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窘年代的绅士梦
梁东 肖峰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黑板上老师的粉笔还在拼命叽叽喳喳写个不停,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
福利社里面什么都有就是口袋里没有半毛钱,
……
熟悉的童年歌声入耳,四中十三级逐渐浮现眼前。
最后一节课的下课铃响过,校园中立刻闹起来,最为重要的事,算起来大约只有两件,“出口”与“进口”并重。
出口乃校园东南的旱厕。看吧,快步如飞者,急不可耐,急匆匆;时常见,排队等位,便会有加塞越位,有同班同学在前时,便有了插队的条件;男厕如此,女厕一般会更加紧张些。排队、加塞、找关系、要帮忙、都在不言中。
小青年正当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需求是第一大需求。这是不方便言说的故事。然而,方便言说的故事便是每位同学的“进口”事业了。
学校的食堂位于各年级教室的最北侧,紧邻大操场。说是食堂,其实在那个年代,绝不是大跃进时代的食堂,可以吃了上顿不管下顿的大集体。而是采用了自我决策、自我选择,自我负责、学校扶助的混合制解决方案。
教师有专门的通道,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分析出不同的操作程序,有全在食堂解决的,有打饭菜回家的,有只买主食回家的,偶有外来客人,会单独进食等等。
最为复杂的还是形形色色的学生们。
有商品粮供应制学生,人数较少凭票吃饭,秩序井然;
有高价或是关系户学生,挤进凭票吃饭的行列;
有个别需要增加营养者,排队打五分到两毛不等的小菜。人数不是太多,但总能显现出些许的绅士风度;
更多的人,更多彩的事,便是分批次、分年级、分班级的自带主食加热者、蒸熟者。面食有黑白不同的色差、米饭有五谷杂粮的形态;笼屉上的食物容器是五花八门的,有饭盒、有大碗,有小碗、有茶缸、有大杯、更有带大孔、小孔、有色、无色的各式网兜,兜内多为形态各异的薯类。这是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各自为政,自已寄放和领取,总是彰显着相关食品容器的高、低、贵、贱、贫、富、优、劣,吸引着各位主人的味蕾。因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缘由,呈现出着家庭影响下的巨大差异。
在这匆匆行走的人群中,少不了的是值日生们打粥的小分队。在黑颜色、白颜色的铁皮小桶、大桶里,总有五十斤左右的稀粥吧,一般由男生负责,偶尔也会见到女生值日员的。
最为热闹的是粥(小米糊糊、玉米糊糊)到教室门前,无数双渴望的眼睛、急盼的情绪、空饥的肚腹,都在粥桶放下的那一刻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是寒风冷冽的三九天,粥桶上面有湿热的气,顺风送到干冷的鼻翼处,食客(学生)们早已经是饥不可耐了。那是温度、是半天的期待、也可能是这一顿主食引诱所致。
男生占尽了体力的优势,有一缸者、两缸者;一碗者、两碗者,也有少量的重复者。
女生吃尽了矜持的苦头,有盛满碗粥尽情饕餮的,有只盛了半碗粥吸溜着等待时机想再盛上点的,更有许许多多碗内空空如也,望粥兴叹的……
常忆:苦读求学曾经过,大房通铺跳蚤王,幸有成人高考时,鲤跃龙门成栋梁。
常思:出校门再入校门,门门功课不一样,旧教育新教育,人人教育成榜样。
受教育,教育人,教育学生学做人,教师大,大教师,教育学生做大师。
男士抢粥太荒唐,应思女士腹无粮。
忍饥吞声苦读书,只为远走飞他乡。
书香门第亦度日,家中有粮心不慌。
改革开放四十载,绅士梦想不敢忘。
(二0二四年五月同学会有感)
2024年5月22日初稿,2024年8月22日改定
作者简介:梁东,男,出生于1965年,原籍肥城市安驾庄镇北赵村。现任职于济南市地质矿产研究院。
肖 峰 :男,1963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肥城市安驾庄镇路家杭村 ,大学学历 ,自199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诗文发表于《儿童文学》、《泰安日报》、《泰山晚报》、《肥城市报》等报刊并多次获奖。著有诗文集《玉米田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