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土”的神秘起源
陈宝明
“五色土”也称“富贵土”和“紫砂泥”。在宜兴紫砂的领域中,“五色土”特指紫砂泥料,呈现黄泥、紫泥、红泥、绿泥、青泥等颜色,这些泥料因色泽丰富且质地优良,成为制作紫砂壶等工艺品的核心原料。“五色土”的神秘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与越国范蠡相关,紫砂泥早期雏形范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据记载,范蠡在宜兴从事制陶活动、隐居的地方、走过的脚印多见于民间传说与地方文献。本人历经多年的缜密查考,在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范蠡曾第一次来到宜兴,是送民女西施、郑旦到吴国夫差那里,在宜兴丁蜀镇一处停留歇脚,今称为“蠡庄”。第二次是在吴越争霸结束,周元王二年(公元前474年)后,范蠡西渡太湖,逃逸到太湖西岸,隐居在湖㳇山洞,此山洞现命名为“慕蠡洞”,后至丁山蠡墅等从事陶业发展,为地方经济繁荣和百姓幸福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宜兴县志》载:“范蠡辅助勾践来吴后,携西施弃官隐避宜兴学做坯,烧陶器。”《丁蜀镇志》载:“范蠡帮助色践灭掉吴国以后,功成身退,隐姓埋名。逃到丁山,与西施一起隐居于台山下,以制陶为业。”1930年《工商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里有《宜兴之陶业调查》一文,记录着:“宜兴之陶业,相传为春秋时范蠡所创造,蜀山之西有地名蠡墅者,即为范蠡别墅之故址。昔范蠡居此,见近旁泥土有耐火性,且粘力甚强,察其可制陶器,因制为各种器皿,筑窑以烧之,始为陶业之权舆也。今蠡墅附近有地名蠡墙围者,尚有古窑十余座。”1932年出版的《江苏省实业志》,1936年出版的《中国陶瓷史》,1955年出版的《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均有相关的记述与记载。这与民间传说与口碑完美契合。
据传越国大夫范蠡扶越灭吴之后,归隐在黄龙山麓的一个村子,帮助当地人复兴陶业生产。他见当地陶业受争霸时代的重要影响,逐渐走向衰退。但范蠡是位聪敏睿智、胸藏韬略,福泽乡民,一尘不染的商家,称为儒商鼻祖。他敏锐地洞察到这片土地上的富饶与不足,遂潜心研制,鼎革造型,促进陶业,繁荣商贾,并暗示自己要重振昔日的兴旺与繁荣。
范蠡在鼎山开荒种地成了一个庄稼汉。有一天范蠡在黄龙山脚下陪同庄稼人一起锄地,发现锄起的土和别的地方不一样,他认为是陶土,又仔细看了看,土干后,变成一种紫色的砂子,湿则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有韧性。就把该土做了几件陶器作试验,挖个土窑一烧,果然烧成了陶器,兴奋极了。再次到黄龙山挖开底层再看,果然有白泥、黄泥、绿泥、青泥、红泥等多种,颜色鲜艳,可这里满山遍野都是这种土壤。他就与土生土长的鼎山陶业人鲍业生商量,叫他去对周围的百姓说:“谁要做官否,如果做官的就到我这里来。”鲍业生出去了一天,被百姓们骂了回来。翘着嘴吧对范蠡说:“百姓都骂我是疯子,懒哈蟆想吃天鹅肉”。范蠡对他笑笑说:“你明天再去喊:那个要黄泥换饭吃否,如果那个要黄泥换饭吃,就到我这里来”。鲍业生不知范蠡胡芦里卖的什么药,也只能硬着头皮去了。鲍业生出去喊了一天,晚上,来的人就多了,都到范蠡的庄院来,挤挤满院,都来向范蠡要黄泥换饭吃。范蠡不慌不忙地对大家说:“黄龙山脚下发现了陶土。”就拿出来试验做的陶器,请大家看看。“用陶土做成陶器,就可以换到饭吃。”还带着大家到黄龙山,指着黄龙山的一处洞穴言道:“内藏五色之土,用以制陶,富贵至矣”。当场百姓听了都很高兴,就请范蠡教他们遴选陶土。从此,到鼎山来挖陶土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原来荆邑有些散在外面的做陶的老师傅也都回到鼎山重操旧业。当地陶业庶民就开始凿山取土,果然烂若披锦,五彩纷呈,范蠡耐心指导大家利用紫砂泥制作陶器,促进当地陶业经济的繁荣发展。这一创新举措,使得鼎山陶业逐渐开始热闹起来,一爿爿制壶作坊开张了,一座座窑炉点火了,一代代制壶匠人涌现了,一件件茶具上市了,一声声赞誉口碑传开了,俗话说:“窑炉门一开,钱银流成堆。年年都富贵,岁岁笑微微。”从此,广大庶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转好,宛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人们无不称奇,便称范蠡为“财神爷”。最为奇妙的是只有黄龙山蕴藏着最好的紫砂土壤,范蠡也感觉有些惊讶:“富贵土?难道是老天真赐给我这么多富贵土?谁也无法破译这上帝赐予的眷顾”。
