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今年初国内涌现出几位高考状元以来,媒体一度传出“重理轻文”的倾向。不少学生和家长也开始向理科倾斜,部分学生对文科阅读兴趣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该如何寻找新的出路?
9月22日,在恩平市黄冈实验中学,笔者意外见到了北京大学整本书阅读课题组组长蒋钢老师,以及与他联手于今年暑假开设网上阅读课的黄冈实验中学校长付永华和几位语文教师。他们对此次合作举办的网上阅读课程赞不绝口:学生兴趣浓厚,家长反响热烈,教师对语文教学也重拾信心。而最引人关注的主讲人,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顾之川。顾之川同时担任教育部考试中心特聘专家。
[北大学者与黄冈实中校长(右一)在学校合影]
授课于2025年7月17日进行。黄冈中学老师表示,当天在线听课人数高达7000人。“你们学校总共才5000多人,怎么会有7000人听课?”“另外2000人是学生家长。”黄冈实验中学初中语文教师吴雅婷反馈,一些家长听完顾教授的网课后,感觉“开了眼界”,认为“学语文大有前途”。
大家一致认为,在快节奏的数字化时代,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短视频和游戏分散。学校与家庭应共同努力,通过激发兴趣和长期引导,将阅读从“任务”转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
蒋钢老师谈到,过去我们常引用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但这在当今已远远不够。他强调,阅读固然有助于涵养个人性情,但在现代社会中,阅读更是一个公民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条件,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刚需”。
顾之川教授特别注意到恩平黄冈实验中学的学风与校训。学风“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强调广泛涉猎、审慎汲取,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方能成就自我,践行校训“存诚、求真、扬善、创美”。其中,“广泛涉猎”即包括读书、读人、读社会。如何实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这需要教师“笃行、爱生、善导、求索”。教师如何做到“善导”,让阅读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关键在于对阅读的定位——是视其为一种“技能”或“任务”,还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内在渴望”。唯有让阅读成为习惯、融入生活、发自内心,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探究欲,帮助他们建立与他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联系,获得精神愉悦,实现自我价值,正确认知世界。当阅读如同呼吸一般自然且必需,终身阅读便水到渠成。具体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兴趣而非任务出发;二是营造阅读环境(书香校园、书香家庭),让书籍触手可及。
[北大整本阅读课题组长蒋钢(左)与作者9月22日在恩平市合照]
顾之川教授作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特聘专家,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与教材编写工作,主编多套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
顾教授的一席话令人茅塞顿开。黄冈实验中学与北大学者合作,邀请顾教授开展阅读课,取得了显著成效。校方已制定计划,将这一活动持续开展下去,让热爱中文之风在校园内蔚然成风。谈及与北大合作的缘起,蒋钢学者告诉笔者,此次能与大湾区的黄冈实验中学合作,多亏了付永华校长“三顾茅庐”般的诚意邀请。盛情难却,合作由此展开。而付永华校长只是淡淡一笑说:“千方百计办好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我作为校长的天职。”
[黄冈实验中学外景]
冯创志,曾任恩平报社社长、总编辑,恩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恩平市贸易局长,恩平市外经贸局长,恩平市发改局长。退休后至今被聘为中央和省驻江门记者协会高级顾问;恩平市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恩平市冯如文化研究会创会第一副会长。2015年被中国创新管理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专栏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