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在米粒上的抗战英魂
![]()
编者按:2025年6月8日,茌平文苑公众号刊登了上海唐洪亮老师的一组非遗微雕孤品。唐老师,是非遗文化遗产传承人,微雕作品曾经被国家文化部收藏。1998年荣获“吉尼斯之最”第665号证书。
![]()
唐洪亮
九·一八”,警示着国人勿忘国耻。80多年前的抗战风雨令人难忘。想起23年前我曾经在米粒大小的玉石上刻下的那些抗战英魂。
在我面前放着一套耗时三年半才雕刻完成的玉石,共有154个,温润剔透,却承载了一段沉重如山的记忆。
指尖执刀,轻触玉面,刻刀落下,便是:1931年 “九一八”。那一年,秋风乍起,关外烽烟突生,枪声刺破夜空,一个民族被迫发出最后的抗战吼声。刀尖游走,我刻下了中国士兵的身影——他或许年轻,或许已有风霜,但眉宇间肯定只有坚定,他手中的枪,是黑暗里唯一的依靠,是家园最后的屏障。硝烟自我刀下弥漫,那不是普通的烟尘,是战火灼烧土地的焦灼,是同胞血泪蒸腾的悲怆,更是民族不屈的怒吼凝聚成的浓雾。 每一缕雕刻,都让我指尖微颤。玉屑纷飞,如时光碎金,微雕之道,全凭心手合一。因为尺寸太微小,无数次报废了,我再重新来过。我屏住呼吸,腕下稍稍抖动,在毫厘之间勾勒山河破碎的轮廓,这不是技艺的炫耀,而是心灵的朝圣。以刀为笔,以心为祭,此刻我深以为然——我刻下的不是图案,而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中国抗日士兵的身影让我震撼——他没有恐惧,只有视死如归的凛然,士兵,正带着同样的决绝,走向战场。背景处,我刻下破碎的山河与燃烧的土地,刀尖过处,玉石留下细微痕迹,一如当年祖国身躯上的伤痕。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抗战故事,都在用永恒的形式记载历史,让后人铭记。
雕刻完成时,窗外正阳光明媚。我将这米粒玉石对着光,须借助放大镜才能看清那壮烈的画面——士兵冲锋前的姿态,硝烟的缭绕,背景的山河,米粒虽小,却容纳了一个时代的悲壮;玉石虽微,却凝聚了一个民族的不屈战魂。记得那些硝烟与呐喊,记得那些离别与坚守,记得一个民族最深的痛与最韧的勇。我的刻刀极细,尖如蚊喙,在米粒上行走时,竟发出极微弱的沙沙声,像是岁月在暗处啃噬着什么。
这些微雕玉石,是我的致敬——向所有用艺术铭记历史的致敬,更向那个不屈年代里的每一个中国军人的致敬。以史为鉴,铭记那段充满牺牲和抗日的峥嵘岁月,以心为祭,缅怀那些为国捐躯的忠魂烈骨。掌中米粒玉石,重若千钧。它提醒着我:山河虽已无恙,吾辈仍当自强。
唐洪亮简介:中国石化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故事家协会会员,爱好微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微雕作品曾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收藏,1998年获"吉尼斯之最"第665号证书,个人事迹被"基尼斯之最"印成精装书向全世界发行。 1977年首次在文汇报副刊上发表散文,1986年,小说“黄昏”获得全国石油职工文学征文二等奖;1991年报告文学“焊工三剑客”获全国电力职工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曾经在文汇报、劳动报、中国电力报、中国石化报,上海工运杂志等获奖20多次,已发表小说、散文、故事、报告文学等作品近60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