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太太常对五岁儿子说'去石码,最好'七桃'的所在!',我和儿子都心领神会'后街36号',即石码西湖路36号…昨天儿子写了书法,并说他的斋号'桃糕',另表'桃生',或許,这是对奶奶的爷爺奶奶的缅懷与眷戀…最好'七桃'的所在,不是啥⊙∀⊙?堂皇高楼,而是石码竹篙厝骑楼…承载着姥姥姥爺家族一百多年的生活历史,最想去好'七桃'是因為有'慈爱',姥姥总称我儿子'水牛儿',一句话赞二代人,本人小名阿水,丈母娘盼著女婿变'牛',外孙便是'水牛儿!'…儿子调皮或做错,丈母娘最多说一句'桃糕'(妥哥,傻瓜这意思),然後,到门口买一圆'白水糕'给儿子吃点心…
老邻居,西湖路44号陈丽珠有时也会发问侯给,我明白了,好几天无来光顾她的杂菜摊,或买二片白水糕點…这是当年丈母娘常请我吃的糯米Q软小吃,也是儿子从'七桃'和'吃糕'的记忆,留在生命的长河中,滔滔不绝!
儿子发来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行书作品,并是'桃生'另号的草稿,他知道了老爸喜歡陶渊明'不为五斗米竞折腰'的风骨,亦沉浸式神会千古名篇《桃花源记》,'风飘飄而吹衣,水淼淼而荡舟!'这应該是退休生活的向往,不必为名利羁絆束縛…或许我是'老桃糕',站着不说话,看着'风吹风,叶子搖着叶子,嘴对嘴说话,眼睛盯著眼睛转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石码这个地方,也不简单。明代出了一位跟黄道周、何乔远和徐霞客交游甚深,中国的马可·波罗,东西洋上的徐霞客——张燮。中国政府1980年1月31日庄严发布了《中国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主权无可争辩》一文,文中许多史料便是来自出生于石码的明代东西洋地理学家张燮所著的12卷《东西洋考》。
现代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许地山先生曾在石码眉麓小学教过书,摘取奥运会中国第一枚金牌的许海峰同志在石码实小读过书。石码,明朝抗倭的戚继光戚家军守卫过,反清复台的郑成功“国姓爷”军驻扎过,三十年代初随毛泽东同志入漳的红军东路军募集过,日本法西斯的厦门飞机轮番轰炸过,蒋中正的国军抗战沉船封锁过……而今,走出去的石码人,现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郑道溪同志成了龙海、漳州和泉州三市曾任的市长或市委书记,名声巨大的陈忠和同志因为是中国女排的主帅,龙海一中的苏朝晖同学获得第19届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化学竞赛金牌,还有被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奖励的国际女手风琴家欧阳芳同学等等。
福建人和台湾人通用了三百多年,今年春节仍然有很高人气的名联:“财源广进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便出自石码锦城秀才郑亦邹先贤之手。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石码名仕郑亦邹高中进士,后被授予内阁撰文中书官职,他所著的《诗集》中就有这个对联。假如他当年站在石码的锦江道上,没有远眺北面的锦江、中港和北港,以及联想到东西方向九龙江的芗江、沧江和鹭江,自己的故乡石码没有历史上和东西洋通番贸易的文化渊源,肯定想不出这样的历史名联,他可能会望洋兴叹自已“江郎才尽”吧!
苏东坡有诗云:“我心安处是此乡”,说的是人的故乡是无法选择的,父母亲也一样。但“心乡”却是可以选择的,这犹如“心仪”的眼中西施,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适合自己的,符合自己审美观的地方就是心乡;云南丽江、山西平遥、湘西凤凰、南靖土楼、石码骑楼……它们都有自己的地方和文化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宁静而不失热闹,繁华中却能保持淡然。
石码这地方是我祖上的社稷地,应该说是我的“原乡”,也是我的“心乡”。记得我小时候,大约是11或12岁那一年,姐姐带我从步文坐电车①第一次来到石码。那时,石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看到风帆船、连家船和电船②;第一次吃到石码五香面、蚵仔煎……,还有第一次享受石码骑楼“五脚距③”的庇荫,那天午后突降阵雨,我和我姐穿梭流连在石码的大街小巷看风景、问商品——当时身上没几分钱,买不起东西,心情却非常快乐,因为身上没有被雨淋湿,这应感谢石码骑楼“起厝④”的先贤“以人为本”的阴德!
