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名家
人生当如苏东坡
◎郑能新 中国作协会员
当然,未到黄州之前,他的名字还叫苏轼,躬耕于黄州东坡之后,他才有了苏东坡这个名字,黄州,是他文学的巅峰时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州令他名垂千古,他让黄州扬名于世!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坎坷,极富传奇。从朝廷重臣被贬至黄州,又远谪海南,命运似乎总在考验他的意志。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在人生境遇中展现出非凡的豁达与智慧。他的诗词如江河奔腾,气势磅礴,又蕴含着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以超然的态度面对,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入广阔的历史长河。这种胸怀和境界,正是后人应当学习和效仿榜样。
在庙堂之上,他挥毫泼墨,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般豪迈的词章;于江湖之远,他又吟诵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如此飘逸的绝唱。这种刚柔相济的独特气质,让他的文字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浑壮美,又有“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的温情婉约。诚如黄庭坚所说:“东坡文章,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
他躬耕东坡的锄头,不仅开垦出五十亩荒地,更耕耘出一片精神沃土。当“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的现实困境袭来,却也发明了“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东坡肉,将生存智慧熬煮成永恒美味。这种“困厄中见生机”的转化能力,正如其《定风波》所云:“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东坡一生,其精神境界不断升华,终于抵达“天地与我并生”的辽阔。赤壁月下泛舟,其神思遨游于无尽时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超越时空的浩叹,实为中华文明最深邃的宇宙意识结晶。赤壁夜游的哲学顿悟,标志着苏东坡精神境界的终极飞跃。他最终参透“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永恒真谛。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领悟,使他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黄州的寒夜中,他以笔为舟,渡过心灵的沧海,将个人的苦难升华为普世的智慧。其文字不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是融入了天地万物的律动,展现出豁达通透的人生观。即便面对命运的反复捶打,他依然能够以平常心看待,将逆境转化为滋养生命的甘露。这种超然物外却又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正是苏东坡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纵使远流放到瘴疠之地的惠州、儋州,亦能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诗句。他早已超越个人得失悲欢,将自身汇入宇宙的永恒律动,如江水随形就势而奔流,如清风无拘无束地拂过山川。这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豁达,已然超越个人得失,抵达庄子“天地与我并生”的化境。
在困顿中寻得自在,在逆境里活出诗意!苏东坡以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洒脱。他不仅用文字记录生活,更以生命践行哲理,无论身处何地,总能发现天地间的美好与趣味。这份从容不迫的态度,犹如暗夜中的灯火,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在浮沉的人生旅途中,始终保持一颗宽广而柔软的心。
在当代社会的高速旋转,物质极大丰富却又精神压力倍增的今天,东坡精神更显现出惊人的现代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洒脱,“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从容,恰是治愈焦虑时代的良方。他的生活哲学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不为外物所累,不为境遇所困,始终以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这种内心的丰盈与自在,正是现代人苦苦追寻却难以企及的境界。当我们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被无休止的竞争驱使,不妨停下脚步,从苏东坡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学会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在简单中体味幸福。
杭州苏堤的杨柳见证着“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治理智慧,黄州寒食帖流淌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赤子真情。这些穿越时空的精神遗产,教会我们在数字洪流中保持“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定力,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年代坚守“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生命气度。
当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时,苏东坡的处世之道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找到内心的平衡。无论是仕途的沉浮,还是生活的窘迫,他总能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化解困境,将平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的诗词中不仅有山水之美,更蕴藏着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宽厚理解。这种不被外界左右的精神力量,正是现代人亟需学习的宝贵品质。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不妨学一学苏东坡那种随遇而安的豁达,既能在巅峰时保持谦逊,也能在低谷中寻得乐趣,让人生多一份从容与自在。
尽管苏东坡离世前写下“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道出了他晚年的心境与感慨。这简短的两句诗,既流露出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也折射出他对命运无常的深刻领悟。他的一生,如同一叶漂泊不定的小舟,在风雨波涛中起伏前行,却始终没有失去方向。他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坚韧,哪怕面对再大的挫折,也能以豁达的态度化解苦难,将生命的沉重化作诗意的轻盈。这种超脱于物质得失的精神境界,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提醒我们在纷扰的现实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东坡之所以为东坡,正以其能在不如意的人生中,活出大潇洒、大自在。”
人生在世,荣辱如云卷云舒,得失如潮起潮落。东坡一生,顺则治水安民,逆则赋诗烹肉,始终俯仰无愧于天地之间。此种境界,非来自先天禀赋,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质的深度觉醒。他在风雨里放声高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声穿透千年,如明月朗照,清辉犹存,为无数在得失中煎熬的灵魂,铺开了一条通往澄明与豁达的路径。
当人们哀叹“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时,这岂非正是对东坡精神的遥远回响?他历尽沧桑而生命愈显丰饶的智慧,恰是医治我们得失之痛的良药,也是中国人在浮沉世间不灭的精神锚点,我们何尝不能如他一般,在命运的风浪中,把自己活成一片从容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