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不桑梓怀 解囊助乡亲
——记乐耕村公益人士骆刚
夏体强
“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出自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的诗《居夷集·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原诗较长,我这里只引用最后两句,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就是:尽管我是那样怀念家乡的生活啊,我却丝毫无悔于今天的现状。这里我化用王阳明的诗句,做了一点修改,作为标题赠与骆刚。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天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达的阅兵仪式,其核心主旨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这样的主题下,受阅方阵和新型武器展示首先是对那段艰苦卓绝抗战历史的一种致敬。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凭借着不屈的意志和不断发展的军事力量,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天安门所陈设的背景和长安街布景,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故事,是对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先烈们的最好告慰。
军方评论员认为:从现实意义上讲,适度的武器展示是对我国国防实力的一种展示,是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能力、有决心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能力保障人民的和平与安宁。这并非是对任何国家的一种挑衅,而是一种基于自身安全需求的必要宣示。在国际舞台上,一个国家只有具备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在国际事务中拥有话语权,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当天,我看完阅兵式,感到热血沸腾。在9.18事件发生94周年之前,我就在思考,能不能组织一次“传承革命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经与文友们商议,9月18日当天上午,我和陈正坤同志,代表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带领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长征学会会员曾丁玲,遵义市红花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室主任唐仿萍,遵义师范学院副教授、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李德辉,中国工商银行播州区支行行长王丹,遵义市电视台社教部原主任宁东华,遵义市新媒体网红徐语等一行共八人走进贵州遵义新蒲新区新舟镇乐耕村采风。
此行目的,一是义务为乐耕村果农作宣传,二是了解家乡乡贤骆刚反哺乡村的事迹,三是看一看乐耕村保存的放生塘碑,听一听碑后面的故事。
骆刚那天其实不在乐耕村,他长期住贵阳市。为此我只得先期采访了解他和熟悉他的人。叶久辉是新闻战线上的一位老同志,改革开放前曾在乐耕公社当过广播员,对骆刚较为熟悉。
说到我们要采访骆刚,他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骆刚是地地道道的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乐耕村人,1963年4月出生,长江商学院EMBD研究生学历,现任贵州利美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骆刚29岁时(1992年)创办了利美康企业。经过多年规范管理和运作,发展成为今天拥有三家医院、一所学校、控股一家药厂、员工近1000人、固定资产上亿元的医疗股份有限公司。骆刚曾任全国工商联代表,贵州省总商会副会长,贵州省民营机构协会会长,曾获“遵义这10年”十大感动人物提名奖等荣誉。骆刚致富不忘回报家乡。从2001年起,骆刚得知家乡新舟镇乐耕小学校舍破旧不堪,他当即出资10万元重建学校,此后,利美康公司又先后向乐耕小学捐体育器材、各种花木、计算机设备等折合人民币达10余万元。
以前,从新舟镇到乐耕村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要想富,先修路”骆刚出资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修建了新乐公路,方便了群众,也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
当我们问道,乐耕村的“新舟——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叶久辉告诉我们: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大约是2000年,骆刚将父亲骆方文接到贵阳市赡养。骆方文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一个热心人。骆方文到贵阳市后,他就到处走走看看。当时贵阳市乌当区高新路街道有一个远近闻名种植水果的村,叫阿栗村。这阿栗村距离贵阳市城区中心只有5公里,属于贵阳市的周末花园之地,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全村总面积13.93平方公里,植被种类丰富,以松树为主,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四季分明,风景宜人。原生态杨梅是阿栗村的镇村之宝,上世纪80年代从浙江引进,后又经过当地不断改良育种,而今杨梅果实更加饱满而鲜美。也是这一年,该村7000余亩杨梅已陆续进入最佳采摘时间,于是阿栗村举办了乌当区阿栗村杨梅采摘开园仪式。
骆方文看了开园仪式后深受启发,向儿子骆刚说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议向乐耕村民赠送了科技杨梅、桃树和枇杷树苗,帮助乡亲们致富。2001年乐耕村就先后栽下科技杨梅150亩,桃树、枇杷等树苗60亩。2005年春,骆刚又为乡亲们送来了8000多株科技杨梅、桃子和枇杷,种植面积增加到250亩。同时,他还出资3万元,硬化了乐耕街道和通向科技果园的路。2005年4月,遵义县“春晖行动”启动后,利美康公司又与乐耕村携手共建“新舟——乐耕十里绿色水果长廊”。2005年到2006年,利美康公司先后出资15万元用于乐耕村粉房组“四在农家”建设,支持粉房组改造河道,清淤、筑坝、修桥,推动了乐耕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到2006年秋,早几年种的1000多亩杨梅、杏子、桃子却不见收成,有的果树不挂果,有的挂了果老爱掉。个别村民认为“上当受骗”,开始砍了2、3亩树。
根据乐耕村发展经果林存在的问题,利美康特意请来技师对村民进行培训,千里迢迢从山东临沂找来了“果树土专家”吕桂刚,指派他进驻乐耕帮扶村民种树、管树。从此吕桂刚与村民打成一片,克服各种困难,吃住在村里,教村民打药有效防治了病虫害,教村民修剪枝条、嫁接果树、除草施肥,对果园进行规范化管理。
2007年,乐耕村的果园花繁叶茂果硕。李易才家种了2亩多桃树,因为不得收,原来也准备砍树,跟着吕桂刚学到技术后,果园当年收入2万多元。后来,尝到科技带来甜头的他又种了4亩多果树。李德义家有片杏树,也因为管护不当不挂果。在得到吕桂刚的指点后,2007年杏子就得到了丰收,每公斤卖到了16元。科技薪火传遍山村。有了技术支撑,村民种植果树积极性高涨,乐耕村耕地面积仅6100多亩,其中果树有3500余亩,占了一半还多,品种还扩展到了核桃、梨子、李子等。让乐耕村成了闻名遐迩的果树村,村民唐钢在吕桂刚的指点下,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果农。
此外,乐耕村还栽种了枇杷、黄金梨、秋锦梨、蜂糖李等10余个优质品种的水果,真正实现了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现代化新型农村,成为新舟镇周边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近年以来,乐耕村致力塑造“美丽乐耕、生态乐耕”品牌,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已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
从山东临沂请来的“果树土专家”吕桂刚也像外来的果树一样在村子生了根、安了家。2012年,他修了一栋洋气的小别墅,院子里都种了各种果树,还修有专门的停车库。后来,他把户口迁到了乐耕村。一家人过上了农场庄园主式的惬意生活。吕桂刚还被新蒲新区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嗣后,叶久辉还带我们观看了“温暖故土情 春晖桑梓心”功德碑。就让我们用功德碑中的原文作为这篇文章结尾吧:骆刚新舟镇“名誉镇長”、乐耕村“经济顾向”、贵州利美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贵州省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作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他身处都市,仍心系故土,用实际行动回报故土的哺育之恩,实现他“当我走完此生时,我想散尽我的所有去帮助社会和别人”的人生价值。
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夏体强
2025年9月18日深夜于国际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