到了1980年中考的时候,我第一次住宿石码,那是龙海县石油公司办公楼二楼地板总铺,这是步文中学的老师为我们这些赴考的同学集体租借的,好像没收住宿费。中考的前三天,我已连发着高烧,来石码之前,父亲和堂兄一齐送我上公共汽车,那天,父亲神色黯然,以为此行非吉,但亦无奈!入住石码的当天晚上,也忽来一阵雷雨声,第二天一早醒来,父亲已早早来到我的住宿地,他是天未亮就从老家步行了一个多小时赶来了,除了送衣物,还因为惦记着我的发烧……其实,随着夜半那一阵阵雷雨声的循去,我的高烧也退了,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精神状态特别好,大脑也仿佛超常清晰,以至当天参加中考的第一战——数学考试时,全场第一个交了试卷,也差点考了满分,实得92.5分,这对于400分制中专考试而言,其意义是可想而知的!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不能以“第一次”而指的事,却是我个人重大的事,这些事都无不打上“石码”的烙印。我在龙海团县委工作时,就在石码确定了个人恋爱关系,从城内中学调女朋友到龙海一中工作,后来结了婚并生了儿子,并且又考上了厦门大学,毕业回来后不到两个月公务员“官阶”马上提升,而后到乡镇工作10年之后又提着正科级回来了……对我而言,石码是我的“心乡”,这同紫泥、角美、九湖、颜厝、港尾和隆教等我曾经工作过的“心乡”一样,也许这个“心乡”更近似真正的故乡梧桥村,都是我生存和发展的福地,连“贤内助”也是出自石码镇西湖路的大家闺秀。为此,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特地为“石码史略”留下了以下空间……
“心乡”石码原名石溪,唐朝以前这里还是内海海滨,以后陆续形成了10个小村落。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因石溪“为乡人竞渡处”赛龙舟,波纹若锦,故改称为“锦江”,这又区别于长泰的龙津江、南靖的荆江、芗城的芗江、海沧的沧江、厦门的鹭江、金门的“浅浅一湾水”……这些都是九龙江主流或支流流经的区域江名。
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龙溪县开设锦江埠,以集市贸易。弘治以后,“都人以地当海潮上下激湍,屡有崩溃,乃沿江垒石筑十二坝以障之,因名石码”。沿袭至今。建埠后仍隶属龙溪县。嘉靖五年(1526年)列为龙溪十一都,建置石码镇。时有漳浦人礼部尚书林崇,告老居石码,倡设市街,划分上、下码。嘉靖二十八年以后,“小鬼子”倭寇多次窜扰月港(今海澄),石码也遭劫掠,大伤元气。万历二年(1574年),长泰人大司马戴耀来码,向上请奏准予重兴石码镇,复营南市,并移罗锦埠并入,拓大镇区。
清顺治初年(1644年)镇民又填江滩,增建外市街,舟车渐多,居民日众,初具商业口岸雏形。清顺治九年(1652年,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率军进攻漳州,在海澄、石码与清军对峙多年。清顺治十八年,清廷采取“迁界”政策,规定江东以南的福河、石码和海澄沿海30里地区为弃土,筑墙为界,强令百姓内迁,石码遂成废埠。清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筑石码城(今实验小学址),并调水师驻防。明末清初二十二年战事平息,商贾民人,迁者复返,散者复聚,市镇渐复旧观。康熙四十八年填筑下码河滩,增辟顶、下新行,市镇进一步扩大。康熙五十九年移江东柳营司驻码。乾隆八年(1743年)改置石码厅,设厅治,驻通判,兼管龙溪、海澄、南靖、长泰四县的江、海防。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改设分府(也称三府,相当漳州办事处),驻协台、把总。宣统三年(1911年)实行立宪,县以下设区,石码列为第六区,辖石码及浒茂、乌礁二洲(今龙海市紫泥镇辖区)。
民国二年(1913年)石码士绅报省请建石码县,已准划界,时值全国减政,未成。民国八年至十九年的12年间,开展市政建设,以此扩建炮仔街、顶下新行、外市街、打石街、大码头、后街仔、六味街、大港墘至蔡港、福寿街、面炙街等十多条马路。同时拆卸海澄城、石码城、三叉河城等城石,铺筑路面。又垒砌江滨堤岸,开辟街道,取名锦江道。开辟下墩仔尾为公园。民国九年漳码公路建成通车。
