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明代王隆冒雨护商拒重金,到王化贞悬壶济世修石桥,再到知青记忆里的热饭暖炕,这片土地始终流淌着崇德尚善的基因。如今,明董高速穿村而过,集市人声鼎沸,党支部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充满生机。请欣赏台见新先生的《“好义”之乡——王家大村 》!】
关注我们吧!
台见新
从诸城市百尺河镇驻地沿平日路向北一公里处,东侧,有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王家大村,全村300余户,1000多口人。
该村于明代中期由王氏立村。查《王氏族谱》得知“始祖王良友系山西太原人”,其族谱序记曰:“王氏原籍报恩乡保金社”,根据保存族谱者王传柱老师介绍,王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报恩乡保金社,二世祖王钦独身迁来山东,招赘高密城西原和社伏家为婿。王钦生有四子,曰:子强、子秀、伯升、伯岗,其中子秀随母姓伏留在高密,子强、伯岗、伯升随父姓王,因此,当地就有了王伏不分之说。因为高密伏家庄附近有“红鸾所驿”,此所专门供招待皇帝和娘娘出行住居,驿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水上荷花盛开,风景如画,因此,世人称此支为“所上王”,为了不忘祖籍,尊王钦之父其山西王良友为始祖。
后来,伯岗一支迁去潍县东关,子强、伯升便南迁白龙山之阳——“王种地”(现在村西上山路北),后来,人口繁衍,又迁到现在村东北角,并且修建了圩子墙,村名叫王家庄。再后来,又南迁至现在村址,因为明代出了举人王梁,进士王化贞父子二人,名震一方,世人就尊称为“王家大村”。因为王化贞曾经戍边为监军,时称王边郎,所以此支王姓又称为“边郎王”!
王氏以“好义”闻名于世。清乾隆《诸城县志》“列传第四”王梁,记曰:“王梁,字任甫,原和社所上村,其父隆,好义,一日雨雹尺许,隆以居近官道,恐有行旅,遣佣工者持篓往护之,果有四人相抱哭,乃护之以来。既而四人复大哭,询之,曰‘某贩金客也,倘失金,仍不得活’。隆使人觅其驴,得之石桥下,客乃出金鞍中,为隆寿,峻却之。”王氏因祖上积德行善,五世王梁考取了举人,官至员外郎,六世王化贞考取进士,升至广宁巡抚,世人称其“王边郎”。从此,英才辈出,轰动了当地,王氏族人更是以此为荣,认为白龙山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村西边修建了一座三间祠堂,以彰显祖宗荫德,祠堂内供奉王梁、王化贞圣象,王梁身着红袍,正襟危坐,慈祥和蔼,王化贞身着绿袍,十分威严;族人四时祭拜,盛极一时。
明代王氏主要名人有:王梁,字任甫,隆庆元年举于乡,万历十三年授林县知县,十七年,又迁正定同知,二十五年擢户部员外郎,二十八年出为抚州知府。
王化贞,字肖乾,生于王家大村,后来举家迁到诸城东边大高乐埠,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户部主事,仕至右佥都御史,广宁巡抚,世称“王边郎”,因名头响亮,所上王当地人又称为“边郎王”。王化贞在广宁因军事上与军事长官熊廷弼发生矛盾,遭撤职,撤职后他晚年又迁入白龙山脚下悬壶济世,为造福乡梓,不仅留有传世医书《普门疫品》《痘诊》,而且曾出巨资在百尺河上修建了一座六孔石桥。
相传,有一年,王化贞之妻臧氏夫人坐轿子过六孔桥,走到桥中间,遇到诸城知县下乡巡视,知县坐着八抬大轿,前面衙役鸣锣开道,端的架子十足,知县让王家轿子退回,因为王家轿子早登桥行已过半,不肯让步,县官就大声呵斥,什么人见了县大老爷敢不回避!只听王家老妈妈缓缓地说:“家住王家庄,边郎的妻,侍郎的娘,就数着小儿不中用,还在京城坐都堂”。县官闻言,吓得立马退回去,恭敬地跪在一边,一个劲地赔不是。
清代王氏主要名人有:清康熙年间,族人王翰,字,维宪,号,羽翁,善吟咏,精于水墨丹青,名列诸城“石梁空九老”之一。
王淑林,晚清落第举人,私塾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书法在白龙山一带首屈一指,著名的书法家,字迹遒劲有力,大气磅礴,落落大方,一直备受世人推崇,解放前后,白龙山药会会标、以及百尺河部门门头、宣传标语,多出自他之手。
解放后该村主要名人有:隋廷玉,盲人,东路大鼓第三代传人,唱腔甜美,坠琴拉的出神入化。他自幼拜大鼓艺人刘光廷为师学唱东路大鼓,1950年参加诸城县盲人宣传队,后来与王传功等人组成宣传队,担任诸城县东北乡片区大组长,六七十年代唱红了诸城大地。
王传乐,曾任海南省人大委员会副主任;
王太和,曾任五莲县人民法院院长。
王家大村自古十分重视教育,古代设有私塾,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就成立了王家大村村小,招收1——4年级学生,第一任教师是顾友三,相州七村人,还有本村教师王传机、王传伦等。以村西祠堂为办公室,在祠堂前面盖了四间教室,祠堂西边接着盖了三间教室。后来,学校迁入村东北角,成立了王家大村完全小学,1976年小学戴帽成立了初中部,不久合并入仲家村联中。
2002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泽辩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知农村要发展,教育必优先,联合附近的几个村庄在村西南盖起了一栋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学校设施一应俱全,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质量名列前茅,为村庄的发展培育了大批人才。后来学校合并到百尺河小学,该教学楼成为刘家村社区办公驻地。
