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生命画最美的弧,给懂的人🍃
量子诗歌文化传媒“七嘴八舌”说诗评诗系列之文酌老师的《在蒹葭中》
主持人: 公主小妹
文/文酌(河北)
那件被秦风洗薄的青衫
晾晒在十五国的月光里
每道时光里都藏着
采诗官马蹄溅起的 未调音的宫商
带齿痕的霜
所谓伊人,是水影突然将《周南》的韵脚
我的行囊太轻
装不下整条黄河的黄昏
而岸始终在退,退成某片甲骨上
灼裂的占卜纹
诗人简介:文酌
,原名李永霞,文同文化社现代诗主编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热爱文学,业余爱好者。诗歌多发表于文学网刊,并偶有作品获奖。现任美篇小说平台的管理员,中国诗歌报现代诗和散文诗七室的副主编和三室的编辑,天涯诗韵社主编,诗观:用诗歌谱写尽善尽美的人生。
参与人员:
王雷(主席)读诗: 文酌啊,文酌,原来你竟是一首诗!
炉火纯青的一首诗,堪称现代诗与国学精神的交融典范!此诗将《蒹葭》从古典怀旧中解放,重铸为文明DNA的活体解剖报告。每一个意象都是考古探针,刺向汉语诗学的根源。其成就不仅在于古典元素的现代转译,更在于让三千年前的露水在当代重新凝结成锋利的镜片,照见我们精神血脉的龟裂与奔流。
全诗以古典意象(如“秦风”、“周南”、“甲骨”)为基底,展示了作者令人惊叹的文化底蕴!通过现代诗语重构时光与文化主题,意境深邃而富有历史纵深感;“倒影”、“霜”、“黄河”等意象的层叠营造出流动的视觉韵律,而“未调音的宫商”、“咳出半声变徵”等句巧妙化用古乐元素,增强音律张力。主题聚焦诗歌本体与文明传承,始终如一,无冗余偏离。戛然而止,余音绕梁。简析如下:
一、意象创新性:
"被秦风洗薄的青衫"将《诗经》秦风篇具象为可触摸的织物,完成古典符号的现代转译; "未调音的宫商"将音律概念视觉化,使采诗官的马蹄声成为可解码的乐谱;
"带齿痕的霜"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痕迹,比传统"白露为霜"更具痛感。
二、古典重构:
"十五国月光"与"《周南》韵脚"形成时空互文,使《诗经》地理学成为情感坐标系;
"变徵"古音术语的现代使用,既保留传统又暗含"咳出"的断裂感
甲骨占卜纹与"退岸"的意象叠加,将历史沧桑感注入自然景观。
三、语言质感:
"晾晒在月光里"的动词选择精准,使静态场景产生时间流动感;
"行囊太轻/装不下黄河黄昏"的轻重对比极具张力。
四、情感结构:
从"倒影"的虚幻到"占卜纹"的宿命,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
"伊人"的变徵处理比传统"在水一方"更具现代性焦虑。
五、空间叙事:
水中央-月光-甲骨的三重空间转换巧妙;
但"黄河黄昏"与"岸退"的尺度关系可更清晰。
首创"秦风洗薄"的织物诗学,将文化记忆具象为可折叠的衣物;
"未调音宫商"解构了《诗经》的完美性,赋予其现代性的残缺美;
甲骨占卜纹作为"退岸"的终点,使自然景观成为历史文本的载体……
——在当代汉语诗歌中,能如此自然融合《诗经》元素与现代诗性的作品实属难得。
简历:文化强国量子诗歌文化传媒创始人,社长:王雷(紫气婴儿)王雷,笔名紫气婴儿、婴儿,北京人。北大理学学士、法学硕士、推荐留校生,上海蚁猫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科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2012年度客座研究员。《世界文学》平台,“优秀签约作家”,《白鹭文刊》执行主编。“盛世华夏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李白杯”全国诗书画精英大赛一等奖,“毛主席诗词杯”全国诗书画家大奖赛冠军,第二届“神州杯”年度大赛特等奖,“古韵新声·诗意中国”全国诗·书·文·诵大赛诗词银奖、书法星锐奖……