民国十五年(1926年)县以下设联防办事处,石码列第六联防办事处。民国十六年县建立区乡自治筹备处,石码、浒茂、乌礁合并为第六区自治筹备处。民国二十一四年,中央红军东路军进漳,分兵红四军十师驻码,成立石码革命委员会。民国二十四年蒋介石推行保甲制度,石码和浒茂、乌礁、土亭(今榜山乡)、古县、九湖等地区,合并为龙溪县第二区署,署治设在古县。民国二十六年,省令石码升制,成立石码特种区署,与龙溪县分治,为省辖区,辖石码和浒茂、乌礁两洲。二十八年撤销特种区建制,恢复为县辖区,列龙溪县第六区,区署设在石码,辖区不变。民国二十九年石码镇区改编为自由、平等、博爱、互助四个镇。三十二年改列龙溪县第二区,四镇并成西湖、锦江两镇。三十三年废区一级建制,县直辖乡镇,石码两镇并成石码镇,设镇公所,直至解放。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全国设立16个受降区,石码为受降区之一,8月29日侵占厦门的日军最高司令部指挥官原田清一派遣海军大佐松本和日本领事馆书记林乃恭等六人,代表日军由厦来码投降,在石码商会举行受降仪式。
1949年9月20日,人民解放军的枪炮以“千钧霹雳开新宇,万里东风扫残云”的气势横扫闽南大地,石码解放,改镇为龙溪县第三区,石码人民迅即组织支前船工大队,为厦门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1956年龙溪县裁区回设石码镇。1960年5月,成立石码人民公社。同年龙溪与海澄两县合并成立龙海县,以石码为县治,并划莲花公社的高坑、柯坑两村归属。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回设石码镇。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石码镇百废俱举,百业同兴,各条战线突飞猛进。各类办公大楼,工厂企业,公司商店,中小学校,娱乐场所,卫生设施,宿舍民房及其它公共福利事业,有如雨后春笋,纷纷建成,点缀着石码新镇的风貌。据《龙海风物》记载:“石码镇境四郊原来荒凉冷辟的处所,都相继扩建成闹区。东郊龙海桥头至田里庵大片港滨旷地,建起了渔民新村。过去吊死猫的东郊尾外沿小渠岸边,现在是龙海一中教学楼和体委办公、组织训练的场所。南田野英厝埔,原是个荆棘丛生的荒埔,如今机器厂机声隆隆,厂房宿舍,攒攒簇簇。西南郊南台庙、回春院、乞丐营一带,原来阴森凄凉,今也相继兴建扩建了县医院、镇人民政府、木制品厂和龙海三中,到处一派热气腾腾。过去俗称‘水鬼窟’的杨厝潭,现在纺织厂、防保站、县府大院错落有致,热闹非常。西郊新洲尾蜈蚣墩同归所地方,解放前是荒冢累累,为‘肉粽鬼’故事的产生地,如今木材公司、造纸厂的厂房宿舍,毗邻成片,各种车辆穿梭进出,入夜灯光一片通明……”,这一切日新月异的变化,充分显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在历史上,东南海界标所在地镇海卫城曾抗击过“小鬼子”倭寇的几番偷袭或强攻。抗战胜利之后,石码镇却有幸成了侵华日军在中国十六个投降地之一,“小鬼子”倭寇的子孙曾在这片神圣的国土上低头。虽然石码历史上没有象明代“月港”——海澄那样全球闻名,也没有遗留象旧海澄县塑建的城隍庙,但石码却有民间地理“关刀穴”之传说。那海澄城隍庙虽庙小却名声大,有一对闻名世界的名联:“人生切莫空计较,苍天自有大乘除”,它随着“月港”的兴盛而传誉全球,向外播撒着中国的道家文化。而石码古城,却矗立着威武尊严的“关帝爷”,石码老百姓居家中堂的名联:“志在春秋功在汉,心同日月义同天。”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这是忠君报国的儒家精神。上码关帝武庙与石码八卦巽位名山紫云岩三大佛教寺庙、西南方榜山岳岭道场形成了“三家村”传统文化格局。石码成了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的微观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遗迹,甚至从西洋传来的基督教、天主教文化,都可以从石码去追寻。