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登华路,管通天下情
西安/王玉涵
寒门早慧,初探商机
付登华出生于一个清贫和睦的多兄弟姐妹之家。回望童年与少年时光,他以八字概括——“以学为主,兼做别样”。
十二岁高小毕业后那个暑假的经历,成为他人生中难以磨灭的印记。彼时,年幼的付登华正为筹措上中学的学费忧心,想到城里寻找赚钱的机会却从来没有进过城,恰巧堂兄考上重庆河运校约他作伴进城走一走。在医院伙房外,他敏锐地注意到挂满灶墙无人问津的猪肉皮。与此同时,菜市场里青椒、李子等普通蔬果的价格,却远高于乡村。一个大胆的想法迸发出来:何不将家乡廉价的土产运到城中售卖?何不将城里弃如敝履的肉皮带回乡间,转化为珍贵的食材?付登华立刻行动起来,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创业”。这段经历不仅成功解决了他的学费难题,更在他心中悄然埋下了经商的种子。
“以学为主,兼做别样”——这八个字引出了付登华波澜壮阔人生的序章,奠定了其脚踏实地而敢想敢干的底色。
逐梦青春,交大铸魂
1961年9月5日,重庆菜园坝火车站。在母亲和堂姐依依不舍的目光中,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离乡的忐忑,青年付登华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奔向改变他一生的地方——西安交通大学。
在西安交大绝缘专业61级度过的五年时光,是付登华学习专业知识,淬炼实践本领的关键期。交大“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重的教学传统,为他打下了无比坚实的专业根基:前三年半,专注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深入工厂劳动实习,完成课程设计;后一年半,则进入专门化教学阶段,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参与毕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规划,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日后步入专业领域游刃有余的自信,是交大送给他的第一份礼物。
更弥足珍贵的是,在咸宁西路,他收获了受益终生的同窗情与师生情。这份深厚的情谊,并未止步于青春的校园。在他日后踏上创业的荆棘之路时,这份情谊化作了强大的助推力量:在学长的鼎力相助下,他的工厂拥有了第一台当家设备,企业自此有了“发动机”;在昔日恩师、同窗的悉心指导下,工厂迅速培养出一批技术骨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回忆峥嵘岁月,付登华动情地表示:“我为自己是西安交大学子而无比自豪!我的创业历程,每一步都凝聚着交大人的无私帮助和支持!”
这份深情厚谊,付登华从未忘怀。毕业多年,他始终以赤子之心反哺母校:他先后担任西安交大四川校友会常务理事、副会长、荣誉副会长,积极联络服务校友;精心编撰了第一版西安交大绝缘专业61级通讯录,热心发起为患病同学的“献爱心”活动,多次组织召集同学聚会……尽管毕业多年,绝缘61级的群体精神始终高扬,绝缘61级的同学情谊历久弥新。正如他在《风雨春秋》中所发感慨:“但愿声气常通达,无畏坎坷互帮托。”
展望未来,他深情寄语:“不管世界政治风云如何波翻浪涌,我们都应该饮水思源,不忘母校,也不忘那些为母校发展默默奉献的人们。”
国企砺剑,商海扬帆
1967年,付登华正式告别校园,步入社会,成为西安电缆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一名技术干部。他深入一线,走进车间,身穿背带裤,胸袋插剪子,上铜线、下单线、上纸绳、换纸带,跑绳断带时还要修线……从生疏忙乱到独立自主操作,正是在这五年机台生活中,他真正走下学堂,成为工人,这段宝贵的基层历练,为他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扎实的工艺技术功底,磨砺了他吃苦耐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西安电缆厂兢兢业业工作了十八个春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下海”成为时代浪潮。此时已届不惑之年的付登华,内心澎湃着创业的激情。他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抱负,报效国家。“勿须惊天动地,但求事业有成”——这朴素而铿锵的心愿,驱动着他做出了人生中又一个重大抉择:乘时代之风,下海创业!
