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长安美丽侗乡之系列
作者:殷汝才
一、长安原始民族的由来
长安的原始民族,以侗族为主体,还有苗族和瑶族。这里是全县侗族人民的主要集聚地(侗族占全镇人口的34.2%),这里主要介绍侗族的由来。
最先在这里定居、开拓的是侗族(还有苗族及瑶族),解放前统称为苗族。侗族的先民是骆越人和五溪蛮人。秦汉时期,因战乱之故,骆越人大都南迁,留在城步境内的则成为这里侗族的先民。唐宋时期、“五溪蛮”在渠水(即樠溪)流域与安化州蛮的蒙、吴等姓结盟,相互影响而融合演变为侗族,其后裔有的沿渠水而上,直至其源头横岭峒,才定居下来就成为长安一带的侗族先祖,自称“纥蒙”。
从县志卷十之P11-12页所载,(董宏定《长安峒记》)的描述,可见一斑。请看《长安峒记》
“长安营者,昔年叛苗占据之峒也。横亘千余里,环绕百余峰。上接霄汉,高与云齐。巉崖不可攀,峥嵘若绝壁,人迹罕见,鸟翼难张。巍然天险之区,层峦叠嶂;依有丛石之间,茂竹深林……当斯时有逆苗李天保焉,素为无赖,啸聚山林,一呼而群凶毕集,百喏则豕突狼奔,豹狼成性、蜥蜴为心,奸淫为快,抢劫为生,黠者为爪为牙,壮者为羽为翼,蚕食楚粤,荼毒生灵,天地为愁,草木震惊,于是乎,干口大宪之怒,统全省之雄师,清七载之妖氛,三军用兵六奇克捷,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冒白刃争死敌,既抚既剿,擒其巨恶,功必赏、过必惩,战能得人之死力,定于乾隆之六年,立营制,名曰“长安’,设官吏,又号‘瑶里守’”。
此记作者董宏定为何许人,无考。从文中内容可见,应是当时一官员,记录了长安营的原由。它在百般诅咒苗民起义的义举之余,也在字里行间描绘了长从广西进长安地势的险要,称之为“天险之区”,感叹了苗民义军之雄强及其气势之磅礴。令朝庭当局及官兵都望而生畏,胆战心惊,内心的恐惧之情溢于言表,给现今的读者留下了一份详实的历史画卷。
长安原名上火寨、长安坪、属绥宁县所辖,由绥宁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在此置横岭峒,明弘治17年(1540)随建县划为城步版图。1741年(清乾隆六年)设长安誉、当今的长安营镇总面积38万亩(即为127平方公里)、14个行政村、人口近万人,水田7988亩、山林6万多亩、海拔700-1700米。
通俗地说,长安的地势就是在万山丛中有一条30多里的大峡谷,峡谷中两条发源于大南山的长河,一条长安河,经过横坡流往广西,一条长坪河,流经大寨、岩寨、六马等寨到洪江,注入洞庭湖。峡谷岸上山巅是断续延近20万亩的大草原,草原边船是数万亩的原始次森林,郁郁葱葱不见天日。在通公路之前,千百年来出进长安的路、全是坎坎坷坷陡得咬膝的羊肠山道。从丹口进,要翻过60里的孟公坳,中途30多里没有人家、全是野兽的世界;从广西进长安,也要翻过30里的地王界、陡坡界,真是比行蜀道还难。修通公路之后,公路恰似巨龙腾飞,一条长龙在万山丛中盘旋蜿蜒,云里雾里。恰似登了天界,气象万千。
【作者简介】
殷汝才,笔名兆平,男,中共党员,汉族,初中文化。1934年6月生于长安营乡长坪村。历任过村、乡文书、副乡长、乡(公社)党委书记、副区长、副科、局长、县委工交办副主任、组织部正副部长、县革委财贸组组长、生产指挥组副组长、政工组组长、县革委常委、县委常委兼纪检会书记、党校校长、县委副书记、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市政协委员。
退休后担任过县委党史联络组副组长、县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县老科协正、副会长、省、市老科协理事、市老干书协理事、县老干书协、县老年体协、县诗协、县苗学会、县夕阳红艺术团顾问。为中国老年书法艺术家协会、省老年书协、省苗学会会员。“一五”普法时被评为市、省及全国普法先进个人。多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及市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先后出版过《夕阳曲》诗集等7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