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下午,由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南山图书馆承办的“南山有约——名人名家讲座”在南山书房·弘毅阁举行。著名摄影家、深圳报业集团高级记者余海波带来了一场题为《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的深度分享,通过两部代表作《模糊的边界》和《中国大芬油画村》,引领观众走进一段段视觉与生命交织的叙事现场。
![图片1]()
一、在城市的褶皱中捕捉真实
余海波首先分享了他在2016年出版的摄影集《模糊的边界》。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影集,而是一部“用照片讲述的深圳史诗”。他从自己1989年初到深圳的南头关照片讲起,一直延伸到2025年6月的东门老街新貌,时间横跨三十六年。
在此过程中,他展示了一系列极具时代印记的照片:既有埔尾村的老村落风貌,也有深港边境线上的眺望;既有罗湖老街的原始商业场景,也有上世纪深圳街头走私的日本彩电……这些图像不只是记录,更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视觉索引。
“摄影最大的优势,是随时随地、零距离地折射现实。”余海波谈到他在深圳大学授课时要求学生每天拍摄10张照片作为“摄影日记”。在他看来:“积累10年、20年后,你才会真正发现它的美。摄影是时间的艺术。”
与此同时,他也特别强调“速度”在摄影中的意义——不仅是技术上的快门速度,更是与生活同步的感知速度。对他而言,这是一种种“不打扰的观看”,这也成为他街头摄影的哲学基础。
随后,他展示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照片。比如深圳下岗工潮中的人群,比如打工妹在宿舍织毛衣、读家书、在大梅沙海边祈祷等。这些影像并不优美,却异常真实。余海波说:“摄影看似在拍别人,其实是在拍我们自己。”他关注的是身份、归属、尊严这些根本命题。尤其是在介绍那些坐在业主遗留沙发上的农民工时,他反问:“他们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是漂浮感,还是别的?”
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人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幸福”。而余海波的镜头,正是这种思考的视觉证据。如他所言:“摄影给我们第二次观看经历的时间。第一次经历时我们是恍惚的,第二次才备受感慨、充满意义的。”
![图片2]()
二、复制时代中的原创觉醒
分享的第二部分,余海波将观众带入另一个视觉现场——大芬油画村。这里被称为“中国梵高村”,聚集了大量以复制西方经典油画为生的农民画工。
他从村子创始人黄江的故事讲起,并向观众展示了一系列照片,包括画天使的女孩、赤膊作画的男工、阳台上晾晒的油画、狭窄不透风的工作间等等。尽管这里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但画工的生活依然艰辛,“他们长期被油彩气味包围,没有通风口,身体健康堪忧。”
在他看来,这里最打动人的是画工与梵高之间那种无形又深刻的情感联结。他们复制了无数张《向日葵》《星空》,却不知道梵高是谁、经历过什么。以一位画了20年梵高、临摹超过10万张梵高作品的画工——赵小勇为例,他开始追问:画了这么多年的梵高,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于是,他们结伴想去荷兰,去看看梵高的故乡。
随后,他播放了与女儿余天琦联合执导的纪录片《中国梵高》的12分钟宣传片,该片曾获多项国际大奖,深入跟拍了画工们从复制走向原创的痛苦与觉醒。
![图片3]()
三、从个体到群体——大芬村二十年见证与思考
在观众互动环节,余海波与听众围绕大芬油画村的艺术生态、画工群体命运和艺术复制与原创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展现出他对这一特殊艺术聚落长达二十年的持续关注与思考。
有观众提问:“您长期拍摄大芬村,那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农民画工真的需要专业美术训练吗?”对此,余海波简述大芬村发展历程的同时,也指出随着海外订单不断增多,大量有书法、传统绘画经验的农民工经过短期培训——通常仅需10天左右,掌握调色、临摹等基础技巧——就能参与油画复制工作。“他们原本没有任何专业美术功底,但通过高强度训练很快就能上手,实现‘以画谋生’。”这种模式既让许多外来务工者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也使他们陷入重复性劳动的循环。
与此同时,他也特别强调大芬村的意义远超出“复制基地”这一标签。“画工们与大师原作之间,逐渐建立起一种微妙的情感联结。他们靠画梵高谋生,却可能多年不知梵高是谁、经历过什么。直到某一天,有人开始追问:我画了这么多年,梵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提到,一些画工结伴前往荷兰,希望亲眼看看梵高的故乡。这种跨越时空、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正是大芬故事中最动人的部分。“他们在复制中逐渐生成对艺术的理解,最终有些人开始尝试原创——这不仅关乎艺术,更关乎人的自我觉醒与价值重构。”
最后,余海波总结道,大芬村可谓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文化样本。“这些画工通过复制西方经典艺术品与世界产生联系,彻底改变了自身的生活轨迹。他们的现实处境促使我们深入思考艺术的价值、原创的意义,以及在全球化文化产业链中个体劳动者的真实位置。”
![图片4]()
四、摄影是提问的艺术,生活是终极答案
整场分享中,余海波不断强调一个观点:摄影不是答案,而是提问。
“摄影只提供观看,不解决问题,但它让我们通过观看反思、获得启示。”他的照片中没有廉价的抒情,也没有武断的批判,只有冷静而深情的凝视。他从深圳的变迁拍到大芬画工的命运,从物质的繁华拍到精神的漂泊,无一不是在回应同一个主题:在时代巨大的变速中,人如何保持尊严?如何寻找意义?
与此同时,余海波还强调:“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寻找的那个东西是支撑着你往前走的力量。”他相信,摄影通过取景框,让我们在破碎的生活中重新构建意义——一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意义。而真正的好作品,不在远方的展览馆,而在每个人与生活真实交手的瞬间。
![图片5]()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摄影的分享,更是一场关于如何观看生活、如何安放自我的哲学对话。在余海波的镜头与言语之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深圳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中无数个体如何活着、如何记忆、如何寻找意义的真实故事。也许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曾经拥有同样的感受与经历,而摄影,让我们再次相遇。”
(刘立庆 通讯员:南山图书馆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