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醒梦录》连载
第四回 《圣贤书悟道萌豪情 清明节洒泪祭英灵》(上)
●张合君 著(山东)
第四回 圣贤书悟道萌豪情 清明节洒泪祭英灵(上)
一晃几年过去,方正仁渐渐长大了,见识越来越广,已经不满足于从书本里学到的知识,又从课外自学了很多。他不光能写一般的书信,就连诗词之类也能创作了。教他国文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郑天昭老师。
郑老师传授知识时,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而方正仁除了记住老师讲的内容以外,还常常提出一些老师讲不到的地方,有时也会发表一些新的见解。
一次,郑老师给学生讲解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他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说明李白乘坐的小船在长江三峡中行驶得非常快。”讲完之后,他用征求意见的眼神扫视着同学们。这时,方正仁举起右手,郑老师让他站起来发言。方正仁问:“猿猴吼叫一声,需要多长时间?”“只有三秒钟。”郑老师回答。方正仁说:“三秒钟,小船就已过了万重山,那应该有几百里了吧,速度岂不是比火箭还快?‘猿声啼不住’,想必是两岸的猿猴很多,猿猴多,说明这里的树木也一定十分繁茂。”全班学生都睁大了眼睛,想听听郑老师怎么解释。郑老师先是表扬了方正仁勇于思考、大胆提问的精神,接着又说:“你们长大了,如果有机会到三峡,亲自体验一下坐小船的感受,就都明白了。”
郑老师喜欢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他知道,那些唯唯诺诺的学生,将来很难跳出现有社会规则的圈子,不可能成为大材;只有那些善于提出新问题的学生,将来才可能有创新、有出息,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他对那些老实听话的学生只是一般地表扬,心里却暗暗喜欢上了方正仁。
一次开学生家长会,郑老师单独对方志成说:“您的这个孩子不光学习认真,还善于思考,有时候能提出老师讲不到的点。数学老师也说,有时老师讲了解题方法,他却能想出另一种解题思路。这孩子,以后有希望。”方志成非常高兴。
方志成把此事告诉了妻子尚桂贞,尚桂贞也十分欣喜,夫妻俩从儿子身上看到了希望。
学校每学期考试两次,每学年总结一次。全校第一名奖励5元,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奖2元,再靠后的发些作业本或钢笔之类的文具。方正仁本是稳稳的第一名,可赢宝的父亲跟教务处主任关系要好,偷偷给赢宝的成绩加了11分,让赢宝一跃成了第一名,方正仁则降到了第二名。方正仁觉得不对劲,便向班主任郑老师说明了情况。郑老师心里清楚缘由,可这事牵涉到学校领导,那位主任还是校长的内弟,他不好追查,即便追查也未必有结果。于是对方正仁说:“不就是一个名次和3元奖金吗?他窃取的只是虚名,不必在意这些小事。人一辈子很长,一个名次决定不了你的命运。至于那3元钱,更不必放在心上,还有人连本子都没领到呢。咱们要的是真本领,真本领谁也偷不走。”方正仁心里虽不舒服,但还是按郑老师说的压住了怒气。
回到家,方正仁把此事告诉了父亲,方志成要去找校长说明,尚桂贞却说:“这些小事不必太在意,你只管学好知识就行,该忍让的就忍让。好人自带磁场,自带保护神,他们欺负你,短期看不出来,时间长了自会有分晓。谁欺负人,谁迟早倒霉。你可以先告诉他‘我知道你改了分数’,要是他以后还不知改,再告诉校长让学校惩罚他。记住,从小就揪着鸡毛蒜皮的小事不放,长大难有大出息。”方正仁虽没再说话,心里却埋下了种子,从此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有了更强大的动力。
郑老师给学生讲苏轼的《赤壁赋》时,讲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方正仁托着腮听得入神,目光透过窗户,仿佛望到了千年前赤壁的江与月。
下课后,方正仁还在琢磨课堂上的内容。宋明刚凑过来问:“刚才看你上课一脸痴迷,是不是被苏轼迷住了?”方正仁笑笑:“确实被他打动了。你说,人生这么短,怎么活才有意义?”宋明刚说:“有人觉得钱多就有意义,有人觉得当大官有意义,我看都不对。”“那怎样才有意义呢?”二人望着天空飘着的白云,一时无言。
周末回家,爷爷问起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方正仁把心中的疑惑告诉了爷爷。爷爷带着他走到村外,正巧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夫人,守着老伴的坟头一边烧纸一边痛哭,坟头只是一个简单的土堆。方正仁带着征询的目光看向爷爷,爷爷说:“自古以来,人死后深埋地下,不影响周围种庄稼、种树。”方正仁似乎懂了,这和苏轼说的“寄蜉蝣于天地”多像啊,短暂的生命终究要回归自然。这不就是生命的有限与大自然的无限吗?爷爷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点了点头。
回到学校,方正仁对郑老师说:“苏轼望着长江感叹人生须臾。在家时,我看到一位老夫人在老伴坟前痛哭,忽然懂了:生命有限,死后埋进土里回归自然;但苏轼借文字留下思考,爷爷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将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精神传承连在了一起。我们只要在短暂的生命里找到自己的‘赤壁月’,发光发热,就不算白活。”郑老师听后,露出欣喜的神色。课堂上,他向全班同学讲了方正仁的见解,宋明刚举手说:“我懂了!我想长大以后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让自己这‘须臾’人生,也能有长江水那般的力量,这就算做到‘无限’了。”李春玉没有说话,嘴角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方正仁望着窗外,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脸上,恰似他们刚萌芽、追寻无限的人生微光,落在翻开的《赤壁赋》书页上,也照进了一群少年的心里——教他们以有限赴无限,让短暂人生因理想而传承,染上永恒的色彩。
课下,李春玉找到方正仁,说:“听到你对《赤壁赋》的理解,我想起了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每次读到这句话,我都忍不住掉泪。平凡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好像跟动物没什么区别。可圣贤们,比如燧人氏给后人带来火,神农氏为后人提供食物,同样是一辈子,他们的功绩却能子子孙孙延续下去,永远受后人尊重。想想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哪个不是辛苦一辈子,到头来只剩一个土堆?若干年后,雨水冲刷,连土堆也没了。我就暗暗发誓,也要学圣贤,死后也要活得‘重于泰山’。”
方正仁听着李春玉的话,竟与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心中一动:莫非她是另一个自己?