1977年恢复髙考以来,考入各类大学的大学生数以百计。其佼佼者:
王传玠,博士。
王太明,大学毕业,现任山东林果研究所书记兼所长;
著名的“筷子兄弟”王太利,凭着一首火红的“小苹果”,唱响了长城内外,风靡了大江南北;
王明良,大学毕业,在北京环保部工作。
王永琪,某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1960年,在村民王传德的组织下,成立了“王家大村茂腔剧团”,主弦:隋廷玉,司鼓:王泽琪,主要演员:王传祥、王传利、王传太、王桂兰、王会仙等。演唱剧目,以当地的“四大京八大记”为主,曾经先后在岳沟、小仁和、辛兴等地演出,深受当地百姓欢迎。
1974年,为积极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重要指示,大批的城市知识青年积极响应祖国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青岛市12名知识青年落户王家大村,善良好义的王家大村人民,不仅村里为知青新盖了最好的房子,安排专人做最可口的饭菜,而且专门安排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太周负责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让知青们深深感受到贫下中农的温暖。多年以后知青们返回城里后,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第二故乡,多次前来看望该村的乡亲们。
村内主要景观有村西王氏祖茔,称为卧虎抬头地,相传该地出一担二斗芝麻官。明代王家先后出了举人王梁,进士王化贞,这引起了南方蛮子的妒忌,有一南蛮子前来指点王氏族人,在祖茔地挖一条南北沟王氏就人才辈出了,因为北方人会相天,南方人会相地啊,善良的族人信以为真,于是,就开始挖沟,结果前天挖好了,第二天奇怪的是沟又自动愈合了,于是就白天黑夜轮流着挖,半夜时分,只见来了一位推车人,问他车上人推的是什么,答曰,芝麻。从此之后,破了风水,因此,清代没有出仕之人。
村西靠公路有大店,主要有三间高大的黑布瓦房子,和多间客房组成一个院落,专门用来招待南来北去的过路客人。
村东岭半坡有大型渡槽。1971年,百尺河人民公社,在王家大村村东架起长达三里的渡槽,通过丁家岭子扬水站,输送水源,然后,二级提水,引水上岭,灌溉王家大村、天清湾、郇家村、仲家村、张戈庄村大片田地,现在渡槽大部分被毁,仅仅保留了东岭上一小部分,成为王家大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今,王家大村西临平日路,新建的明东高速公路从村东穿过,交通便利,网格村党支部书记王勇,抓住这一优势,率领村民,大力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乘着党的二十大的东风,立足农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村内道路已经全部硬化、美化绿化,房屋整齐划一,设立了每月农历逢二排七为王家大村集市日,方便了村民交易,拉动了地方经济,整个村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农村新气象。
2023年4月24日写于台家大村
作者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民俗专家、非遗项目诸城“东路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40多篇。台见新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东路大鼓词的民间文学创作。2012 年在 “中国文学网上” 发表了《台五传奇》和《苏学士品名白龙寺》网络文学。2014 年 10 月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上发表了《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同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八期上发表了《窦光鼐名扬江南》。2015 年在北京《民间文学》杂志第一期上发表了《龙家兄弟》,在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演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举办的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活动中,创作的 “东路大鼓” 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2020 年 5 月在上海《故事会》发表了《看走眼》。此外,2012 年 9 月在诸城市宣传部、诸城文艺界联合会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台见新还查阅族谱、县志、乡志等史料,找当地老人探访,拍摄古建筑与村情村貌,致力村志编纂,成果丰硕。
(“都市头条·乡村记忆”主编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高密市阚家镇人,曾在诸城市任职,退休干部。现居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志》副总编辑、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
“点点赞”再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