这对大家而言,悠悠岁月里,这一则古老而动人的传说,在历史文化长廊里是短缺的,因为在当时,范蠡与西施在宜兴是“避难隐居”,并推动鼎蜀地区复兴陶业,不见于“史料记载”也是契合情理之中。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洗礼,那些春秋时代的遗风余韵、年深日久、吉光片羽和历史长河中的点滴与伤痛也渐渐被抚平与挖掘,弘扬与传承。尤其是范蠡与西施在这片土地上播散的种子,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口口相传,也显得愈来愈鲜活,历久弥新,就像一壶甘醇的美酒,让人陶醉于它的芬芳与酣畅,弥补“莫知其终极”的不足,犹如范蠡递给鲍业生说道:“好美味,多谢慈者,无以为报,送上一把富贵土,请笑纳。鼎山地区内藏五色之土,用以制陶,富贵至矣。”这些都是留给我们心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笔者据一位鼎蜀镇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黄龙山南麓的大水潭是一个紫砂矿,开采时挖通了泉眼,于是泉水喷涌,淹没了宕口,成了一个水潭,从未干涸,其间还引出了范蠡吆喝“黄泥换饭吃”的典故,也称卖“富贵土”的传说。目前“大水潭”还在蠡墅村旁,黄龙山脚下。
传说毕竟是传说,且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所以,紫砂泥亦叫“五色土”“富贵土”。范蠡从黄龙山矿层中开采出的矿石,俗称生泥。似块状岩石,经露天摊晒风化,自然陈腐,使其松散,然后用锤式破碎、初碎、石磨成粉,按产品要求的颗粒数目,送风筛选。筛选后的泥灰,下缸湿水浸泡,搅拌成一块块(泾)泥,犹如“雪尽径泥乾,团栾绕树雪”的平和状态,再起缸干燥,堆放陈腐处理,后把腐泥进行捶打成泥,这样便成为供制坯用的熟泥料。自此,珍贵的紫砂泥就在鼎山地区问世。众所周知,紫砂泥用其制壶,能更好地保留茶的原味、色彩和香气,使茶的口感更加醇厚芳香。紫砂壶之所以具有“提香、蕴香、凝香和扬香”的功能,主要得益于特殊的双重气孔结构和紫砂泥料的特性。
由此可见,“五色土”给当地老百姓迎来了日新月异的新生活,大家都非常感激范蠡与西施,将二人视作救命恩人,且刻骨铭心。宜兴鼎蜀辖区的鼎山、蜀山和汤渡陶业工人们为纪念范蠡,立庙祭奠。翻阅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专家路晓农先生《陶祖圣境话陶朱》一文中记载:“过去,蠡墅村中有个崇福寺,庙里塑有范蠡神像;汤渡有个镇溪寺,里面挂着陶朱公的画像与书匾,匾日“致富先师”。可见,当地的人民,不仅把范蠡尊为“造缸先师”,而且还把他当作财神爷来供奉的。相传,农历四月初七是范蠡生日。当地陶工和蠡墅村的村民总要举行集会,祭奠这位对鼎蜀制陶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陶朱公。集会十分隆重,人们抬着范蠡的神像,在鼓乐声中游走全镇,跟随人群绵亘可达数里。”
“五色土”的历史与发展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神秘又深厚,既独特又古朴,既丰富又多彩,无论是历史起源,还是地理条件,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使用价值,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不倒,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研究中国紫砂文化起源的形成、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资料,现已成为中国紫砂的代名词。笔者心中不禁涌起对范蠡的崇敬与赞叹、仰慕与赞颂,更领悟传承和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五色土”矿源,是确保“国家级非遗”紫砂茶壶制作所需的原材料可持续性供应,是时代赋予我们后人的光荣使命与责任担当。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