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村的新考题
●文/杨珺(贾村镇青年企业家)
●转自公众号:西府新传奇
贾村的新考题
●文/杨珺
2025年开春,陈仓区贾村镇的风还带着金河滩的湿冷,刮过贾村老街时,总裹着一股子说不出的萧索。东头老王家的杂货铺,门楣上“诚信百货”的木牌早被岁月啃得发白,铁锁挂了整冬,锁孔里积的锈渣子,连钥匙都插不进去;西头李嫂的面馆倒还敞着门,玻璃上蒙的灰能遮住半扇窗,里头三张八仙桌空得晃眼,唯有墙角的煤炉偶尔发出“噼啪”声,算是给这条街添了点活气。
村委会院外那棵老槐树,是光绪年间栽下的,树干粗得要两人合抱,这会儿刚冒出星星点点的绿芽。树干上贴的红告示,却被村民们摸得边角发卷——纸上的毛笔字是老会计张叔写的,笔锋虽钝,每一个字都透着郑重:“贾村2025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增设实务考题:如何激活老街业态,重塑人流活力,凡候选人需提交具体方案,经村民代表审议后投票。”
最先凑过来的是几个拄拐杖的老人,张大爷眯着眼,手指顺着“人流活力”四个字慢慢划:“这题,比当年公社考种庄稼还难。”他年轻时是贾村的拖拉机手,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老街多热闹——戏台子唱《三滴血》,台下能挤两千多人,卖瓜子的、吹糖人的围着戏台转;逢年过节办灯会唱大戏,大戏的声音能飘到邻村,宝鸡城里的人都坐着班车来逛,老街的青石板路被踩得发亮。可如今,年轻人都往城里跑,留下的不是老的就是小的,老街像被抽了魂,连狗都懒得在街心晃悠。
这话像块石头砸进了油桶,当天傍晚,老槐树下就聚满了人。村长老辛蹲在树根上,烟卷烧到了指缝才惊觉,他把烟蒂往地上一摁:“不是咱没使劲,去年想搞个百果采摘园,结果年轻人嫌累不愿干,老的又干不动,最后荒成了草坡。”人群里一阵叹气,有人说该把老街拆了盖新楼,有人说不如等着镇上拨款,吵来吵去,没个准主意。
就在这时,一个穿冲锋衣的年轻人挤了进来,是刚从西安回来的小黄。他手里拎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几本泛黄的书,额头上还沾着赶路的汗。见大家都看他,小黄抹了把汗,从包里掏出一本《陈仓区文物志》,翻到夹着书签的一页:“辛叔,大伙别愁,咱贾村不是没家底。这老戏台,是民国三年建的,我查了县志,当年是镇上的晋商捐钱修的,雕梁上的‘双凤朝牡丹’,现在还能看清纹路,只要好好修一修,就能当文化地标。”
“修戏台?那得花多少钱?”张叔推了推老花镜,从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账本,“去年修村口的灌溉渠,凑了三个月才凑够钱,现在再修戏台,怕是没人愿意掏这个钱。”
小黄没急着辩解,又从包里掏出个布包,打开一看,是个锈迹斑斑的灯笼样:“张叔,钱的事咱有办法。咱贾村的灯会,从光绪年间就有名,‘兴盛号’灯笼坊的招牌,当年在宝鸡府都响当当。我前几天去看了王婶,她还藏着她婆婆传下来的灯笼谱,要是能把这手艺捡起来,办个‘贾村灯会’,既能卖灯笼赚钱,又能吸引游客。”
人群里,做面花的孙婶红了红脸,从兜里掏出个油纸包,打开是几个巴掌大的面花——有展翅的凤凰,有盛开的牡丹,最惹眼的是一个仿何尊造型的面花,器身上“宅兹中国”的铭文用红豆镶嵌,虽简单,却透着股古朴劲儿。“小黄说得对,咱贾村可不是普通村子。1963年,咱村社员在后院崖背挖出了何尊,那可是国宝!我这面花手艺,是跟着我娘学的,她以前就说,要把咱村的宝贝都捏进面花里。要是办灯会,我就教游客做何尊面花,让他们知道,咱贾村有根,不是随便一个小村子。”
孙婶的话让人群热闹起来,有人说可以把自家闲置的老房子改成民宿,有人说能去沟里采野蜂蜜当伴手礼,可张叔的顾虑还是没消:“想法再好,没钱没政策,也是白搭。修戏台要请工匠,办灯会要搞宣传,哪样不要钱?”
