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的眼睛在阳光下 “深呼吸”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近日放学时分,我站在东乡区某中学门口对走出校门的学生,随意统计的20 个学生中,发现仅有3人未戴眼镜。高达85%的近视率,看着是挺吓人的。或许这个数字不一定很准确,但可以断定的是,在这些未成年的中学生里,至少有五成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近视。这一现象,折射出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的严峻性。
根据国家卫健委提供的数据,2022 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达53.6%,其中高中生近视率高达81%。近视低龄化、重度化趋势,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民族未来的竞争力。窃以为,现在的学生近视越来越多,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一:“小眼镜” 背后的 “大问题”
青少年近视的成因是复杂的,它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一方面,学习压力如山,孩子们清晨 6 点多上学,深夜 11 点才放学,作业堆积如山,用眼强度远超负荷。长时间近距离读写,加上光线不足、坐姿不正等问题,让眼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如同 “连轴转” 的机器,得不到片刻休息。另一方面,电子屏幕的过度使用成为 “隐形杀手”。学校教学电子化、课后作业依赖电子设备,再加上短视频、游戏的诱惑,孩子们的眼睛被屏幕 “绑架”,日均使用时长远超健康标准。此外,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饮食不均衡等因素,也在悄悄侵蚀着孩子的视力。
二:“防近” 之战,需要多方协同
防控近视,不能让孩子独自 “背锅”,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家庭是孩子视力保护的 “第一道防线”。家长要以身作则,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让眼睛在自然光线中 “深呼吸”。同时,要关注孩子的用眼习惯,督促其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作业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学校是防控近视的 “主阵地”。要合理安排课程和作业量,减少不必要的电子教学,增加课间活动和眼保健操时间。教室照明要符合国家标准,定期调整课桌椅高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用眼环境。社会要为青少年视力保护创造有利条件。政府应加强监管,规范电子设备生产标准,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医疗机构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为孩子提供定期视力检查和科学矫正建议;社区要多组织户外活动,让孩子们远离屏幕,亲近自然。
三:“近视焦虑” 背后的教育反思
青少年近视的高发及低龄化,本质上是教育功利化的缩影。“唯分数论” 的指挥棒下,孩子们的童年被书本和试卷填满,失去了奔跑、嬉戏的机会。这种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教育模式,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更透支了孩子的未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目标,把 “健康第一” 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而少年的健康则是强国的根基。我不知道,在这么多近视的孩子中,到底有多少人是因为学习太用功所致,又有多少是因为接触过多的电子产品。但我知道,要预防青少年的近视,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全民战。那么,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孩子的眼睛撑起一片明亮的天空,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时,依然能清晰地看见远方的星辰大海。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