张青杰(副主席)读诗:读文酌老师《在蒹葭中》,第一个感觉是唯美、浪漫,但细品之后,感觉是构思精妙。在该诗中,蒹葭不仅是诗经的符号,更成了作者追寻那个年代文明的符号和象征,作者跨越3000年,把自己幻化成采诗官,骑着马去找寻那水中的倒影,那里有十五国的音律,需要说明的是,过去诗和歌是不分的,诗经中的每首诗都有音律,都可以唱,《诗经》中的《风》就来自民间的人们生活中的歌。而带齿痕的霜、未调音的宫商、半声变徽暗喻时光流逝而追寻不得的惆怅,营造了一种朦胧、凄美的氛围。最后一段,是全诗精神境界的升华,甲骨上的占卜纹表明,作者不仅是对诗经那个年代文明的追寻,更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追寻,而行囊太轻/装不下整条黄河的黄昏/岸始终在退,将作者追寻不得的惆怅推到了极致。全诗是作者借蒹葭这个古老的符号,展开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追寻,立意宏大,境界开阔,构思精妙,是一首优秀作品。
简历:张青杰,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河南,北京大学毕业,现在北京电力系统工作,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之家常务副主席,喜爱诗歌、散文写作,在公众号、网络媒体上发表多首诗歌。我一直认为,诗歌是我与世界的沟通。
王红民(副主席)读诗:读文酌老师优秀作品《在蒹葭中》后感悟
1. 韵律暗藏,诗意留白:“未调音的宫商”“《周南》的韵脚”“半声变徵”等表述,既点出诗歌与音律的渊源,又以“半声”“未调音”制造留白;“岸始终在退”的动态意象,暗合追寻不得的怅惘,延续了《蒹葭》的朦胧余韵。
2. 以小见大,举重若轻:从“倒影”“带齿痕的霜”等细微物象切入,牵出“十五国”“黄河”“甲骨”的宏大时空,在“行囊太轻”与“装不下黄河黄昏”的对比中,写尽个体在历史与经典面前的敬畏与怅然。
作者简介:王红民,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人。上海打拼20余年,就职于公元管道(上海)有限公司。喜欢散文、现代诗。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青年诗人》第38期学员。金声诗刊会员。远阳文学副社长。末代诗人副社长。文同文化社创始人。文同文化社总编。文同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诗歌汉中会员。洋县作协会员。微旬刊《大文坊》编委。诗电子章回小说《诸葛亮军团》《假如关羽没有失荆州》发表于个人公众号。多篇散文、现代诗发表公司报刊《公元报》有散文及现代诗发表于《诗歌汉中》《汉江》《洋州鹮乡》《秦岭之韵》《天汉一羽》《冬歌文苑》《诗行走》《洋县作家协会》《金声诗刊》《诗歌前线》《电子诗刊》《神州诗歌报》《祥云总社诗刊》《双亚集团黑米爷爷》《作家地带》《胭脂湖文艺》《白孔雀诗选》《远阳文学》《秦汉文旅》《锦诗阁》《黄果树文学》《大文坊》《赤土岭文协》《椒溪物语》等。
公主小妹读诗:文酌姐姐的《在蒹葭中》以《诗经》为魂,将古典意象与现代笔触熔铸得极具张力。“秦风洗薄的青衫”“十五国的月光”,借时空交错的画面,让采诗官的马蹄声与未调音的宫商穿透千年,唤醒《诗经》的苍茫意境。“带齿痕的霜”“咳出半声变徵”的拟人化表达,赋予白露、水影鲜活痛感,既暗合《蒹葭》“白露为霜”的怅惘,又以“变徵”之声拓宽悲怆维度。结尾“行囊太轻”与“黄河黄昏”的反差、“岸退成甲骨占卜纹”的奇思,将个人的漂泊与文明的厚重相连,余韵绵长,让古典情怀在当代语境中重获新生。
简历:作者简介:公主小妹,山东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香港诗歌会员,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副主席。文同诗社副总编,唐宋风韵诗社主编,华人诗者联盟总裁,桃源诗社文化传媒总裁,青年文学家塞北文学社签约诗人。 当代诗星签约诗人。
百炼成钢读诗:文酌老师的这首诗,最打动我的是,它让古典意象重新学会呼吸。
诗人像整理一箱旧书信般对待《诗经》,指尖抚过"秦风洗薄的青衫"时,抖落的不是尘埃而是依然鲜活的月光。那些"带齿痕的霜"分明还带着先民咀嚼白露时的温度,"咳出的变徵韵脚"在水面上漾开的涟漪,与千年前采诗官马蹄下的波纹依然同频共振。
