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札记
作者:沈一鸣
天快亮了,风又吹落几片樟叶。我会心捡起一片夹进书本里,像藏起这秋的第一份纪念。日子会往前走,落叶会堆成层,可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情谊,会像这书页里的叶,纵使褪去颜色,也依旧带着当初的温度——毕竟,落叶知秋,而情谊,从来不怕秋来秋去,只在岁岁年年里,依旧如初。
2025年秋分于北京
山河赋
作者:沈一鸣
要赞美中国,便不能只说中国。不能只说千里神州铺展的画卷,万家灯火缀满的夜色,要往深里走,往那些藏着岁月温度的褶皱里走——走进五岳的褶皱,看泰山松扎根岩缝时的坚韧,华山壁映着朝阳的磅礴;走进江河的褶皱,听长江奔涌过三峡的雄浑,黄河漫过河套的壮阔,那些山水不是静止的风景,是五千年时光里,始终跳动的脉搏。
要赞秦汉的厚重,便不能只提兵马俑的阵列,要想咸阳城的夯土如何垒起文明的基座,丝绸之路的驼铃如何摇碎戈壁的寂寞,每一块秦砖汉瓦里,都藏着先民对土地的执着。要赞唐宋的巍巍,也不能只念诗词里的风月,要见长安城的市坊如何盛满人间烟火,临安城的漕运如何载动江南的丰沃,每一句“稻米流脂粟米白”,都是山河对耕耘者的承诺。
还要赞那束觉醒年代的光。是青年学子举着“还我青岛”的旗帜穿过街巷,是仁人志士在暗夜里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那光不是转瞬即逝的星火,是无数人用热血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民族前行的沟壑。如今这光还在,在写字楼深夜亮着的窗里,在实验室里不停运转的仪器旁,在年轻人奔赴乡村时坚定的脚步上——他们眼里的火,和八十年前一样炽热。
更要赞田埂上那道佝偻的身影。是老支书蹲在试验田边,指尖拂过稻穗的温柔;是他捧着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让乡亲们有饱饭吃”的字迹依旧鲜活。微山湖的风记得,他如何带着村民改良土壤,让薄田长出金浪;祁连山的雪记得,他如何把稻种带到旱区,让雪山脚下也飘起稻香。去年秋分,台湾来的教授捧着稻穗叹“同是炎黄子孙”,那一刻,两岸的稻香在风里相融,像从未分开过的脉搏。
村口的白鸽又飞起来了,翅膀沾着晨光,掠过连片的稻田,掠过屋顶的太阳能板,掠过文化站里老人孩子看农技直播的笑脸。老支书说,鸽子飞一圈,就知道稻子长得好不好;而我们看这山河一眼,就知道岁月如何被酿成了甜——是秦汉的砖、唐宋的米,是觉醒年代的火、当代人的汗,是老支书把日子种进土里,长出的满山河希望。
这才是要赞的中国:不只是地图上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是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人把岁月当成种子,埋进山河,长出明天。是五岳依旧雄奇,江河依旧磅礴,而一代又一代人,正把自己活成新的山河。
秋光里的澄明
作者:沈一鸣
暮色漫过湖面时,总想起白居易笔下那道残阳——不是烈日照耀的灼目,是温柔地“铺”在水面,像谁把碎金轻轻撒进波心。湖水便也分了两半,一半是黛色的凉,浸着暮云的影,一半是胭脂的暖,裹着落日的余温,瑟瑟与彤彤在波纹里慢慢融,分不清哪处是天,哪处是水。
风里已经有了九月的清冽,晨露便成了最妥帖的注脚。草叶尖凝着的露,不是春日那样轻薄的水汽,是沉实的、圆滚滚的,迎着晨光会亮成细小的珍珠,握不住,却能映出整片天空的蓝。待到夜凉,月亮也换了模样,不是满月的盛,是弯弯一弓,悬在疏疏的枝桠间,清辉洒下来,落在大地上,连影子都变得柔软。
这样的秋,最能让人静下来。看残阳漫湖,便懂了“半”的智慧——不执着于满,也不沉溺于缺,就像这湖水,一半热烈一半沉静,才见得天地的从容。拾一片沾露的秋叶,指尖触到叶脉的纹路,忽然明白时光的厚待:它不疾不徐地让夏的繁盛退场,让秋的澄澈登场,也让我们在这渐凉的日子里,慢慢卸下浮躁,在草木的枯荣里读懂“顺其自然”的通透。
