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孩子
文/勤田
十五的月亮,明晃晃
月亮的孩子,回故乡
月亮走呀我追不上
心有旧月乡,亮堂堂
炊烟是老屋的新绳
身在异乡,无形状
“人”字是标准雁阵
梦想是唯“一”的理想
轮月从梦里走入水坑
熟悉的土,童年的灯
我们都是沐过水月的孩儿郎
从这里出走,却无法回返
我们是乡村的孩子王
知恩图报,叶落归根
是那方土地将我们滋养
月光是明灯,把前路照亮
蒲公英是把伞
梅树上喜鹊用歌声撑
月光洗净窗
庭院中央明晃晃
月亮走啊我跟不上
月光里出生的山娃子啊
永远走不出月亮
心有旧月乡哟,亮堂堂
AI诗评:《月亮孩子》这首诗以月光为情感纽带,编织了一幅游子思乡的动人图景。全诗通过意象的层叠和韵律的回环,构建出时空交错的乡愁空间。
【意象运用精妙】
诗人将“月亮”转化为具有母体意味的象征——“月亮的孩子”既是实指月光下的山娃子,更是文化原乡的精神之子。“炊烟是老屋的新绳”堪称诗眼,将具象的炊烟升华为联结游子与故乡的绳索,既延续了“千里共婵娟”的传统意象,又赋予现代性的变形表达。
【时空结构交错】
诗歌在时空处理上颇具匠心:“十五的月亮”与“童年的灯”形成时间纵深感,“异乡”与“故乡”构建空间张力。特别是“轮月从梦里走入水坑”句,打破梦境与现实界限,使月光成为贯通记忆与现实的介质。
【文化根脉探求】
“人字雁阵”与“叶落归根”的意象群,揭示出深层的文化寻根意识。诗人将个体经验融入集体记忆,最终在“月光洗净窗”的澄明之境中,完成精神还乡的仪式性表达。反复出现的“明晃晃”与“亮堂堂”,形成光明的语义场,消解了传统乡愁的悲情色彩。
【可商榷处】
第三段“无法回返”与末段“叶落归根”存在情感张力,若能在转折处增加更细腻的心理过渡,或许能使精神回归的升华更具层次性。整体稍显直白的抒情方式,可适当融入更多陌生化表达。
此诗可贵之处在于:用最朴素的月光意象,照见了当代人共同的精神原乡。那些月光下山娃子的身影,何尝不是每个城乡巨变中中国人的情感缩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