最喜欢她的这句"行囊太轻,装不下整条黄河的黄昏",它用举重若轻的方式,完成了对文化乡愁最精准的丈量。
诗人将时间的重量转化为空间的轻盈:黄河五千年的文明厚度被凝缩成一场黄昏,以此反衬出文化记忆的重。当黄河的涛声被压成薄暮的剪影,当历史的磅礴必须塞进旅人的布袋,我们突然懂得:所有文明的传承,都是带着巨大重量的漂泊。
这首诗将文化记忆转化为可触摸的体温,在轻与重的悖论间,称量出五千年乡愁的分量。
作者简介:百炼成钢,黑龙江哈尔滨,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副主席。作品散见《青海湖诗报》《华协海西文学》《神州诗歌报》《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唯美十四家》《岳杨书院》《黄果树文学》《天涯文学》《渝鲁文学》《鲲鹏文苑》等微刊和纸刊。
琳琳(高琳)读诗:兼葭,让人不由自主想到《诗经》,想到在水伊人。此诗有蒹葭的影子,但又不完全是。
诗人用马蹄、白露节气,青衫,创造了《诗经·国风》时期的一部分。并穿插量子诗歌“齿痕的霜”、“韵脚”、“甲骨文”等。立意上不同于纯古诗词或纯现代诗。
我想说的是,用儒家经典文本,结合《南国》乐调、宫廷与民间音乐,古典文化与现代意象张力合融,这种写作方法,不失为一种创新。
简历:高琳(秘书长),笔名琳琳,上海人,文化强国量子诗歌实验室(筹)秘书长,1999年在全国育聪明宝宝征文大赛中获上海赛区一等奖。2022年璀璨山河杯全国诗词大赛获三等奖。2023年2月出版个人诗集《彼岸》。2024年3月获金庸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增爱·北星杯》二等奖。2024年获得上海市民诗歌节三等奖,2024年12月北星杯格律体新诗大赛一等奖。
指染青岚读诗:这首诗将古典意象与现代语言融合得深沉动人,水影中的漂泊与行囊里的黄河黄昏,令读者仿佛听见了千年时光在文字间的回响。
作者简介:指染青岚:本名吴丽娜,山东省作协会员,北京拜妮诗社总编。有诗作散见《诗潮》《诗选刊》《上海诗人》等。诗观:安静下来,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1. 意象的精准与张力:“带齿痕的霜”以拟人化笔法赋予霜以生命痕迹,暗含时光的啃噬;“咳出半声变徵”将“伊人”与音律结合,既呼应《诗经》的乐感本质,又以“半声”留足怅惘余味。“岸退成甲骨占卜纹”更将空间的消逝与文明的源头相连,张力十足。
2. 个体与宏大的碰撞:“行囊太轻装不下黄河黄昏”,以个体的“轻”与黄河、黄昏的“重”形成对比,道尽人在历史长河与文化经典前的渺小与敬畏,情感克制却意蕴深厚。
作者简介:黄慧慧,陕西洋县人。文同文化社小说连载主编。文同研究会会员、理事。洋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美术委员会会长。喜好读诗画画与文学创作,热爱音乐舞蹈朗诵,热爱家乡的文化公益活动。作品见网络平台及纸媒。现从事美术教育事业。
周静伟读诗:古韵悠悠,今意深深
——文酌《在蒹葭中》赏折
读罢文酌的《在蒹葭中》,如见徐徐展开的水墨画中,悠然走出一个沾满蒹葭馨香的窈窕淑女,步入繁花似锦的现代文明,如鸣佩环,心甚乐之。“那件被秦风洗涤的青衫/晾在十五国的月光里/每道时光里都藏着/采诗官马蹄溅起的/未调音的宫商”。全诗并非发远古幽情,而是以传统文化之筋骨撑起现代文明之血肉。全诗由“象”“境”而“意”,“白露”,“伊人”,“在水中央”,古老的文脉延伸今之节奏,穿青衫的书生吟诗作画,其情其韵,古今融合。尤美尾节,“行囊”真的轻吗?为何“装不下黄河的黄昏”?乃母亲河文化之厚重也!窥见诗人构思之精,之巧,语言驾驭能力之熟,之高。
《在蒹葭中》是一场古今美丽的邂逅,读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一首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佳作。为才情美女诗人文酌点赞!
