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村》:关中土地的集体记忆与文学回响
文/王博(西安)
9月20日的蓝田县图书馆,一场关于《大梁村》的分享会,不仅是一部小说的诞生仪式,更是一次乡土文学的集体朝圣。贠文贤用文字垒砌的这座"大梁村",既是个人记忆的存档,也是关中农村半个世纪以来的精神地标。
一、真实的力量:文学与历史的互文
孔明先生提到读《大梁村》时"时常走神",这种"走神"恰恰揭示了小说的核心魅力——它模糊了虚构与真实的边界。贠文贤笔下的集体经济、灾荒岁月、民俗风情,不是历史的复刻,而是以文学为媒介的再创造。他像一位田野考古学家,从父辈的皱纹里、村庄的老墙中、土地的裂缝间,挖掘出被时间掩埋的集体记忆。
曹林燕在分享会上称赞贠文贤"深耕本土、记录时代",这一点尤为珍贵。在当代文学日益"城市化"的背景下,《大梁村》选择回归土地,用关中的方言、农事的细节、人性的挣扎,构建了一部"非虚构"的乡土史诗。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仅是宏大的叙事,更是无数普通人在困境中的生存智慧。
二、多维反思:集体经济的人性刻度
《大梁村》最引人深思的,是对集体经济的"多维反思"。贠文贤没有简单批判或歌颂,而是呈现了它的复杂性——它既是束缚,也是庇护;既是枷锁,也是归宿。书中的农民们,在集体劳动中既感受到归属感,又承受着个体意志的压抑。这种矛盾,恰恰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林仑说《大梁村》"养人也养精神",正是因为小说超越了简单的历史评判,转而探讨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贠文贤笔下的角色,无论是沉默的耕者,还是倔强的村妇,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命运。这种力量,让小说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普世价值。
三、捐赠仪式:乡土文学的"反哺"精神
分享会上,《大梁村》与《我从白鹿原来》的捐赠仪式,象征着作家对故乡文化的"反哺"。贠文贤和杜平安用作品充实图书馆的乡土馆藏,让文学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李燕副馆长的感谢,不仅是对两位作家的肯定,更是对乡土文学使命的呼唤——在城市化浪潮中,我们需要更多像《大梁村》这样的作品,留住土地的呼吸。
结语:大梁村不仅是地理坐标
《大梁村》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的文化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乡土文学不是怀旧的挽歌,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贠文贤用文字垒起的这座"村",既是关中的,也是中国的;既是历史的,也是未来的。
当分享会的合影在图书馆前定格,我们仿佛能听见大梁村的麦浪仍在风中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