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声声
文/吴美群
鞭炮声之于乡村平常而又密切。因为平常,所以不为很多人关注和重视;因为密切,所以又常常引起人们的回味和思索。它承载着父老乡亲的喜怒和哀乐,演绎着父老乡亲的欢乐与悲伤;年复一年演奏着乡村悲喜交加的人生交响曲。
我的家乡位于桂西北仫佬山乡西部的一个小镇。在我们小镇的乡村里,鞭炮声不外乎有这么两类:一类是过年及其他喜庆的鞭炮声;还有一类便是送葬及清明扫墓的鞭炮声。
先说一说过年及其他喜庆的鞭炮声吧。春节是乡村最大且最为隆重的节日。如果把过年比做一台戏的话,那么年关则是这台戏的序幕。年关把人们的思乡之情搅活了,搅浓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面工作或在外打工的游子们纷纷归乡。故乡小小的车站顿时热闹了起来,每天归人如潮,熙熙攘攘。于是,乡下涌来了一股色彩缤纷的人流,给乡下平添了一种节日的气氛。年关还是乡下人备年货的黄金时间。这时,乡下的集市可热闹啦。整个集市像条大河,乡村四面八方的小路像小溪,一条条小溪从山里流泻而出,汇入这条大河。顿时,集市上人流似涌,声浪翻飞。买足年货,乡人们便各自归家。于是,山道上,又是笑声阵阵,久久飘荡在乡下的天空。
燃放鞭炮,辞旧迎新,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仪式。正如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的开头所描写的那样:“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据资料记载: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除旧迎新。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爆竹是中国特产,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后来,爆竹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火药发明后,从烧竹子发展为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炸开后响声贯耳,纸屑飞扬,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因其声音清脆如鞭响,故也叫“鞭炮”。在“鞭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各种花炮乃至烟花。二是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
由于有了“开门爆竹”的传统,所以现在春节前,不论城市还是乡村各家各户都要买鞭炮,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前,要燃放一串长长的鞭炮,一家人听听鞭炮声。若响声大,声音脆且连续不间断,预示着来年家道顺利,全家平安健康。接下来到了晚上十二点,还要燃放烟花和爆竹迎新年,接喜神。家乡人对年夜甚为重视。一大早,家乡人便忙开了。年夜,除了少不了猪肉外,还一定要有鱼。因为“年年有余(鱼)”的美好光景是人们为之向往,为之奋斗的。于是,就有了年夜里的吉祥菜——鱼。杀完鸡,弄好鱼,煮好饭,一切办妥之后,一家人围着圆桌甜甜美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大锅里盛满吉祥,酒杯里盛满富裕,话语里飘满欢乐,屋子里荡满喜气。吃过年夜饭之后,便是守夜。一家人围着火炉,在电视机前观看精彩的电视节目。待到新年的钟声敲响,那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寂静的村子里此起彼伏。元宵节晚上各家还要燃放一次鞭炮,这样才算过完年。
过年的鞭炮声,给乡村的年节平添了几分喜气,年味变的更浓了。
除了过年之外,在乡村里燃放鞭炮较多的当数办喜事和进新房。农历八月之后,村里的农活渐渐少了,结婚办喜酒的渐渐多了。这时,乡村的鞭炮声便随着喜事此起彼伏地响亮了起来,响彻云霄,久久地飘荡在乡村的上空。在人们的心眼里,似乎鞭炮燃放的越多,喜事办的就越热闹,新人的婚事也就更加圆满。
在我的家乡,男女青年订婚叫过礼。过礼这天,男方家需委派家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者将订婚的礼品和礼金送到女方家,并跟女方家商定结婚及举行婚礼的相关事宜。当天,女方家需将印有“双喜”字样的喜馍送到男方家,让男方家分给村里的乡亲们,一般是一家一个。这些印有“双喜”字样的喜馍,便叫“过礼糍粑”。得到“过礼糍粑”的乡亲们便知道村里谁家的孩子要结婚了,要等着吃喜酒了。
礼尚往来,女方家给男方家送喜馍,男方家也要给女方家送喜馍,让乡亲们共同分享快乐。于是,便有了做“社糍粑”的习俗。所谓“社糍粑”,就是每年春社日,新婚的男方家送给其亲家的糍粑。社糍粑把一般也印有“双喜”字样。女方家得到社糍粑后,便分给村里的乡亲们,也是一家一个,体现了“快乐同享”的内涵。