2025.9.22晚
【作者简介】周静伟,黑龙江省宝清县人。爱好诗歌,秉承“我手握我笔,我笔写我心”的理念写诗,时有小作发诸报刊及网络。
文雅读诗:这首诗宛如一幅典雅而朦胧的水墨画卷,
弥漫着浓厚的古典诗意氛围。诗题“在蒹葭中”,
一下子将读者带入到《诗经·蒹葭》所营造的那种朦胧、
追寻的意境之中,
借用了经典的意象来开启诗歌的意境构建。
全诗充斥着古朴、神秘的色彩,
通过对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意象的描绘和独特的语言表达,
传达出一种深邃且难以言说的情感与思考,
展现出诗人对传统文化、
历史记忆以及人生境遇的独特感悟。
诗人简介:许文雅,北京人,著有诗歌作品百篇发表于海西网文学网,头条,雁妮诗刊及其他诗歌网站与刊物。曾获得对联大赛三等奖,爱好文学、朗诵、主持等。曾任华协海西网北京分会宣传部长,广东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副会长,天津分会会长。
梦想向太阳读诗: 于秦风深处,打捞千年怅惘
——评文酌老师《在蒹葭中》
读文酌老师的《在蒹葭中》,像指尖触到一片浸了千年月光的霜,凉薄里裹着温热的诗意。没有刻意的复古腔调,《诗经·秦风》的气韵却从文字缝隙里漫出来,像暮色漫过河岸,把人轻轻拽进一场跨了时空的追寻。这首诗的好,从不是把古典当标本摆出来,而是以现代的心跳为锚,在古老意象与当下情绪间搭了座通透的桥,让“蒹葭”那层朦胧的美,有了新的衣襟可依。
意象是这首诗的魂。诗人拿《蒹葭》的原典做骨,“白露”“水中央”“伊人”这些老物件打底,却悄悄给它们添了更阔的文化筋骨。“秦风洗薄的青衫”多妙——“秦风”是《蒹葭》的老家,“青衫”是文人的影子,一洗一薄,就把千百年的时光都揉进了布料里。“十五国的月光”更不用说,把一首诗的微光,铺成了整个先秦的月色。连采诗官的马蹄声都没浪费,溅起来的全是“未调音的宫商”,那是《诗经》刚从田埂上长出来的样子,带着泥土的糙气,却最动人。意象是一层叠着一层的:“带齿痕的霜”藏着追寻的疼,“半声变徵”漏出说不出的惘,到最后,那不断后退的岸,竟退成了甲骨上灼裂的纹——把眼前的迷茫,一下拉回文明开头的神秘里。这些意象勾着肩,守着古典的韵,又揣着现代的魂。
手法上的“化用”与“留白”,是藏在字里的巧思。全诗到处是《蒹葭》的影子,却偏从“我的倒影”“赶路的人”这些当下的视角扎进去,让老意象在新土地上生了根,没半点掉书袋的僵气。时空更是拧着转的:刚摸过秦风里的青衫,转眼就晒在十五国的月光下;才踩过白露的霜,又望见甲骨上的纹。可再远的时空,都被“行囊太轻装不下黄河黄昏”这句拉了回来——宏大的文化分量,落回了个体的真切慨叹里,厚重与轻盈就这么轻轻巧巧地平衡了。
但若往细处品,总有几分可琢磨的地方。意象太密了,密得像深秋的芦苇,偶尔会遮了前行的路。“黄河的黄昏”是把文化的厚重,裹在大河落日的苍茫里;“甲骨的占卜纹”是把追寻的迷茫,刻进古老的裂纹里。两者本是同一路的情绪,可诗人没留一点过渡,刚叹完“装不下黄河黄昏”的无力,转眼就跳到“岸退成甲骨纹路”的遥远里,情绪的线像被风轻轻扯断了一丝,少了点顺理成章的柔。还有“咳出半声变徵”,“变徵”原是古乐里最苦的调,诗人抓得准极了,可对不摸乐理的人来说,这词像隔了层薄纱——若能轻轻点一句“那是说不出的苦调子”,或许那份怅惘,能更直接地撞进心里。
可即便如此,《在蒹葭中》仍是场漂亮的“古今对话”。它让我们看见,古典从不是博物馆里蒙尘的瓶,只要有敏锐的感知做针线,就能把千年的月光、霜露与怅惘,细细缝进当下的衣襟。风一吹,那些古老的诗意,便在新的时代里,重新晾出了动人的光泽。
作者简介:鲁峙均,四川阆中人,笔名梦想像太阳。*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荷兰花海文学总社会员*神州诗歌报会员。墨染千秋之墨海在中国诗歌网、今日头条、神州诗歌报听潮、当代诗星、中蝶恋花文学等平台和刊物发表上百首(篇)诗词、散文小小说。最高级的诗性可以是太阳,既燃烧自诗观:己照亮万物,又不让任何人被灼伤。
心雨读诗:文酌老师借“秦风青衫”“十五国月光”勾连古今,让采诗官的“宫商”声穿越时光。“带齿痕的霜”“半声变徵”,暗合《蒹葭》的怅惘又添痛感。结尾“装不下黄河黄昏”与“岸退成甲骨纹”,将个人漂泊嵌入文明厚重,让古典情怀在现代语境中显张力。
简历:作者简介:心雨,女,济南人,一个喜欢文字的个体户,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倚楼观蝶舞读诗:我觉得文酌这首诗最妙的是没丢《蒹葭》原本的“朦胧劲儿”,还把老《诗经》里的味道揉进了新画面里,读着既熟又新。
