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维工具点亮语文课堂
聊城市茌平区
振兴街道中心小学 高焕荣
语文课堂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学生读课文停留在“知情节”,写作文困于“凑字数”,分析文本时“无话可说”。归根结底,是学生缺乏将“碎片化感受”转化为“结构化思考”的路径。思维工具作为连接文本与思维的桥梁,能将抽象的思考过程具象化、可视化,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建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KWL表格、3-2-1关联法、4C分析法等工具的运用,不仅能破解阅读与表达的难题,更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培育思维品质的沃土。
一、KWL表格:让阅读从“无序”走向“有序”
KWL表格以“Know(已知)-Want(想知)-Learned(学会)”为框架,将阅读过程拆解为“预习-探究-总结”三个阶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阅读目标,避免“盲目读课文”的低效状态。尤其在说明文教学中,KWL表格能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本,主动梳理知识脉络,让阅读从“无序浏览”变为“靶向探究”。
教五年级《太阳》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填写KWL表格的前两栏。在“Know”栏,学生们写下“太阳会发光发热”“太阳很大”“太阳离我们很远”;“Want”栏里,问题五花八门:“太阳到底有多大?”“太阳的温度有多高?”“为什么太阳下山后天会黑?”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走进课文,不再是“逐字读”,而是“找答案”——读到“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立刻在表格旁标注“回答了‘太阳有多远’的问题”;看到“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兴奋地补充“原来太阳这么大”。课后填写“Learned”栏时,学生们不仅能罗列“太阳的远、大、热”,还能主动关联生活:“原来晒被子杀菌,是因为太阳有紫外线,这也是太阳的作用”。
此前教这篇课文,学生们课后只能复述“太阳很大、很远”,而用KWL表格后,小宇在单元测试中写道:“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离我们一亿五千万千米,它的温度很高,表面有六千摄氏度,连钢铁碰到都会变成气体。正是因为有太阳,地球上才有植物、动物,才有我们人类。”这样的答案,既有文本细节,又有逻辑关联,正是KWL表格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对着表格总结”的成果。这种工具不仅让阅读有了“抓手”,更培养了学生“目标导向”的思维习惯。
二、3-2-1关联法:让文本理解从“浅层”走向“深层”
3-2-1关联法以“3个关键词-2个感受-1个关联”为核心,引导学生从“提取信息”到“表达感受”,再到“联结生活”,层层深入地解读文本。在记叙文教学中,这种工具能帮助学生跳出“记情节”的浅层阅读,抓住文本的核心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最终实现“文本-自我-生活”的深度联结。
教学《桂花雨》时,我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完成3-2-1任务:“3个关键词”需从文中提取核心事物,“2个感受”要结合文本细节,“1个关联”需联系自己的经历。学生们很快圈出“桂花、摇花、思乡”三个关键词;“感受”栏里,小琪写道:“摇桂花时‘桂花落下来,像下雨一样’,我觉得很快乐;妈妈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的金桂’,我觉得很温暖”;“关联”部分,小浩分享:“我奶奶家院子里有棵石榴树,每次秋天摘石榴,奶奶都会给我留最大的,现在我搬家了,每次吃石榴都会想起奶奶,就像作者想家乡的桂花一样。”
在此前的教学中,学生们只能说出“作者喜欢摇桂花”,而用3-2-1关联法后,课堂上涌现出许多细腻的表达:“‘桂花雨’这个词很美,既写出了桂花多,又写出了落下来的样子,像下雨一样温柔”“妈妈不是不爱外地的桂花,是爱家乡的回忆,就像我不爱别人送的玩具,只爱爸爸给我做的小木马”。这种工具让学生不再“泛泛而谈”,而是通过“关键词聚焦-感受提炼-生活联结”,真正走进文本的情感深处,实现了从“读懂内容”到“读出自己”的跨越。
三、4C分析法:让写作从“无话”走向“有料”
4C分析法以“Concept(概念)-Content(内容)-Connection(关联)-Conclusion(结论)”为框架,将写作过程拆解为“明确主题-筛选素材-建立逻辑-升华主旨”四个步骤,帮助学生打破“凑字数”的困境,让作文既有内容,又有逻辑。在议论文和话题作文教学中,4C分析法能引导学生从“想到哪写到哪”,转向“有结构、有深度”的表达。
五年级上册“推荐一本书”的习作教学中,我用4C分析法引导学生构思。“Concept”栏明确“推荐《草房子》”;“Content”栏要求填写“推荐理由”,学生们列出“桑桑的成长故事很感人”“文字像画面一样美”“里面的人物都很善良”;“Connection”栏让学生关联生活,小诺写道:“桑桑生病时,老师和同学都关心他,就像上次我发烧,同桌帮我记笔记一样”;“Conclusion”栏则升华主旨:“这本书让我明白,成长会有挫折,但只要有爱和勇气,就能变得坚强。”
此前写“推荐书”的作文,学生们常写“这本书很好看,大家快去读”,而用4C分析法后,作文变得有血有肉。小宇写道:“我推荐《草房子》,因为它讲了桑桑在油麻地的成长故事——他拆蚊帐做渔网,被妈妈骂;生病后,他不再调皮,学会了坚强。书中的文字很美,‘月光下的芦苇荡像一片银海’,读起来像在看电影。这本书让我想起去年我学骑自行车,摔了很多次,爸爸鼓励我‘别怕,再试试’,最后我终于学会了。《草房子》不仅好看,还让我懂得了成长需要勇气,也需要身边人的爱,大家一定要读一读。”这样的作文,有具体内容,有逻辑关联,有情感升华,正是4C分析法搭建“写作支架”的成果。
四、思维工具的深层价值:让语文课堂成为思维的“练兵场”
思维工具的价值,远不止“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更在于让语文课堂成为培育思维品质的“练兵场”。KWL表格培养“目标导向”的思维,3-2-1关联法锻炼“深度联结”的思维,4C分析法塑造“结构化表达”的思维——这些思维习惯,将伴随学生一生,成为他们应对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
教三年级《司马光》时,我用“问题链+思维导图”的工具,引导学生梳理故事逻辑:“事件的起因是什么?(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其他孩子的反应是什么?(皆弃去)”“司马光做了什么?(持石击瓮破之)”“结果怎样?(水迸,儿得活)”学生们用思维导图画出“起因-经过-结果”,不仅理清了故事脉络,还主动提出:“为什么司马光不用‘喊大人’的办法?因为时间来不及,他很聪明。”这种工具让学生从“听故事”转向“分析故事”,培养了“逻辑推理”的思维。
语文教育学家于永正说:“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终身有用的东西。”思维工具正是这样的“有用之物”——它不是“应试技巧”,而是“学习方法”;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维路径”。当学生用KWL表格主动探究,用3-2-1关联法深度联结,用4C分析法结构化表达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对作文的掌握,更是“会思考、能表达、善联结”的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美、理解爱、学会思考。思维工具如同“点亮”课堂的灯,它让抽象的思维变得可见,让零散的感受变得有序,让学生从“被动学语文”转向“主动用语文”。当我们将思维工具融入阅读、写作、表达的每一个环节,语文课堂便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场”,而是“思维的生长地”——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
作者简介:高焕荣,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荣获茌平区名师,聊城市教育教学能手、先进工作者,省心理协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出版、教学随笔《做一个有温度的教师》《教育的捡拾》《反思促成长》《静待花开》、诗集《岁月静好》、散文集《不经意收获的幸福》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