石码特色的地方文化如“红军楼”、“龙江颂”、“歌仔戏”、“连家船”、“五香面”、“蚵仔煎”、“米烧粿”……其他地方却未必有这么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准龙海县撤县建市,石码镇作为龙海市政府所在地,由过去福建三大名镇,转身向福建省的“十强”市、全国的“百强市”目标跨越。记得当时,明代我国东南沿海戍卫重镇——镇海卫驻守将士的后裔桂其明先生和出生于清朝福建通番贸易的三大名镇——石码的郑道溪先生,分别卸去龙海县的最后一任县委书记和县长旧职,荣任龙海市第一位市委书记和市长之职,6月28日建市庆典当天,石码镇的天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预示着“阳光和彩虹总是在风雨之后”的吉兆。十几年过去了,石码不再流传那令人心酸的“电灯闪息息,自来水凑凑滴……”的民怨顺口溜。现在,虽谈不上“到处莺歌燕舞”,但早晚间石码街头巷尾、广场公园却有不少吸引眼球的文体健身表演,如今石码“旧貌变新颜”却是绝对的现实,“紫云公园”成了全省县级市的园林绿化、休闲健身的示范项目,锦江道的风光将从《龙江颂》的发祥地、紧接漳州城南江滨道的洋西村,经过古镇石码,顺着九龙江入海南岸路径,与厦门鼓浪屿一起迎接紫云东风!这是石码新城规划的东西轴向一瞥。那么,再过十几年,加上石码、紫泥、角美的城市南北轴发展,这个地方将成为厦门湾底璀灿迷人的海湾江滨新城。
那时候,石码镇可能又由龙海市返身变成厦门市石码区了,这是海峡西岸一个非常耀眼的生态、文明、宜居和发达的城区。我们就地安心养老吧,届时还可能会少一点回忆,多一些展望!
备注:①电车:闽南乡下人泛指公共汽车。②电船:汽船。③五脚距:骑楼向内凹进五步左右的廊坊。④起厝:闽南话指盖房子。
陪省作协杨少衡老主席(左二)一行,在后港古街采风!
解东美食街,小姑娘帮父母卖小吃'酥皮'
古早的月港发祥地 蔡港
如今的后港古街
在心乡石码一一梧闽陪丈母娘与孙女!一起吃海新的饼。
郑亚水,笔名梧闽,出生于漳州东郊梧桥村,毕业于漳州农机校和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学与艺术联谊会副会长。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中国文化出版社)副主编。
作品《<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2021年8月,作品《说好的父亲》荣获“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2月,作品《说好的父亲》入编《中国作家书法家代表作全集》并被评为“特等奖”;2022年4月,《过故人庄还有多少龙江颂》荣获第九届相约北京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22年7月,《紫云岩 无住与不迁》荣获2022年最美中国当代诗歌散文赛“二等奖”;《禅意 太武凡木》荣获全国第八届新年新作征文“一等奖”;2022年11月,《空中并不是“无色”》荣获第二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 金奖;2023年3月,《走在后港古街》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 一等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特等奖”,并入编《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作金榜集》(2024年卷);《梦一回太武夫人》荣获第二届中国最美散文诗歌大奖赛一等奖;《一字圣手江山常在掌中看》入选《高中语文》古诗词必读讲解教材;《梦里百花 正盛开》荣获2024年“春光杯”当代生态文学大赛“一等奖”;2023年被中国散文网聘任为“中国散文网专栏作家”;
本书《日出紫云》,历时15年,从1033篇在线网絡文学中,精选500余篇上线《北京头条》+《今日头条》联袂展播,再从中筛選200余篇,结集40万字散文专著,作为20万字《月泊龙江》(海峡出版社)姐妹册,谢謝亲的您,一路鼓勵、点赞、补台、转发、并参与本书编审校对出版发行过程!谨以此文表达知恩谢意!本书精品有国家级征文'二等奖'以上22篇、每篇全国读者超过5万人次。欢迎惠购收藏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