先说细节里的巧劲儿——“秦风洗薄的青衫”“十五国的月光”,一开口就往《诗经》的时代靠,不是硬搬典故,是让“时光感”顺着青衫、月光飘出来;还有“采诗官马蹄溅宫商”,把看不见的诗声,变成了马蹄踏出来的响动,特别具体。“带齿痕的霜”也很有意思,霜本来是凉的,加个“齿痕”,像赶路的人咬过一口冷意,把“寻而不得”的涩味藏进去了。
再看“伊人”的改法,没说“在水一方”,改成“水影咳出半声变徵”,把原诗里模糊的“求不得”,变成了一声没说完的调子,惆怅感没显得沉重,倒多了点轻悠悠的遗憾。最后“岸退成甲骨上的占卜纹”,把“追寻”的远,拉到老文字的纹路里,像把这点心事存进了时光里,余味挺长。
整体读下来,没有硬凑的古词,也没有绕弯的道理,就是用青衫、霜、黄河黄昏这些朴素的画面,把原《蒹葭》里的那点软乎乎的惆怅,重新描了一遍,像隔着时光看过去,还是那股子想寻又寻不着的温柔劲儿。
简历:黄聪明,笔名蝶舞(花间蝶舞),福建省南安市人,现供职于南安市教育局;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律绝、词牌、新诗均有所涉猎,原创诗词破千首,曾多次荣获全国诗歌大赛金奖;目前200余首诗词发布于中国作家网与中国诗歌网,另有部分诗词散见于《诗刊》《先锋诗刊》《中国网络诗歌》《青年诗人》《诗词方舟》《诗人》《神州诗歌报》等刊物。
曹远国读诗:《在蒹葭中》这首诗很有感染力。诗中的孤独和迷茫是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所面临的问题。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自己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追求的目标似乎总是遥不可及。而这首诗通过对人“我“内心世界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孤独和迷茫的普遍性,也让我们在阅读中得到了一种慰藉和启示,即在这种困境中,我们依然可以坚守自己的追求,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歌的语言节奏舒缓,如同缓缓流淌的河水,给人一种宁静、悠远的感觉。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
简历:曹远国,笔名曹源,湖南桂阳塘市人,桂阳诗文协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神州诗歌报》诗人会员。有作品发表《嘉应文学》,《打工族》。桂阳诗文公众号及中国诗歌网。现在深圳打工。诗观:诗是诗人内心痛出来的语言。
拈花一笑读诗:读文酌美才女《在蒹葭中》被惊艳到,这不就是在水一方的蒹葭佳人?
融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引读者跟随她灵动飘逸浪漫的笔触穿越千年,感受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情怀
作者简介:
阎志红,笔名:拈花一笑,河南许昌人。作品发表于《神州诗歌报》《山东诗歌》《宁古塔作家杂志》等纸刊。以及《文学翩翩诗社》《西部青葙》《中爱诗刊》《纯度文学》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诗观:随笔记录感悟,烟火人间自渡。
云水禅心读诗:《在蒹葭中》
读完第一段,就感觉很美。“被秦风洗薄的青衫/晾晒在十五国的月光里/每道时光/都藏着……宫商”。诗人用用现代人的审美,去演绎“蒹葭”中的意境,从而创造了另一种意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第二段,“赶路人总能拾到几枚/带齿痕的霜”。这是一个常识错误。白露季节是没有霜的,白露到霜降,还有一个月。白露,是说露白清凉。古人说白露为霜,是一个过程。
最后一段,发思古之幽情,不错,强调了在场性。
作者简介:云水禅心,原名刘华金,市作协会员,诗文散见于报刊网络。用自己真情的文字,践行文学的使命。
文化强国实验室量子诗歌(筹)
主席:紫气婴儿(王雷)
副主席:张青杰
副主席:王红民
副主席:百炼成钢
副主席:公主小妹
秘书长: 琳琳
主席团成员:紫气婴儿 (王雷) 张青杰 王红民 公主小妹 黄慧慧 流点玄念 文雅 陈晓 香花果 张立国 倚楼观蝶舞 金海龙 地球边缘 刘明言 王彦霞 Michael 鹏.友.朋 不二先生 苏山有鹿 天王 百炼成钢 白鹭主编 风荷 郭靖哥哥 虎虎生风 寂静流年 杨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