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721》「飘舞的剑」(8721辑)

晨间寄语
黄河水变清了吗?准确地讲,是在慢慢变得没有以前浑浊了。这不是天方夜谭,每有清澈,都会被囯家黄河治理部门监测到、并拍摄录像下来。这样的现象和结果,已经超过45次。
黄河,被喻为中国人的母亲河之一。所谓华夏儿女、黄皮肤,与黄河有关,有着千年传颂的故事。
我第一次看到黄河,是1983年的4月末。无巧不成书,我带了一个几辆“黄河牌”的车队,从山西晋城拉着铁矿石,经河北过邢台、走邯郸、入兰考、进山东、路过东营黄河大桥,那里是黄河入海口。因为桥上不能停车,我们只能从车上远远地看,水域很宽,一望无际,心情十分激动。我在想,作为贵州的山里人,做梦也想不到会来到黄河边,而且一下子看到的,是那么壮观、那么平静无垠,没有半点波涛。哦,汹涌已过,“百川东到海”了。真实的感觉,一泄千里的黄河——河水泛黄——就像我们山里人讲的,黄泥巴浆浆…。
我第二次实地游览黄河,是前些年退休后,有了时间,趁着母亲健在,也了却母亲游古都西安、瞻仰革命圣地延安的心愿。陪同母亲自驾游经四川、过秦岭、在秦中大地转了一圈。一路受到了沿途战友们的热情接待,真切地感受到了八百里秦川的壮丽和秀美。
我那次写了近两万字的游记,此处不再一一描述。值得一提的是,韩城——史学家司马迁的故里,也在黄河边上,那里战友们指我看了“鲤鱼跳龙门”的方向,但是我更对那里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孔庙”感兴趣(那篇游记中已有赘述)。韩城,几乎没有我想象中的西北景象,相反,还有些江南水乡的种种痕迹。介绍司马迁的历史溯源和塑像广场,在湿地公园的陪衬中,那里也似小桥流水、植被丰厚。有资料显示,自从三峡大坝建成后,西北黄土高原也在直接或间接的受益中。大范围的空气湿度,是其原因所在。我在猜想,黄河水的逐渐变清,是否也有影响?
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几位战友陪我们去到黄河“壶口瀑布”。远远地,就听隆隆的轰鸣声。我没有能力把黄河的壮美描写出来,但是我看过介绍徐惠君 绘画黄河的专题片,他的巨幅画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无数次,还到过世界各地巡展,其售出价几千万、上亿为寻常事,他是公认的画黄河第一人。细微处,他画的黄河浪花针尖样大,似乎会说话、会笑、会跳、拟人化、清晰动感,活灵活现。那上面,壶口瀑布倾泄下溅起的浪,也近似清澈透明,那便是——真实的黄河。
书写,有时会让人情不自禁,停不下来…。写到此处,不觉又想起唐·李白在《将进酒》中的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权当该篇《寄语》的结束语吧!
新的一天,早安!
2025.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