转眼到了清明节,郑老师为了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打算组织一次参观贤圣陵园的活动,他的提议得到了校长的同意。
那天天气格外好,晴空万里,微风拂煦,杨柳芳菲,百花吐艳,蝴蝶飞舞,一派祥和景象。
郑老师带领全班同学各自骑自行车来到贤圣陵园。说是陵园,抬头望去,大概有一二百亩的规模,柏树倒不少,却没有多少豪华建筑,只是一片开阔的原野,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由于无人专门管理,除了少数有家世背景或有近亲属的坟墓有人打理,大部分墓冢都被荒草覆盖。普通百姓死后也能葬在这里,算是个公墓,当地人一直称它“贤圣陵园”。
郑老师说:“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十一点在这里集合返回。”
霍继生看到一片荒凉的坟墓,撇撇嘴说:“这有啥看头?跟南京明皇陵、北京十三陵比,太平常了,那些地方才有看头。”屈思贵打断他:“你不能这么想,这里有这里的特点。”霍继生不服气,又感慨道:“人一辈子就是一场旅行,活着痛快几十年就完了,死后建个大墓、立块豪华石碑,才算风光。”方正仁说:“人死后终究化为黄土,但那些有大贡献的人,他们的精神却是永存的。这就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比如燧人氏,把火引入人间,子子孙孙都受益于他的贡献,这才是真正的伟大。”李春玉接着说:“还是方正仁理解得深刻。”说着,向他竖了竖大拇指。霍继生追问:“那燧人氏的墓呢?在哪儿?”李春玉说:“坟墓不过是个形式,你关注的只是形式,方正仁关注的才是永恒。依我看,还是方正仁的境界高。”霍继生听得不顺耳,反问道:“境界能吃还是能喝?”宋明刚听不下去了:“咱现在不讨论这些行吗?”杜真真也说:“没听说过燧人氏、神农氏、伏羲氏有陵园,可谁能否认他们的功勋?谁能说他们不值得尊敬?”
大家一边说着一边沿小路往前走,忽见一座高大的墓碑,便停下了脚步。那坟墓周围用方石砌成馒头形,墓前立着一块高大的大理石石碑,碑前还有石桌、石凳。众人凑近看碑上的文字,才知这是一百多年前一位大财主的墓,他的子孙有人在京城做官。据说这位财主曾有两千多亩土地,他出殡时正值夏秋之交,周围百姓种的高粱刚出穗,可因为京里来人送葬,围观的人挤破了头,踩倒了上百亩高粱。事后百姓要求财主的儿子赔偿,官司打到省城,最后却不了了之。霍继生说:“这座坟墓倒还有点看头。”石立岩连忙附和:“确实长见识了。”
走到一个分叉路口,李春玉提议在这里加一副对联,宋明刚说:“你出个上联,看谁能对出下联。”李春玉想了想,吟出上联:“草青土润埋香骨。”宋明刚喊道:“谁来对下联?”霍继生张了张嘴没对上,宋明刚又说:“方正仁,你来试试。”方正仁略一思索,吟道:“地阔天高舞忠魂。”杜真真拍着手称赞:“哎呀,对得真好!又工整又有意蕴,恰到好处,浑然天成,真是天然一对!”
往前走了一段,遇到一片荆棘丛生的地段,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不深,河中有几块石块可作踏脚石,但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方正仁先小心地过了河,回身嘱咐李春玉当心。李春玉刚踏上石头,腿就有些发颤,心里想着:正仁,快来扶我一下啊,可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方正仁也在琢磨:春玉要是不小心摔倒水里,衣服弄脏了不说,多狼狈。于是他伸出胳膊要扶,李春玉嘴硬道:“扶什么扶,又不是织女过鹊桥。”方正仁笑着说:“我扶你过了河,前面还有更好看的景致呢。”“不用你扶,我自己也能过。”李春玉嘴上这么说,心里却盼着他来扶。方正仁见她站在石头上腿还在抖,还是上前搀住了她,慢慢渡过了小河。他望着她的眼神温柔而多情,两人心里都甜滋滋的,只是谁也没说出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