月光漫过衣襟时,心里是松快的。原来最美的秋,从不是用浓墨重彩堆砌,而是像这“露似珍珠月似弓”,用最淡的笔触,勾勒出最深的安宁。人在这样的秋光里待久了,格局也会跟着开阔——不再困于眼前的琐碎,学会像残阳那样,把温暖留一半给世界;像晨露那样,把清澈藏在心底;像弯月那样,在简约里见得丰盈,在留白处装下万千风景。
风又起时,带着桂花香。原来秋的意义,从不是凋零,而是让我们在澄澈里看清自己,在从容里增长智慧。当残阳落尽,弯月升起,便知这人间的好,都在这慢慢的、静静的时光里——不必追着日光奔跑,只需守着一方秋窗,让秋光漫进心里,把浮躁揉碎,把格局撑大,养一颗如秋般通透、如月般明朗的心。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2025年涧六月,故今八月初三。
微山湖的连心草
作者: 沈一鸣
晨光漫过微山湖的水面时,我总疑心那粼粼波光里,藏着无数根透明的线。直到风掠过湖湾,拂动水边那片软绒绒的绿,才看清是连心草——它们挤挤挨挨地长在浅滩,细茎牵着细茎,绿叶挽着绿叶,像把整个湖的温柔都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我愿做这样一根草。不盼着长成岸畔的芦苇,也不羡慕水中游弋的鱼。就守在这半深半浅的湖水里,根须往泥里扎得浅浅的,却紧紧缠着身边每一株同伴的根。风来的时候,我们一起弯腰,把湖风揉成细碎的呢喃;雨落的时候,我们互相遮着叶片,让水珠顺着叶尖滴进湖里,溅起和我们一样小的涟漪。
微山湖的日子是慢的。白天看渔船从草边划过,橹声摇碎水面的云影;夜里听水鸟在草从间低鸣,月光把我们的影子映在湖底,和游鱼的影子叠在一起。偶尔有采菱的人路过,仓桑扫过我们的叶尖,带着菱角的清香——我们不说话,只轻轻晃了晃,把这香味送到更远的地方,像替采菱人传一句没说出口的话。
最难忘的是汛期。湖水涨起来的时候,浪头会没过我们的半截身子。可我们从不会被冲散,根须在泥里缠得更紧,叶片在水里抱成一团。哪怕有个别细茎被浪打断,旁边的草也会立刻伸过叶来,替它挡住下一个浪头。就像微山湖上的人,船连着船,网牵着网,再大的风浪,也拆不散这一湖的牵挂。
我愿做微山湖的连心草。不求高大,不慕鲜艳,只在这方水土里,守着同伴,连着湖水,把平凡的日子,过成紧紧相依的暖。等到秋风吹过,草叶染成浅黄,我们依然会弯着腰,把种子送进泥里,等着来年春天,再长出一片新的、心连心的绿——就像这片湖上的故事,永远连着过去,也连着将来。
草木为媒,书写人间相依的深情——《微山湖的连心草》后记
作者:沈一鸣
这篇后记既是对《微山湖的连心草》内核的提炼,更像是我与微山湖、与“相依”精神的一次深情对话,让文章的情感与立意愈发清晰。
后记,我点明了全文的核心——以“连心草”为媒介,串联草木之态与人间温情。从开篇对连心草“细茎牵、绿叶挽”的细腻描摹,到对其不羡芦苇、不慕游鱼,只愿“浅浅扎根、紧紧相拥”的姿态刻画,既还原了文字里的微山湖景致,更铺垫了“相依”的情感基调。
而当提及“汛期的连心草”与“湖边人的船连船、网牵网”时,更是直接点破了文章的深层联结——草木的坚韧,实则是湖畔人家世代相守的缩影。我将个人成长记忆融入其中,让“相依”不再是抽象的赞颂,而是有了生活温度的真实写照,平凡生命里的坚韧力量也由此更具感染力。
结尾处对“愿做连心草”的再次呼应,既是对全文情感的收束,也让“相依精神”有了延续性——从当下的相守,到未来的传续,正如连心草的岁岁枯荣,微山湖上的故事与温情,也将在这种“温暖相连”中,永远连着过去与将来。这篇后记,无疑让《微山湖的连心草》的意涵更显厚重。
以忠诚为缆,护微山湖安澜
从警记事
作者:沈一鸣