在乡下农村,结婚请客不像城里人需发请帖邀请客人。结婚请酒当天,主人家请屯长挨家挨户口头一声通知便可以了。酒席的菜肴都是自家养的猪,自家养的鸡鸭,自家酿的酒,自家种的菜,大家吃起来津津有味。乡亲们喝喜酒,有猜拳打码的习惯,一来为主人家助兴,二来活跃婚宴气氛。“快来好了,五魁首呀!”,“兄弟好呀,双喜临门!”酒兴一来,码声四起,大家喝得痛快淋漓,一醉方休。这时的女人一般不会劝男人不要喝得太多,但也偶有女人劝男人不要喝多,这时男人会向女人摇摇手,说他不会喝醉的。于是女人索性离开,结伴看热闹去了。最有趣的当数“设歌卡”的习俗。接亲的当天,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亲时,要唱答盘问方能通过“歌卡”进入新娘家。同样,女方送亲队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问歌才能进新郎的家门。有时从早一直唱到晚,围观看热闹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最后若答不上来,那就自问自答,或由家长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栏门歌”结束。新娘进屋后,要“闹歌堂”,即在洞房内外摆擂台赛歌,男女唱答。喝彩声、欢笑声响成一片,好不热闹。
乔迁之喜也乡下人的一件大事,看着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积攒的血汗钱变成一座座漂亮的楼房自然高兴得不得了。新屋落成选个黄道吉日乔迁,免不了请亲戚朋友来喝一餐,以示庆贺。既是庆贺,亲戚朋友自然都带着鞭炮前来,用燃放鞭炮来祝福主人家住了新房能走大运。并唱起民间歌谣《贺新居歌》,表示祝贺:“大吉大利入门堂,恭贺主家理应当,今日搬迁进新宇,富贵荣华万代昌。门前鞭炮响连天,男女老少喜开颜,今日主家进新火,我们唱歌祝贺先。新起楼房亮堂堂,钢筋水泥瓷瓦镶,大理石头做柱子,装饰金碧好辉煌。新房落成好气派,大门正正向南开,一年四季喜不断,财源滚滚进家来。主家新房高又宽,地理位置不一般,土地爷爷来保佑,全家大小都平安。主家新房好漂亮,琉璃盖顶玻璃宽,前门来龙三千里,后门双凤滚朝阳。主家楼房好几层,一层更比一层新,坐北向南光线好,人增寿来福满门。”遇到黄道吉日,街道上商铺、酒店开业也要燃放鞭炮。亲朋好友赶来庆贺,都是先燃放了鞭炮,再向主人道贺。人脉关系好的,来的人多放的鞭炮就多,甚至从早到晚鞭炮声不断。鞭炮放得多预示着未来生意就红红火火。这样的日子也常常会被选为修房、筑路、架桥的好日子。大小工程,为了使工程进展顺利,施工期间不出安全事故,动土之时老板也会买很多的鞭炮来燃放,以图个吉利和平安。
过年及其他喜庆的鞭炮声是那么的令人愉悦和轻松,而送葬及清明扫墓的鞭炮声则是那么的令人感到悲凉和揪心。
“死生,昼夜事也。”这句古语道出了生死的平常和无法预料。因此乡村时常为那揪心的鞭炮声所困扰。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那山坳口突然传来一阵又一阵断断续续的鞭炮声。不用说,那肯定是又有人因车祸或别的什么遇难了,正连夜用车子送尸体回家的。那鞭炮声穿村越寨,惊天动地,最终消失在山的尽头。如果在一个山雨迷朦的清晨,一阵悲凉的鸣锣声响过之后,接着响起一阵阵断断续续的鞭炮声的话,不用说,又有人过世了。这些鞭炮声哟,都是那么的凄凉,令人听后揪心般的疼痛,又令人久久不忘,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此情此景,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人生的苦短和生命的脆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转瞬间便消失了,化成了山脚下的一杯新土和山坳口的一阵鞭炮声。逝者留给家人的只有那悲伤的眼泪和揪心的痛苦。
我有一个儿时的老庚,因病过早地谢世了。去世时,才三十多岁。他带着遗憾和留恋匆匆地走了。他留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年幼的儿子跪在他僵硬的尸体旁,嚎啕大哭:“爸呀,爸呀,你走了,谁供我读书呀!呜,呜、呜……”此情此景,令在场的亲朋好友无不泪流满面。送葬那天,他的妻子哭哭啼啼,哭得泪都干了。看着那场景,送葬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无不为之流泪,无不为之发出同情而又可怜的长叹。
“噼啪噼啪,噼噼啪啪”,一阵急促的鞭炮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只见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他的棺材走出了村口,向村对面的山脚行进。顿时,哭声响成一片。送葬乡亲们缓缓地行进在乡村的山路上,默默地为他送行。于是,村对面的山脚下又多了一座新坟。这是我感受乡村那揪心的鞭炮声的最为深刻的一个场景。
有人说:认知了清明,就懂得了人生。这话说的很好。站在祖先和亲人的坟前,你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开枝散叶。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只有一处。这就是融入我们血脉中的眷念和来处。
