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CNTV1《名家访谈》栏目组(姬维纳 焦裕路)采访了《中国老兵健康管理集团》教授 、《中国军创生物科技集团太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退役军人、国家执业医师、主任医师、高级药剂师、全科医生王振磊。
他说:清代是中医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宫廷御医群体作为当时医学领域的顶尖力量,其学术思想既融合了前代医家的精华,又因服务皇室的特殊诊疗需求而形成独特体系。 王九峰作为清代中后期(乾隆至道光年间)的著名御医,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又结合数十年宫廷诊疗经验,形成了“辨证精准、调补有度、重护正气”的医学思想,其留存的《王九峰医案》《仁术堂医案》更是后世研究清代宫廷医学的重要文献。深入梳理其医学思想,不仅能还原清代宫廷中医的诊疗特色,更能为当代中医辨证施治、慢性病调理提供借鉴。
一、核心医学思想:以“整体辨证”为根基,融经典与实践于一体
王九峰的医学思想始终以中医整体观为核心,既坚守经典理论的指导地位,又不拘泥于成法,尤其注重“辨证”与“个体”的结合,形成了三大鲜明特质。
(一)脏腑关联的整体辨证观
王九峰认为人体是“脏腑相属、气血相通”的有机整体,诊疗时从不孤立看待某一脏腑病症,而是追溯病邪传导的脉络。例如,他在治疗皇室成员常见的“心悸”症时,并非单纯从“心”论治,而是结合“肝藏血、脾生血、肾藏精”的理论——若心悸伴头晕、胁胀,则判断为“肝血不足、木不生火”,需用当归、白芍养肝血,辅以远志、茯神宁心;若心悸兼乏力、食少,则归为“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以归脾汤加减,兼顾健脾与养心。这种“从他脏调本脏”的思路,正是对《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理论的实践延伸,避免了“头痛医头”的片面诊疗。
(二)辨证施补的调护思想
清代宫廷成员因养尊处优,多有“虚证”表现,后世医家常有“滥用补益”之弊,而王九峰却提出“补不盲目,泻不峻猛”的调补原则。他将虚证细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更强调“虚中夹实”的复杂情况——若患者有气虚乏力之症,但兼舌苔厚腻、腹胀,则判断为“气虚夹湿”,需先以陈皮、茯苓祛湿,再用党参、黄芪补气,避免“闭门留寇”(即补益药滞留病邪);对于阴虚火旺者,他摒弃当时常用的熟地、肉桂等滋腻温燥之品,改用麦冬、玉竹、石斛等清润之药,既补阴又清热,贴合皇室成员“易上火、不耐燥”的体质特点。这种“辨证施补”的思想,至今仍是中医调理亚健康、慢性病的核心原则。
(三)以脾胃为核心的正气养护观
王九峰深受李东垣“脾胃为后天之本”思想的影响,将“顾护脾胃”贯穿于诊疗全程,尤其重视大病初愈、产后调理或老年体虚者的脾胃功能。在《王九峰医案》中,凡记录皇室成员“产后虚弱”“大病初愈”的案例,他均以“健脾和胃”为首要步骤:若产后气血亏虚兼腹泻,先用山药、莲子、炒白术健脾止泻,待脾胃功能恢复后,再逐步加入当归、熟地补血;若老年体虚伴食欲不振,则用砂仁、鸡内金开胃消食,辅以少量黄芪补气,避免直接使用阿胶、鹿茸等滋腻难消化之药。他认为“脾胃健则气血生,气血足则正气固”,这一思想既符合宫廷成员“需长期调理”的需求,也为当代中医“治未病”提供了方向——养护脾胃是预防疾病、巩固疗效的关键。
二、临床实践特色:兼顾“宫廷需求”与“医学本质”
作为御医,王九峰的诊疗对象多为皇室成员,其病症以“慢性病、富贵病”为主(如消渴、心悸、眩晕、痹症),且诊疗需兼顾“疗效稳妥、药性平和”的特殊要求。这种实践背景进一步丰富了其医学思想的实用性,形成了两大临床特色。
其一,“轻剂缓治”的用药原则。皇室成员体质娇弱,且对药物副作用更为敏感,王九峰因此提出“用药宜轻、见效宜缓”,避免使用附子、甘遂等峻猛之药,即使需用,也必以小剂量起始,并配伍缓和之品制约。例如,治疗阳虚畏寒者,他不用大剂量附子,而是以“附子3g+干姜3g+炙甘草6g”的小方温阳,同时加入大枣调和药性;治疗消渴(类似现代糖尿病),他摒弃“猛药降糖”的思路,以天花粉、葛根、麦冬清热生津,搭配山药、茯苓健脾养阴,长期服用以控制症状,体现了“慢性病需慢调”的科学理念。
其二,“身心同调”的诊疗视角。王九峰观察到皇室成员多因“情志不畅”诱发或加重病症(如肝郁致胁痛、思虑过度致失眠),因此诊疗时格外重视“情志疏导”与“药物治疗”的结合。在《王九峰医案》中,针对某位公主“肝郁化火、口苦失眠”的案例,他不仅开具柴胡疏肝散加减,还在医案后备注“嘱每日散步半个时辰,少思多虑”;针对道光帝“忧思过度、心悸健忘”,则建议“常听丝竹之乐,忌深夜批阅奏章”。这种“既治身、又调心”的思路,早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凸显了中医对“人”的整体关怀。
三、学术影响与当代价值
王九峰的医学思想虽源于宫廷诊疗,却未局限于皇室需求,其《王九峰医案》流传后世后,成为江南医派的重要参考文献,对后世医家如陆九芝、张锡纯等均有影响——陆九芝的“脾胃调护”思想、张锡纯的“中西汇通”中对“正气养护”的重视,均可见王九峰思想的痕迹。
从当代视角看,王九峰的医学思想仍具重要实践价值:其一,其“辨证施补”思想可指导当代人科学养生,避免盲目服用保健品;其二,“顾护脾胃”理念对亚健康调理、术后恢复具有直接借鉴意义;其三,“身心同调”思路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身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方向。此外,他“轻剂缓治”的用药原则,也与现代医学“精准用药、减少副作用”的理念高度契合。
结语
王九峰作为清代宫廷医学的代表人物,其医学思想既扎根于中医经典的深厚土壤,又因宫廷诊疗的实践需求而兼具“精准性、稳妥性、整体性”。他以“整体辨证”把握疾病本质,以“辨证施补”平衡药性与体质,以“顾护脾胃”筑牢正气根基,不仅在清代推动了宫廷医学的发展,更为当代中医提供了“传承经典、贴合实践”的典范。深入研究王九峰的医学思想,既是对中医文化遗产的挖掘,更是对“如何让中医更好服务现代健康”这一命题的有益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