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文化,有文要化,有文不化,会被笑话。”简简单单的话语,却如黄钟大吕,道尽了文化的真谛——文化并非静止的文字与符号堆砌,而是一场动态的、深入灵魂的变革与滋养。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孟国泰提出的“从个体出发新文化”理念,恰似一股清泉,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文化“消化、内化、升华、外化”的过程相得益彰。“化”字,用孟国泰的话来说,就是“单人旁+七”,演化为:一个人只有七窍通了,才能化。
消化:从个体出发,开启文化认知之旅
“文化需消化,否则食不化。”这就如同进食,若不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再美味的食物也难以被身体吸收。在教育场景中,“从个体出发新文化”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如同为文化的消化提供了适宜的“肠胃环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教师不能将统一的文化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节奏去理解和吸收文化。就像在语文课堂上,对于一篇经典文学作品,有的学生可能从文字的优美韵律入手消化,有的学生则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去领悟。这种从个体出发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消化文化知识,避免“食而不化”的尴尬。
内化:以个体体验,筑牢文化精神根基
“文化需内化,否则表面化。”内化是将外在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从个体出发新文化”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实践中将文化内化于心。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局限于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而是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情景剧表演活动。学生们通过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喜怒哀乐。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烙印在学生们的心中,成为他们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部分,实现了文化的真正内化,避免了文化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
升华:借个体创造,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需升华,否则会僵化。”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升华。“从个体出发新文化”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文化的升华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创造者,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角能为文化带来新的元素和活力。在艺术教育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创作空间,不设定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学生们用画笔、音符、文字等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创造出许多富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的才华,也为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推动了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升华,防止了文化的僵化和停滞。
外化:促个体行动,造福社会大中华
“文化需外化,造福大中华。”文化的最终价值在于实践,在于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个体出发新文化”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内在的精神品质,更有将文化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和责任感。当学生们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和价值观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时,文化就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比如,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环保知识,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利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参与科技创新项目,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这些个体的行动汇聚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造福整个社会,实现文化外化的伟大目标。
“从个体出发新文化”与文化“消化、内化、升华、外化”的过程紧密相连,为教育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教育的征程中,我们应秉持这一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文化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让文化在个体的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共同绘就教育文化的新画卷,为造福大中华贡献力量!
思路、素材:青力
整编:阿鹰(AI)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