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抗日烽火记忆
在鄂东大地的革命史册上,王家坊是一块抗日红色根据地。从1939年9月至1946年初,中共黄冈中心县委主体机关在此扎根;1940年12月至1946年4月,黄冈县抗日民主政府亦将这里作为指挥中枢,两大核心机关的驻扎,让王家坊成为黄冈地区抗日斗争的“心脏”,源源不断向鄂东战场培训基层领导和输送兵源力量,战斗指令也由这里发出。
烽火岁月里,人民武装的成长是王家坊根据地的鲜明印记。在中共鄂东军政委员会领导下,张体学、漆少川、刘洪顺等革命先辈受命以新四军老三营手枪队为骨干,收容“夏家山事件”突围的伤病员,重新组建黄冈县抗日游击大队。他们摒弃固定作战模式,以便衣队潜入敌后、基干队固守阵地、武工队袭扰敌军、手枪队执行特殊任务的灵活战术,在鄂东抗日战场上屡创佳绩。随着队伍不断壮大,游击大队迅速发展为鄂东独立团,王家坊根据地全力支持部队东进,助力其改编为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四十一团,成为正规抗日劲旅。而漆少川、漆先庭、孙侠夫等留在地方的同志,继续以“滚糖果”的斗争策略积蓄力量,一边坚持游击战争,一边为新四军五师、张体学重组的独二旅输送大批黄冈子弟兵,让红色火种在鄂东大地生生不息。
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重要法宝,王家坊根据地在这一领域留下了深刻实践。漆先庭同志巧用“汉留”组织为掩护,以“泉华山”为联络据点,深入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将爱国绅士、进步群众等纳入抗日阵营,不断巩固鄂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此同时,黄冈县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相继成立,农民送粮支援前线、青年参军保家卫国、妇女做鞋缝衣支援军需,各行各业的力量因抗日信念凝聚在一起,为王家坊根据地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群众防线,也为黄冈地区持久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如今,王家坊的红色印记虽历经岁月冲刷,却愈发清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见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抗击日寇的英勇壮举,承载着鄂东儿女为民族独立献身的赤诚初心,成为代代相传的红色记忆,激励着后人在新征程上续写奋斗篇章。
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供稿
乙已年秋