约再见。此次活动才算圆满结束。
潜心做学问,同时以文会友,致力于文化交流,是李世琦老师热衷之事。因了李老师的引荐,市图董主任安排,得以玉成此次京冀文化交流活动。这是石家庄读者们的幸运,也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老师们,耳濡目染,为人为文,受益良多。愿以后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活动。
作者简介:张俊玲,笔名浅秋。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石家庄市作协会员,石家庄市优秀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