凭借在电线电缆行业深耕多年的专业经验,通过对国内线缆市场情况的周密调研。1985年,他选择在国家三线建设重要基地四川省德阳市开始创业——参与东方电缆厂的设计与建设!然而,创业之路从非一帆风顺,天有晴雨交迭,英雄多经磨折。下海第一厂的运行并不顺利,随着种种意想不到的复杂困境接踵而至,企业步履维艰。
1987年,面对暂时的挫折,交大人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撑着付登华,他不甘心就此失败,立志要在德阳这片热土上闯出一番事业。他离开东方电缆厂,应聘德阳中学创办德阳电缆厂任厂长兼总工程师,坚持“艰苦创业,土法上马;由土到洋,滚动发展”。他亲力亲为,鞠躬尽瘁,带领全厂自改设备、厂房,自编工艺文件、操作规程……经过几年艰苦奋斗,1992年德阳电缆厂完成产值1746万元,成功创办、发展德缆厂成为全市电线电缆行业龙头企业、全省中等学校最大的校办企业。付登华本人也因其卓越的贡献,被授予“德阳市优秀校办企业厂长”、“德阳市城镇集体经济明星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岁月如梭,付登华身为交大人的韧性与激情之火仍在燃烧。他并未满足于这份成绩,1998年,他再度踏上创业征程,领办“森普”——这是一次崭新的跨界之旅!从做好主导产品选择到打造出强有力的事业拼搏型班子,他踏遍大江南北,请教专家,调研考察;广泛咨询意见,审时度势,精准决策。“森普管材,一管到底”的口号在行业内打响。到2002年,森普公司已成为四川省化学建材工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并在2003年与2006年两度入选“四川工业企业500强”,2006年上缴税金超1000万元。森普管材产品不仅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选为“专用管材”,还出口安哥拉等地,走向了国际市场。
商海波谲云诡,此后多年,企业历经市场波动、行业洗牌等多重考验。年过六旬的付登华,始终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惊人定力,带领森普团队一次次化险为夷。在森普任职期间,付登华还同时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省科技厅电缆专家和市经委聘请的项目评审专家。在经营管理企业的同时,尽心尽力为政府部门建言献策。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2008年5.12大地震后,付登华于危难之际受命担任四川安费尔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组织其进行开发性再建。历经一年多的市场调研,安费尔最终选定PPS短纤维作为公司主打的新产品之一。科研创新,引进人才,培训工人,投料生产……技术改造如火如荼,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政府资金补贴,重点企业扶持,各种荣誉激励纷至沓来——在付登华的带领下,安费尔成功完成灾后重建,登向又一座高峰。
驰骋商海多年,付登华始终坚守信仰,坚定信念,坚持奋进,获誉无数。他被评为“2006中国企业年度新锐人物”、“中国企业家2004最具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未来之星”,四川省“第五届创业之星”、“创新标兵”,德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厂长、明星企业家、劳动模范。2023年,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德阳市优秀建设者”称号。这是企业家的荣誉,这是奋斗者的荣光!这一年,付登华年满八十周岁。
纵使时代风起云涌,何惧?破浪者仍扬帆!他的身影,是无数坚定创业者、追梦人的缩影。
春和景明,以文养老
从缙云山下的寒门少年,到扎根西北的国企骨干,再到乘风破浪的民营企业家。从少年早慧,在生活的夹缝中捕捉商机;到青春拼搏,在梧桐荫下苦读苦练,攻苦食淡;再到中年扬帆,于商海浮沉中掌舵前行。漫漫登华之路,终通向春和景明,天光大亮。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以文养老,笑看风雨春秋。如今耄耋之年的付登华,先后出版了《杂烩集》、《风雨春秋》《情感春秋》《敝帚自诊》《以文养老集》等多部文学作品。作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阳市纪实文学家协会名誉主席,十多年来他笔耕不辍,记录生活,岁月留痕,激励后学。
风雨春秋,无悔前行。付登华,这位从西安交通大学走出的赤子,以其身体力行,诠释了西安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训荣光!
2025.8.22
付登华和本文作者王玉涵
王玉涵: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专业2024级本科生。
(声明:文字美图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等处理。)
《西部作家村》散文·小说创作联盟
顾问:吉狄马加,王宗仁,车延高,阿来,龚学敏
艺术顾问:张咏霖,刘代明
主席总编:詹仕华
副主席副总编:涂国模
常务主席: 王贵川
主编执行主席:程欣文
执行副主席: 李义忠,余楷茂,周克勤,贺杰,钟若菱,陈锡挺,鲁小月,珺羽
秘书长:李义忠,余楷茂(常务)
本期编审:涂国模
本期执编:欣文
特邀编委:李发模(贵州),刘炳琪(湖南),张开翼(宁夏),张新平(湖北),赵南成(广东),陈俊(安徽),陈词(辽宁),罗盟(成都),贺罡(四川),吕雄文(西藏),贾文华(黑龙江),雪野(甘肃),韩志君(吉林) ,熊亮(江西)
编委:谭金强,付登华,孔令华,冯伦,胡锐,高万勇,孙金莲,商丘,宋健,唐鸣,归途,唐成光,李传斌,钟斌
策划:平原
编审: 涂国模,鲁小月
业务总监:珺羽
法律顾问:张华彬律师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
来稿请认真校对和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