清明节是家乡人回家祭祖的最好时机。一到清明节,游子们纷纷返回故乡祭奠先祖,寄托哀思,传承孝道。清明节那天,一大早,故乡的小河边,尽是忙碌的乡亲:或忙着刮净刚宰香猪的猪毛;或忙着拔净刚杀鸡鸭的羽毛;或洗刷盛祭品的竹篮……总之,各忙各的,都在为祭祖做好准备工作。临近中午时分,祭祖的队伍开始出发了:以家庭为单位,挑着各式各样的祭品,扛着大大小小的鞭炮,拿着白色醒目的幡旗,沿着山路,走向各自祖先的坟地……没多久,山野间,便接二连三地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分布在山脚、山腰的一座座坟茔的坟头上便插满了一杆杆醒目的白色幡旗,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树树绚丽的梨花盛开在茫茫的山野之中,给故乡平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线。
我的曾祖坟,坐落在村前大山的半山腰上。我和大姐、二姐、弟弟及外甥们祭拜曾祖完毕,便沿着山路往山下返回。在山脚的一片坟地里,我们遇见了远嫁广东的秀云。
大姐和秀云是儿时较好的姐妹。
“秀云,你好!几时回的家?”大姐问。
“昨天到家。带儿孙们回来给我爸和我哥他们上坟。我以后老了走不动了,他们也懂得外祖父和舅舅的坟在哪里。树有根,水有源,要代代相传啊!”秀云感慨地说。
秀云的感慨,道出了“生者寻根,叶落归根”的心声。她这次带着儿子、孙子回来给她的父亲和哥哥上坟。只见她虔诚的在她父亲和哥哥的坟前摆上了祭品,她的儿孙将点燃的祭香插到了自己外祖父和舅舅的坟前,然后毕恭毕敬的默哀。之后,他们给外祖父和舅舅焚烧了纸钱。微风吹来,纸钱纷飞,袅袅地盘旋在坟地的上空,似乎在表达他们那依依不舍的首丘之情。临走时,他们又在外祖父和舅舅的坟墓边燃放鞭炮。那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山野的上空久久地回荡,仿佛寄托着他们对外祖父和舅舅的浓浓思念和难舍难分之情。
岁月悠悠,鞭炮声声。那穿越乡村的鞭炮声,不时飘荡在乡村平常的日子里,飘荡在游子乡愁的记忆中,更飘荡在父老乡亲的心底里,演绎着父老乡亲的喜怒和哀乐,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作者简介:
吴美群,男,仫佬族,广西罗城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已在《文艺报》《光明日报》《散文选刊·原创版》《广西文学》《当代广西》《三月三》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
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主题不限,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我们尊重您的每一次来稿,承诺每稿必复。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随到随审。
为期一年,入选作品会择优按顺序在大赛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大赛作品集。
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十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2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2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微小说多篇(每篇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参赛限投一次作品,请您挑选您的最满意作品参赛。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入围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依等次颁发相应获奖证书,镌刻名字的奖杯和奖牌,获得者将获得高档英德红茶套装。
赞助商:
英红九号!中国三大红茶之一,温性红茶,浓郁芳香的甘蔗甜醇香,口感浓爽甘醇,满口甘蔗甜醇香持久不散,茶客最爱!欢迎广大喜欢喝茶,需要购茶的朋友联系咨询:吴生18819085090(微信同号)(投稿问题请勿扰,按照征稿启事投稿即可。)
诚邀更多赞助单位赞助本大赛,有意者可以邮箱联系。
自费出版事宜:
如有书籍出版意愿(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等作品集)
出版方式为国内书号,国际书号,内部出版,任选其一。
请将您的书稿及联系方式投稿至芙蓉文化出版中心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萧逸帆工作室
文学翻译征稿启事:
如您有诗集,散文集,小说集等文学作品集或者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需要翻译,您可以投稿到
邮箱:xingshiyuekan@163.com
微信:1075812579
专业文学翻译,价格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