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星火爆燃出共和国的晨曦》
——谨以此诗 献给新中国七十六华诞
作者 :柳林堡主
合诵 张玉阁 海棠 烽火 爱家
张玉阁:
十月的轮胎碾过太行山的脊背
我在每一个转弯处采集历史的回声
黄土高原的褶皱里
埋着 用血书写的日历:1937,1938,1939……
当刺刀划破华北的夜空
平型关的碎石
仍在传唱那声击碎亡国论惊雷
海棠:
而更多雷霆在青纱帐里孕育
百团大战的钢轨被无形之手
扳向黎明的方向
就在烽火连天的时刻
延安窑洞竟亮着另一种曙光
—— 抗大学员用枪杆蘸墨
在《论持久战》的页边演算着
新中国需要多少工程师、教师、医生
烽火:
鲁迅艺术学院的刻刀
在梨木上雕刻《黄河大合唱》的脉络
每个音符都淬炼成刺刀的寒光
纺织姑娘用纺车将棉线
纺成五线谱的经纬
纱锭旋转着 旋转着
织出五星红旗最初的纹样
被硝烟熏黑的指节
正在油灯下勾勒宪法草案的轮廓
爱家:
我看见课堂与战场的对话:
平型关的弹片熔铸成圆规尺规
百团大战的铁轨铺就课桌
电报机的滴答声里
迸发出拉丁字母的诵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与火药配方共享同一张草纸
那些身着戎装的学子
白天挖掘防空洞
夜里开采思想矿脉
他们的钢笔与步枪保持同样角度
刺破旧世界的黑幕
毛主席在窑洞前断言:
不仅要打破铁壁
更要铸造千万把钥匙
每一声炮火轰鸣的背后
需要十间教室的灯光来照亮
八十年后我驾车穿越硝烟散尽的路
白杨树依然保持持枪警戒的姿态
黄土坡上的校舍仍在演示
向大地深处扎根的哲学
他们用青春浇灌的星火
已长成哈工大航天方程
人大社科文库
国防大学沙盘推演
新华社的电波穿越云霄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波里
依然跳跃着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波长
夕阳西下时
我触摸夯土墙的弹痕
忽然听懂太行山的风声中
交织着两种永恒旋律:
一种是冲锋号撕裂硝烟
一种是读书声穿透时空
它们共同谱就民族解放的复调交响
此刻
新中国飞驰在高速路上
我的油箱里奔涌着
他们当年点亮的星光
每盏车灯都是不灭的窑洞烛火
每座校园都是平型关战役的延伸
每间报社都是延河畔的油印机
每个电波都是宝塔山发出的讯号
在这本永远打开的教科书上
铭刻着永恒的课题:
如何让星火爆燃成不灭的朝阳
如何让炊烟升腾为共和国的霞光
——献给所有在硝烟中播种星火
用书本和枪杆托起新中国的人们
你们的教案仍在续写
你们的歌声仍在传唱
你们点亮的每一盏油灯
合:都化作了天安门广场的华灯初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