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也是一位哲学家 六
苏东坡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问题都能“一分为三”,通情达理,他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很多文章中都有体现。例如他写的著名论文《贾谊论》、《晁错论》、《留侯论》、《前后赤壁赋》等名篇,他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就象他看庐山那样不但横看,侧看,还纵向看,三面环视。他用独特的眼光和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他都具有独到的见解。翻阅苏子这一系列的论文,散文,无不让你肃然起敬,文中的字里行间处处闪耀着他哲学的思想光辉!在这里我们便没必要一一展开了……。
苏东坡在祖国大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首先他很“贪玩”,爱旅游,游完后便写了很诗词和游记;其次还在他未被贬谪时,为了离开新旧两党党争的是非之地,也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为了希望自己在基层实践中多长知识,多干些实事,他曾多次请辞京官职务,主动要求外放,到地方基层工作。加上后来被朝廷贬谪和流放,苏东坡曾先后在十多个地方担任过地方官,其中主要的有凤翔、杭州、湖州、颍州、黄州、徐州、扬州、密州、常州、汝州还有惠州、儋州……等地,他无论到何处,都会在当地留下佳话,他到一地便爱一地,爱那里的山水,结交那里的朋友,爱那里的人民。他被贬黄州时,就乐观向上,他写道:“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就是他人生哲学中的相对论。苏东坡有一句千古名言,叫做:“多情反被无情恼,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苏东坡达观的带有哲理性的爱情词名句被广大青年们所喜欢,无意中拯救了很多失恋者、失业者的痛苦,让他们重新激发了信心,看到了希望。
苏东坡在广东惠州时,治理了那里的丰湖(后来也叫西湖)和河道,筑“苏堤”造桥,把自己的钱甚至弟妹家的千钱积蓄拿出来资助建桥建堤,兴修水利,为当地人民造福,路桥完工之日,当地百姓们奉出酒肉、“杀尽村中鸡”来庆祝和感谢他。苏东坡不以岭南为苦地,却乐观地说自己喜欢这里,他写诗说那里的荔枝太好吃了,说:自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苏东坡对待人生的态度,不仅是诗文中那样说,而是言行一致,在他几十年的实际生活中就是那样做的,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这也是他的一个哲学观点之一,他在很多文章、信件、诗中都有这种哲理的表述。他被流放海南,条件无比艰苦,但他居然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在海南儋州,为当地人找适合的泉水,采药看病,种植农作物,特别是对当地的教育和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据《琼台纪事录》记载:“宋苏文公之谪儋耳,讲学时盛,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这里的“文公”指的是苏东坡去世后皇帝给他的谥号,“儋耳”即儋州,这记录说明了海南教育和先进文化的兴启,是与苏东坡有关。在苏东坡去琼州之前,当地从未有科举,自从苏东坡去之后,那里从此才出现了书院、科考和科举人才。在海南,后来的人们在苏东坡当年讲学的地方建立了“东坡书院”。苏东坡刚去海南,水土不服,常生病,“九死一生”,原以为自己会病死在海南,后来他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帮助,他很感恩,竟爱上了那里,三年后将要离别时,竟依依不舍,写诗说:“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他把海南视作了他第二故乡。
苏轼为民请命决不患得患失,个人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和不公,他胸怀宽达,从不怨天尤人,也从不因之而消极为国家工作,消怠公务。这就是苏东坡!这就是苏东坡的世界观,苏东坡达观的人生观便是由他的世界观所决定的。
苏东坡的哲学观点还有很多,见于他一系列的诗词和文章中。在这里我们不仿略作拾撷,举出他的几篇文章中的典型的哲学珠句,就可以知道苏东坡的哲学思想是如何的完整和系统。
苏东坡在他的哲理论文《范曾论》中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范曾本是楚霸王项羽的高级谋士,为项羽和他叔叔项梁起兵灭秦出谋策画,多次作出过重大贡献,他老谋深算,有先见之明,他认为刘邦才是项羽最大的对手,多次劝项羽要除掉刘邦,否则必将会败死于刘邦之手。范曾精心策划了“鸿门宴”设计杀刘邦,可是项羽却听信项伯等人的馋言,且刚愎自用,不听范曾劝告,迫使范曾愤而离去,项羽从此无人辅助,果然如范曾所料,从此项羽走向了不归之路,败亡于刘邦,旷世英雄穷途末路,最终只得自刎于乌江。苏东坡借范曾之事,论述了事物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问题,说明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和先导,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所以他说食物因自身腐烂变味,才会招来苍蝇蛆虫,项羽自身对范曾就生疑,别人的馋言挑拨离间才能被他接受。我们不得不承认苏东坡的这一观点有独到之处,说的是何等的有道理!
苏东坡在他的《凌虚台记》一文中说:“废兴成毁,相寻无穷。”指出了事物“废”和“兴”,“成”与“毁”是交替变化,相寻无穷的,实际就是指出了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存在,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哲学见解。
苏东坡在《滟预堆赋并叙》中说:“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危而求安。”实际就是指出了事物相反又相成的道理,在一定条件下,事物都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居安思危”。但苏东坡又指出,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有时看起来越危险的事情或越危险地方,却反而有转机,反而越安全,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在千百年来在社会的实践中,被无数的人们反复地使用和证实过。这就是“相对论”和“辩证法”的原理。
……
(待续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