小黄笑了,从包里掏出一份打印好的策划案,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字:“张叔,我早就琢磨好了。第一,我去跑镇上区上的文旅局,咱村有何尊文化、有民俗手艺,符合乡村振兴的政策,说不定能申请到扶持资金;第二,搞村民众筹,愿意入股的就出钱,不愿意出钱的就出力气,修戏台时搬砖、刷漆,办灯会时帮忙招呼游客,赚了钱按贡献分;第三,我在网上认识几个做文旅宣传的朋友,到时候让他们帮咱拍短视频、做直播,不用花太多钱,就能让更多人知道贾村。”
接下来的一个月,贾村像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小黄天天往镇上跑,鞋子磨破了两双,终于从文旅局申请到了一笔乡村文化振兴补贴;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年轻的帮着拆戏台的朽木,年老的帮着整理老物件,王婶则带着几个妇女,天天在村委会的院子里练做面花、编藤条;张叔也动了心,把自己攒的养老钱拿出来,还帮着记账、算成本,账本上的数字一天天多起来,他的眉头也一天天舒展开。
选举那天,村委会的院子挤满了人。小黄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修戏台的设计图和灯笼会的流程表,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他说要在戏台上搭个灯光秀,夏天唱秦腔,冬天腊月办年货集;说要在老街两旁摆上灯笼摊和面花摊,让游客能看能玩能买;说要请县里的非遗传承人来教村民做灯笼、做面花,把老手艺传下去。台下的村民们听得认真,有人频频点头,有人忍不住鼓掌,连之前反对的张叔,都悄悄竖了大拇指。
投票的时候,老辛把选票捏在手里,想了想,在小黄的名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圈:“这娃,心里装着贾村,不是来混日子的,咱信他。”
结果出来,小黄全票当选村委会书记。上任第一天,他就带着村民们开工了。修戏台的时候,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匠人主动来帮忙,他说自己年轻时跟着父亲修过这戏台,知道哪根梁该用松木,哪根柱该用榆木;编藤条的时候,王婶把自己珍藏的灯笼谱拿了出来,手把手教年轻人怎么掌握藤条拉得又细又长,“太粗了不好打弯,太细了容易断”得像照顾娃一样细心”。秋天的时候,贾村老街彻底变了样。老戏台修好了,雕梁上的“双凤朝牡丹”重新刷了漆,红的似火,绿的似玉,戏台前的空地上搭起了遮阳棚,摆上了长凳;灯会如期举行,巷子里飘着芝麻糖的甜香,游客们排着队,有的等着买刚出锅的芝麻糖,有的围着王婶学做面花,还有的拿着相机,对着何尊面花、老戏台、灯笼拍个不停。老王家的杂货铺重新开了门,里头摆满了村民们自己做的野蜂蜜、花椒、核桃,生意好得忙不过来;李嫂的面馆也雇了两个年轻媳妇帮忙,碗里的臊子面香气扑鼻,食客坐满了八仙桌,连过道里都加了临时的小桌子。
傍晚时分,老辛坐在老槐树下,看着热闹的老街,眼里满是笑意。小黄走过来,递给他一块刚熬好的芝麻糖,甜香在嘴里散开,老辛忍不住说:“小黄啊,当年的考题,咱贾村算是答对了。”
小黄笑着点头,望向远处——夕阳下,老戏台的影子拉得很长,秦腔的唱腔、游客的笑声、灯笼的光影,混在一起,成了贾村最动听的声音。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的贾村,还会有春天的赏花节、夏天的灯光秀、秋天的采摘园、冬天的年货集,老街的青石板路,会被更多人的脚印踩得发亮,贾村的故事,也会被更多人听进心里。
作者简介:杨珺,宝鸡炎龙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法人代表。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人。
一位深植故土、锐意进取的优秀企业家。凭借近二十年跨领域实战经验,从建筑设计、房地产开发到生态科技创新的持续进阶,始终以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推动产业升级,矢志用科技力量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2019年至今聚焦生态科技转型,依托前期深厚积累,果断将企业战略重心转向绿色经济,以炎龙生态科技为载体,整合生态治理、智慧城市与数字创新业务,全力构建“技术驱动型”绿色综合服务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