湖光漫过微山湖的水面时,巡逻艇已划破粼粼波光。船头的警灯在薄雾里闪着微光,像四十年从警生涯里,从未熄灭过的守护信号。从青涩警员到鬓角染霜的老警,我的脚步与微山湖的潮声紧紧相连,心中始终揣着一句话:“这湖养了湖西人,得守好这一湖清水,守好岸西的烟火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刚穿上警服,便接过了微山湖西岸的巡逻任务。那时湖区治安复杂,非法捕捞、邻里械斗的事儿总在上演。有一年汛期,湖水漫过湖岸,几户渔民为争临时停泊点吵得面红耳赤,拳头都攥紧了。我和同事撑着小木船赶过去,裤腿泡在浑水里凉得刺骨,却顾不上这些——一边大声劝停双方,一边踩着没过脚踝的淤泥,用竹竿丈量水域、划分泊位,直到月亮挂在芦苇梢头,才把纠纷彻底捋顺。那晚回办公室,浑身是泥,却笑着把渔民硬塞的半袋菱角分给同事:“这湖的人的心肠热着呢,就是急了容易钻牛角尖,咱们多跑几趟、多听几句,啥矛盾都能解。”
也是从八十年代起,微山湖生态保护提上日程,我们的巡逻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护渔、护鸟、护这一湖生机。有次在湖湾,远远望见有人偷偷用电鱼机作业,水花里泛着鱼的挣扎。我们立刻驾船追上去,对方慌了神,故意把船往芦苇荡里钻,锋利的芦苇茬划破了同事的胳膊,渗出血来,可没人松手。最终截住渔船时,我们没急着处罚,而是带着违法人员去看浅滩里的鱼虾卵,指着那些透明的小生命说:“这湖要是被电鱼机毁了,咱们子孙后代还能靠啥过日子?守着湖,就得护着湖的根。”从那以后,我们常揣着宣传册往渔村跑,用亲身经历讲生态的重要性。慢慢的,越来越多渔民主动加入护湖队伍,非法捕捞的身影,渐渐从湖区消失了。
近些年,微山湖成了旅游景区,游客多了,我们的工作也添了新内容。节假日里,我带着派出所民警每天在湖坝码头往返十几趟:帮游客找丢失的手机,给他们指水街的路、推荐地道湖鲜,还要调解游客间的小摩擦。有一年国庆,一位老人在湖边散步时突然捂住胸口倒在地上,民警发现后,一边往急救中心打电话,一边轮流背着老人往码头跑。老人体重不轻,我们跑得上气不接下气,警服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直到把老人送上急救车,才瘫坐在地上喘粗气。后来老人的子女来道谢,我们只是握了握手:“我们是湖边的警察,护着湖,就得护着来这儿的每一个人。”
如今,湖边早已布满视频监控,在派出所里就能看清湖区每个角落,可巡逻艇依旧每天准时出航。偶尔停下船,望着湖边的连心草——细茎牵着细茎,绿叶挽着绿叶,像极了我和同事们几十年里,手拉手守护湖区的模样。我常对着湖水念叨:“我老了,可这湖不老,以后守护它的人,还得像这连心草一样,紧紧挨着,稳稳守着。”
几十载风风雨雨,微山湖西岸的民警们,把青春、热血都洒在了这片湖上。我们没立过惊天动地的大功,却用日复一日的巡逻、调解、守护,把“警察”两个字刻进了湖区百姓的心里,刻进了微山湖的潮起潮落里。我们如岸边的芦苇,深深扎根湖畔;如湖上的灯塔,默默照亮水域。以忠诚为缆,以坚守为锚,用一生的忙碌与奉献,换来了微山湖的安澜,换来了湖岸百姓的平安——这,便是微山湖上最动人的警民情深,也是新时代人民警察“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
作者简介:
沈一鸣,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沛县公安局二级高级警长,三级警监,沛县政法系统关工委主任,沛县公安局关工委主任。85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沛县公安局治安队民警、交警大队民警、公安局政工室政工干事,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公安局 110 指挥中心主任,副科级。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正科级。县委维稳办办主任,副处级。四级高级警长、三级高级警长、二级高级警长(正处级)三级警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